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
科楠
2025-6-26
當你用 ChatGPT 寫東西,你的大腦其實正在關機?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一項腦波研究的警告。他們找來哈佛、MIT的學生,讓他們在寫作時分別使用 AI 和不用 AI,然後用腦電波儀(EEG)測他們的大腦反應。研究結果在 2025 年 6 月發表,標題是〈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文章一出震驚學界。
我整理出三個最讓人起雞皮疙瘩的發現:
1. 失憶:寫完的東西,自己竟然想不起來
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完成一篇短文,然後請他們背一句剛剛自己寫的句子。
結果呢?使用 ChatGPT 那組的 83.3% 完全記不起自己寫了什麼;沒有任何一位能完整複述一句話。0 人。這不是低分,是直接掛零。
反觀不用 AI 的組別,只有 11.1% 出現類似狀況。
這代表什麼?用 AI 寫的東西,你大腦根本沒有「吸收」。你可能看過、點頭、按下提交,但你並沒有真正「處理」內容。
2. 關燈:腦波明顯變弱,創造力下滑
研究還測了大腦在寫作時的活躍程度。結果顯示,大腦的「內在專注頻段」(alpha 波)連結,在用 AI 協作時直接砍半。
腦神經少了 47%。這不是在偷懶,是腦袋真的進入休眠狀態。MIT 把這叫做 Neural Dimmer Effect(神經調光器效應),我們不知不覺把開關交給了 AI。
3. 腦退化:即使拔掉 AI,能力也回不來
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MIT 團隊發現,常用 AI 的人,在後續必須自己寫作時,大腦沒有「恢復」正常。反而顯示出持續性的「低參與」,也就是說:思考能力出現衰退,類似一種「習慣性退化」。
這現象與肌肉廢用性萎縮相似。長期依賴輪椅的人,肌肉就會萎縮。同樣地,長期依賴 AI 的大腦,也會忘記怎麼自己動。
「AI 寫得不錯,但感覺不對」: 來自老師與學生的觀察
研究最後交由教師評分這些寫作內容。AI 協助產出的文章分數不差,但教師的評論很一致:
甚至參與者自己也說:「聽起來太機器人了」。
這說明什麼?我們正在製造一種「看起來專業、聽起來無魂」的文字。AI 讓寫作更快,但也變得更空。
這不是第一次發生
MIT 引用了幾個歷史案例,說明「外包思考」的代價其實早有前例:
AI 只是這種現象的加速版。這次連腦波都證實了:我們正在走向一種「懂很多,但沒有內化」的知識狀態。
如何用 AI 變更強,而不是更廢?
MIT 不是來唱衰 AI 的。他們反而指出幾個有效的使用策略:
一、先寫,再問
最佳策略是:「先動腦,後叫 AI」。研究中表現最好的一組是先自己寫一版,之後才用 AI 協助修正。這種順序能建立牢固的記憶痕跡,也避免腦袋開機失敗。
二、讓 AI 當挑戰者,不是代筆人
不要說「幫我寫」,而是問:「這段有什麼邏輯漏洞?」或「有沒有更好的反方觀點?」: 這種提問方式能激發你的批判性思維,而不是讓 AI 替你思考。
三、委外雜事,不委外核心思考
你可以請 AI 幫你查資料、整理格式、幫你翻譯。但真正重要的想法、結構、觀點要自己來。你要當導演,AI 當助理,而不是反過來。
AI 時代的兩種人
AI 是放大鏡。它會讓聰明的人更強,也會讓習慣依賴的人變得更鈍。
MIT 這份研究是一個提醒:工具會影響我們的大腦構造。我們可以選擇讓它變成思考肌肉的啞鈴,也可能變成讓我們退化的拐杖。
你用 ChatGPT 時,有注意到自己的思考變化嗎?你變得更有效率,還是更依賴?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來源:
1.Alemayehu, S. Z. (2025). “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 MIT Media Lab.
2. Medium:Samuel Z. Alemayehu, June 20, 2025“MIT scanned people using ChatGPT. The results are alarming. ”[]
Copyright © 2025 利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