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圖靈學院創辦人 科楠老師的願景

【深偽爭議】NO FAKES 法案能保護創作者,還是變相審查?AI 時代下的言論自由危機

 

 

圖靈學院
科楠
2025-6-30

 

    在 AI 生成技術快速擴散的時代,一段仿聲音檔、一個合成影像,就能輕易製造假新聞、詐騙對話,甚至毀掉一個人的聲譽。針對這個問題,美國國會近日推出《NO FAKES Act》(Nurture Originals, Foster Art, and Keep Entertainment Safe Act),明確禁止未經授權使用他人聲音與肖像生成深偽內容,並要求平台負起下架責任。

 

這項法案表面上看起來是保護創作者與公眾人物的正義武器,但同時也引發一場圍繞「言論自由」與「內容審查」的激辯。

 

一、法案內容簡介:禁止深偽冒名,平台須配合下架

 

《NO FAKES Act》的主要訴求是:

 

  • 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 AI 製作其聲音或影像。
  • 被冒用者可以要求內容下架,平台收到通知後需盡快處理。
  • 散布或製作違規內容者將負擔民事責任。

 

支持者多為音樂產業與影視工作者。例如鄉村歌手馬蒂娜·麥布萊德(Martina McBride)在參議院作證時說:「AI 可以幫助我們創作,也可能變成奪走我們聲音與人格的工具。」


YouTube 音樂業務副總裁 Lylette Pizarro 在聽證會上表示,平台願意配合法規,保護創作者不被誤用。

 

事實上,生成型 AI 尤其是聲音模擬的應用,已導致詐騙激增。2024 年,美國就有多起父母接到「小孩綁架求救」的仿聲詐騙電話。這些案例已經不是「娛樂惡搞」,而是真正的社會問題。


二、支持者觀點:創作者有權利掌握自己的人格

 

音樂人、演員與內容創作者普遍支持該法案。他們強調幾點:

 

1. 聲音與影像是人格的一部分


   對於藝人而言,聲音是他們的工作工具。任何仿聲的內容都可能造成品牌形象損害,甚至影響收入。

 

2. 防止詐騙與誤導資訊


   不少深偽影片被用於散布假新聞、政治操作、假冒求助。沒有法律約束,網路空間會變成謊言的溫床。

 

3. 創作者與 AI 的公平競爭


   如果平台允許仿冒創作者的 AI 內容上架,就等於用假的內容與本人競爭,這不僅不公平,也會打擊創意產業。

 

三、批評者觀點:NO FAKES 可能變成審查工具

 

另一方面,數位權利倡議組織如 Fight for the Future、EFF(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等則提出警告:

 

1. 快速下架=言論審查捷徑


   法案賦予平台與原始權利人極大權力,可直接要求下架未經授權的聲音或影像。但問題是,誰來界定「授權」與「非授權」?一旦被濫用,平台可能草率刪除一些評論、惡搞、或批判性模仿的合法作品。

 

2. 衝擊創意與言論自由


   深偽技術雖有風險,但也可以被用於諷刺、戲仿、社會批評等正當用途。像《週六夜現場》(SNL)這類模仿節目,在 NO FAKES 法案下是否也得下架?邊界模糊。

 

3. 平台的角色模糊


   當平台被迫成為內容審查者,既沒司法程序,也缺乏透明機制。這會讓大型平台成為言論仲裁者,而小型創作者無法抗辯,等於喪失發聲機會。


四、深偽技術是問題,審查機制才是焦點

 

    我身為一位教育與科技結合的實踐者,並不否認深偽是一項需要關注的技術風險。但我們不能以「保護」之名,開啟一條通往言論控制的捷徑。

 

這個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要不要下架」,而在於:

 

  • 下架的依據是什麼?
  • 使用者能否申訴?
  • 平台判定錯誤時有沒有責任?
  • 深偽偵測的準確性誰來保證?

 

當所有刪除決定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平台手中時,問題就不只是技術了,而是民主。

 

「法律可以更細緻,而不是全包一刀切」

 

法案可以有更進步的設計,例如:

 

  • 建立授權登記制度:創作者可上傳聲音影像指紋,供平台比對。
  • 區分商業冒用與非商業模仿:前者嚴格禁止,後者可保留。
  • 要求平台公開下架記錄與申訴程序:透明才是防濫用的最好方式。
  • 建立 AI 內容標記機制:使用者知道哪些是合成內容,有助於判斷真偽。

 

五、結語:NO FAKES 法案是防火牆,也是測試石

 

    NO FAKES Act 是一面鏡子,映出我們對「身份」、「創作」、「自由」這三者之間拉鋸的焦慮。

 

AI 正在重塑內容產業,但立法不能只為了防止災難,也要考慮維持開放社會的基本條件。

 

我不是站在反對科技的立場。我也不是唱反調。我只是想問:當我們說要「保護創作者」,是否也想清楚怎麼保護普通用戶?怎麼保護批判與諷刺的空間?怎麼讓未來的技術,不會變成未來的審查工具?

 

我是科楠老師。人類寫的,腦子想的,良心講的。如果你對這個法案有不同看法,也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


1.NO FAKES Act: AI deepfakes protection or internet freedom threat?
2.The NO FAKES Act Has Changed – and It’s So Much Worse
3.Congress Reintroduces the NO FAKES Act with Broader Industry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