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圖靈學院創辦人 科楠老師的願景

從亞馬遜到台灣:回顧 COP30 在巴西貝倫的關鍵轉折點


 

利創智能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1-11

 

回到起點:為何 COP30 意義非凡

 

    今年 11 月於巴西北部亞馬遜邊緣城市 Belém 舉行的 COP30,是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第 30 屆締約方大會,時間為 2025 年 11 月 10 日至 21 日。選址亞馬遜,具高度象徵意義:這片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是地球重要的碳匯區,也暴露在氣候變遷與森林破壞的雙重風險下。從歷史角度看:巴黎協定簽署已逾十年、2030 年又近在咫尺。這一屆會議不只是「再談承諾」,更是檢視「承諾是否轉化為行動」的關鍵節點。對台灣而言,即便非締約國,觀察全球氣候治理的方向、氣候金融流動及自然基礎解決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的發展,仍具重大意義。


議題焦點:從減碳到森林、從能源轉型到公平

 

    COP30 的議程比以往更為廣泛,也更具系統性。根據多個官方與研究報告,我歸納出以下主要焦點:

 

  • 減碳與全球暖化控制:目前全球政策仍指向升溫 2.3 °C 以上,遠高於巴黎協定 1.5 °C 目標。
  • 能源與產業轉型:會議要求把「再生能源加速建設」及「化石燃料逐步減用/淘汰」置於議程中心。
  • 森林、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亞馬遜成為舞台,議題包括終止非法砍伐、恢復退化土地、加強生物多樣性。
  • 氣候資金與公平性:先進國家承諾的每年100 0億美元仍未完全兌現,提出更新至每年至少 1.3 兆美元的藍圖。
  • 適應與損失-損害責任:氣候影響已出現於全球脆弱地區,這次也特別強調如何讓資金和行動更有效對應。

 

台灣雖非聯合國綠氣候基金正式受益國,仍可透過觀察國際政策,理解未來氣候科技、碳市場、森林恢復與生物多樣性投資的機會。


東道主與場域象徵:巴西在地挑戰與機會

 

    巴西這次不僅以「森林國家」形象登場,同時也面對自身內部結構與治理的挑戰。以下是我關注的兩面:

 

機會面:

  • 巴西總統 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承諾於2030年前終止非法砍伐,對亞馬遜角色定位明確。
  • 選在亞馬遜邊緣城市 Belém,象徵將「自然保護」與「氣候行動」結合,而非僅把砍伐視為外部議題。

 

挑戰面:

  • 根據報導,當地住宿、酒店價格飆升,導致不少發展中國家代表難以參與。
  • 基礎建設也出現爭議,如四車道高速公路「Avenida Liberdade」穿越林區,引環保人士批其矛盾於保護論述。

 

從台灣角度可反思:即便我們推動低碳或森林保護,若本身政策執行、基礎能量或供應鏈控制出現缺口,形同「說得響亮、做得一般」。


關鍵觀察點與潛在突破

 

    在 COP30 即將召開的時刻,我挑選三項值得密切關注的突破點,也提供台灣可能的映射思路。

 

1.氣候資金流動與規模擴張


    Baku → Belém 路線圖提到:2035 年前,氣候資金需達 1.3 兆美元/年。重點在於「如何動員私部門資金」、「如何從承諾轉成可驗證、可量化流向」。對台灣而言:

  • 我們可觀察國際金融工具如何設定門檻、如何衡量影響。
  • 研究碳抵償專案時,可兼顧這一資金邏輯。

 

2.森林+自然基礎解決方案 (NbS) 的落地


    亞馬遜議題喚醒一點:氣候行動不能只看工業減碳,也看生態系統保護。本文提到森林每年吸收 76 億噸二氧化碳,卻只獲得不到 2 % 的氣候資金。


對台灣/東亞地區:

  •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海岸保護可能成為新興碳市場。
  • 在推動碳權開發時,可納入「生態碳匯」與「生物多樣性附加值」思維。

 

3.能源轉型與公平轉型 (just transition) 的聯動


    COP30 堅持:能源、工業、交通、農業全方位參與,且轉型必須保護弱勢社群、保障就業。從台灣視角:推核能、氫能或再生能源,不能只看技術,也要看社會配套、就業轉型、社區影響。這點你在早前核三議題中已具備優勢背景。


為台灣定格:機會點、盲點與建議

 

機會點

  • 利用森林+海岸帶碳匯專案:台灣雖不是熱帶雨林國家,但可考慮濕地、海草床、紅樹林這類自然碳匯,與國際標準掛鉤。
  • 導入森林保護+生物多樣性指標,提升碳權專案的國際吸引力。
  • 觀察 COP30 成果中的資金工具與機制,預先為台灣市場佈局,例如基金、保險、混合金融。

 

盲點

  • 若台灣政策仍停留於「宣示」與「願景」,缺少落地監測、報告、驗證(MRV)機制,在國際上很難與真正行動掛勾。
  • 森林保護若忽略當地社群、原住民族視角,可能落入「碳殖民」陷阱-對於台灣而言,這亦涉及離岸島嶼或原住民族土地議題。
  • 氣候資金與碳市場熱潮中,若缺乏透明度與問責性,反而可能遭質疑為「漂綠」(green-washing)。

 

COP30 可能的「成功」與「失敗」界線

 

成功走向:

  • 國家提交的新 NDC(國家自主貢獻)比過去更具雄心,且有實質「實施路線圖」。
  • 含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氣候資金機制明確、可追蹤,並有混合金融或私部門資金實際動起來。
  • 森林/自然基礎解決方案進入主流政策與資本視野。
  • 轉型正義(just transition)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納入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系統。

 

失敗風險:

  • 若會議又停留在「增加承諾」但缺乏「兌現機制」,那麼就成為「又一次錯失機會」。
  • 若資金仍集中在少數國家/少數專案,弱勢國家或社群被邊緣化。
  • 若場地象徵(亞馬遜)反而暴露出基礎建設、住宿、社會成本高漲、參與受限等瑕疵,則信任危機可能擴大。

 

從觀察角度,我傾向判斷:這是一場「機會大於保守」的會議,但成功與否取決於細節執行。對台灣而言,並非僅觀望,而是要「預先卡位」於森林碳、市場機制、資金工具這些實務環節。


結語:對台灣、對未來的呼籲

 

    COP30 不只在拉丁美洲森林邊緣發生,它所提出的挑戰、承諾與實踐,與台灣也息息相關。氣候變遷無遠弗屆,亞洲島國、海岸帶、離島社群皆面臨高風險。以下三點是我的關鍵提醒:

  • 行動即是最好的證明:不要等待國際承諾落地,而是從自身市場、專案動起。
  • 整合視野與落地能力:從「政策、技術、市場、社會」四維度入手,避免單打獨鬥。
  • *森林到海岸,拓展碳與生態服務平台:未來碳權不僅量化排放,更量化生態系統修補、生物多樣性增益、社區韌性。

 

這次 COP30 在巴西,是全球對氣候未來的一場考試。台灣可以不在談判桌上作主角,但可以在「專案落地、標準制定、資本配對」等環節成為先行者。

 

 

參考資料:
[1]: "COP30 in Brazil Kicks Off: A Make-or-Break Moment for Global Climate Action"


[2]: "Missing 1.5C climate target is a moral failure, UN chief tells Cop30 summit"  


[3]: "COP30: What does the ‘Baku to Belém roadmap’ mean for climate finance?


[4]: "Six issues that will dominate COP30"  


[5]: "Many countries are saying no to 'unthinkable' room costs for U.N. climate talks"


[6]: "Massive stretch of Amazon rainforest destroyed for upcoming COP30 climate summit's 4-lane highway: 'This is a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