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8-20
一、引言:能源存儲的下一個戰場
電動車與儲能市場持續擴張,推動全球對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需求。傳統鋰離子電池已逼近性能極限,鋰金屬電池(LMBs)被視為突破口。然而,長期以來,電解液設計一直是LMBs商業化的最大障礙。
這篇發表於《Nature》的最新研究,提出一種「去局域化電解液設計」(delocalized electrolyte design),成功在鋰金屬軟包電池中達成 604.2 Wh/kg 與 618.2 Wh/kg 的能量密度,並在3.9 kWh電池組中維持 480.9 Wh/kg 的高能量密度與安全表現。這一成果不僅達到美國Battery500計畫的目標,更被視為推動下一代儲能革命的里程碑。
二、傳統電解液設計的困境
目前的電解液設計多圍繞兩種「主導溶劑化結構」:
1. 溶劑主導(solvent-dominated):
2. 陰離子主導(anion-dominated):
這種「非此即彼」的設計思維,使得LMBs難以在能量密度與循環壽命之間取得平衡。
三、去局域化電解液:新範式的提出
研究團隊挑戰這種二元思維,提出「去局域化」設計。其核心概念是:
這種設計不再追求「最佳單一結構」,而是利用混合系統的熵效應,形成動態、穩健的電解液環境。
四、AI與數據驅動的材料篩選
研究採用 288種溶劑與99種鋰鹽 作為候選,透過 DFT(密度泛函理論)計算 評估HOMO/LUMO能階、溶劑化能(Esolvation)、結合能(Ebinding)。
接著使用 K-means 機器學習聚類,將候選化合物分群,篩選出最具潛力的組合。
這種方法避免了傳統「試錯式」開發,大幅提升了新材料設計的效率。換句話說,這是一場由AI驅動的電池化學革命。
五、三種設計策略的比較
1. 局域化電解液(LE)
2. 半去局域化電解液(SDE)
3. 完全去局域化電解液(UDE)
實驗證明,UDE顯示出最廣泛的Li⁺ 配位距離分布,並透過同步輻射X光散射與拉曼光譜進一步確認其高度無序的結構。
六、性能驗證:從硬幣電池到軟包電池
在硬幣電池階段,UDE已展現更高的Li⁺ 擴散係數與更穩定的SEI層。進一步擴展到 Ah級軟包電池,研究成果更具突破性:
- 能量密度:510.1 Wh/kg
- 300循環後無明顯容量衰減
- 能量密度:604.2 Wh/kg
- 循環100次後仍保持517.7 Wh/kg
- 能量密度:618.2 Wh/kg
- 90循環後穩定表現。
這些數據已全面超越Battery500計畫提出的「500 Wh/kg」目標。
七、安全性測試:從單體到電池組
能量密度再高,若安全性不足,仍無法推向市場。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嚴苛測試:
- 3.9 kWh電池組(24串2並配置),能量密度 480.9 Wh/kg。
- 25次循環後仍輸出3.4 kWh有效能量。
這意味著UDE電池已具備實際應用於電動車與電網儲能的潛力。
八、電極與界面觀察
研究進一步拆解循環後的電池,結果顯示:
九、影響與前景
1. 對電動車產業
2. 對能源儲存
3. 對電解液設計方法學
去局域化策略與AI驅動篩選,將成為未來電池化學的新常態。
可延伸至鈉電池、固態電池等其他體系。
十、結論
1. 科學意義
這項研究是材料科學上的重大突破,也是能源轉型道路上的關鍵一步。透過「去局域化電解液」設計,並結合AI輔助的材料篩選,研究團隊首次證明鋰金屬電池(LMBs)能真正邁入 “600 Wh/kg 能量密度時代”,不再只是理論上的假設。
2. 產業意義
這一成果不僅突破了傳統電解液設計的瓶頸,更釋放出一個強烈的訊號:當人工智慧與材料科學結合,即使是困擾電池領域數十年的「老問題」,也能找到新解答。未來能源市場的格局,很可能因這種跨領域的方法而被改寫。「1000公里續航的電動車」不再是空想,而是可以被具體驗證的技術目標。
3. 商業化挑戰
能量密度並不是商業化的唯一條件。若要真正推向電動車與儲能市場,這類新型電池仍需跨越三道關卡: “長期壽命、安全性驗證、以及成本與製程可行性”。目前的成果更像是一具「概念車的引擎」——方向正確、潛力巨大,但要實際上路,仍需經過多輪產業化測試與放大驗證。
4. 延伸展望
若能逐步克服壽命與安全性的挑戰,去局域化電解液設計將不僅改變電動車市場,也可能率先應用於 “高端領域”:
這一研究已將高能量密度電池從實驗室推向現實,雖未達全面商業化,卻已為下一代能源技術奠定清晰藍圖。
參考來源
* Huang, H., Hu, Y., Hou, Y., Wang, X., Dong, Q., Zhao, Z., Ji, M., Zhang, W., Li, J., Xie, J., Guo, H., Han, X., Ouyang, X., & Hu, W. (2025). Delocalized electrolyte design enables 600 Wh kg−1 lithium metal pouch cells.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82-4](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82-4) 
* Liu, Y. et al. (2022).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direct a LiF-rich interphase toward long-lif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Science, 375, 739–745.
* Kim, S. C. et al. (2023). High-entropy electrolytes for practical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Nat. Energy, 8, 814–826.
* Wang, Y. (2025). Application-oriented design of machine learning paradigms for battery science. NPJ Comput. Mater., 11, 89.
Copyright © 2025 利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