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5-16
隨著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國際航運業作為全球貿易的支柱,其環境責任備受關注。國際海事組織(IMO)近年來在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開創性措施,從2018年的「初步戰略」到2023年更具企圖心的修訂戰略,再到2025年通過的「淨零框架」,航運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綠色轉型。本文將深入分析IMO減排戰略的核心內容、實施路徑及其對全球航運業的影響,探討這一轉型過程中的機會與挑戰。
IMO減排戰略的演進歷程
國際航運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約3%,這一數字看似不大,但隨著其他產業減排力度加大,航運排放的相對比重將持續上升。面對這一挑戰,IMO自2011年起便開始採取行動,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減排框架。
2018年,IMO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初步戰略》,設定了到2030年將國際航運碳強度降低40%(與2008年相比)的目標,並承諾到2050年將航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至少減少50%。這一戰略為全球航運業指明方向,但科學界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促使IMO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2023年7月,在MEPC 80會議上,IMO通過了更具企圖心的《2023年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戰略》,將目標提升為:到2030年減少總年度溫室氣體排放至少20%(力爭30%),到2040年減少至少70%(力爭80%),並在2050年或前後實現淨零排放。這一修訂後的戰略不僅大幅提高減排目標,更首次明確提出「淨零」時間表,展現IMO引領航運業綠色轉型的決心。
IMO減排戰略的三大核心措施
1. 技術性措施:船舶設計與能源效率標準
IMO透過《能源效率設計指數》(EEDI)和《船舶能源效率管理計畫》(SEEMP)等技術標準,推動船舶設計和營運效率提升。根據IMO數據,2022年新建船舶的平均EEDI值已比2013年基準線改善30%以上,顯示技術標準的有效性。
關鍵數據:IMO報告指出,實施EEDI標準後,2025年新建貨櫃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比2014年同類型船舶減少50%以上。
2. 營運性措施:碳強度指標(CII)制度
自2023年起,IMO實施碳強度指標(CII)評級制度,要求所有5000總噸以上的船舶進行年度評級(A到E級)。這項制度透過市場機制促使船東投資節能技術,低評級船舶將面臨營運限制和融資困難。
實際影響:根據航運分析機構數據,2023年全球約15%的商船隊獲得C級或更低評級,這些船舶若不及時改進,未來可能被迫退出市場。
3. 市場性措施:碳定價與替代燃料推廣
IMO正積極研究全球航運碳定價機制,可能採取碳稅或排放交易系統形式。同時,IMO通過《替代燃料使用指南》,促進液化天然氣(LNG)、甲醇、氨氣和氫能等低碳燃料的應用。
重要進展:2025年IMO預計通過「淨零框架」,將確立全球航運碳定價的具體形式和收入使用機制,這將是航運業減排最重要的經濟誘因。
航運業綠色轉型的挑戰與機會
主要挑戰
1. 技術不確定性:零碳燃料如氨氣和氫能的儲存、安全使用技術尚未成熟。
2. 成本壓力:綠色船舶造價比傳統船舶高出20-30%,中小航商面臨生存壓力。
3. 基礎設施不足:全球港口低碳燃料加注設施覆蓋率仍低於10%。
4. 公平性問題:發展中國家航運業者面臨更嚴峻的轉型壓力。
潛在機會
1. 新興市場:綠色船舶建造和零碳燃料生產將創造數兆美元市場。
2. 融資創新:綠色債券和永續連結貸款為航運業提供新融資管道。
3. 數位轉型:智能航運和效率優化技術需求激增。
4. 區域合作:如歐盟已將航運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創造先行者優勢。
台灣航運業的因應策略
作為全球第11大航運國家,台灣航運業面臨IMO新規的嚴峻挑戰,但也蘊含轉型機會:
1. 強化船隊更新:長榮、陽明等主要航商應加速淘汰高碳排舊船,2023年長榮已訂購24艘甲醇雙燃料船。
2. 參與國際合作:台灣雖非IMO會員,但可透過業界協會參與國際減排倡議。
3. 發展綠色港口:高雄港與台北港應規劃低碳燃料加注設施。
4. 人才培育:加強船舶工程師在替代燃料和節能技術的培訓。
未來展望
IMO的減排戰略為全球航運業設定明確轉型路徑,但實現2050淨零目標仍需各國政府、業界和國際組織的協同努力。隨着2025年「淨零框架」的通過,航運業綠色轉型將進入關鍵階段。對台灣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產業升級的契機,唯有積極應對,才能在未來低碳航運格局中保持競爭力。
Copyright © 2025 利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