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
科楠
2025-4-7
全球ESG浪潮與2025年的轉捩點
近年來,永續發展(ESG)已從企業選項變成生存必須。2025年更被視為 “關鍵分水嶺”:各國針對碳排放與永續規範紛紛上路,對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改變。首先,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雖延後一年仍將在2027年起正式實施。這項措施等同對高碳排商品設定入場門檻,未來外國產品若碳排不達標便須額外課稅。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製造業而言,”2025年是最後緩衝期”:再不加速減碳,2026年開始出口歐盟就可能被課重稅。投資機構方面,全球資金也在快速轉向ESG導向的標的。根據摩根大通報告,2023年ESG投資規模已逾35兆美元,預計2030年將佔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的1/3。這意味著不重視ESG的企業,未來將難以獲得資本青睞。在消費市場上,綠色意識正成為主流。調查顯示,超過半數(57%)的台灣消費者認為購買環境友善產品很重要;即使在通膨時代,仍有近五成消費者願意為永續商品多付約一成價格。當 “客戶、投資人、監管”三方都朝向永續傾斜,可以說「ESG or Die」已是2025年前後商業生態的新寫照。企業若抱殘守缺,只會被潮流無情淘汰。CBAM時程:2023年法案生效,2023年10月開始試行,原2026延至2027年1月全面實施,2034年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TS)免額配給將全部取消。這一系列時間點逼近,意味著全球供應鏈碳約束日趨嚴格,台灣出口產業須加速因應。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ESG巨浪並非曇花一現,而是國際秩序重組的長線趨勢。從美國金融監理單位到亞洲鄰國,紛紛強化ESG資訊揭露要求。例如英國將在2025年4月起實施新的永續揭露規定,迫使資管機構更清楚說明ESG目標。可以預見, “2025年將是企業永續轉型的試金石”:經得起考驗者,將迎來新機遇;反之,可能在競爭中被加速淘汰。總體而言,台灣產業所處的國際環境正在重塑遊戲規則——碳排有價、永續有利,不順應者將付出代價。
日本工具機製造業的ESG超前部署
面對ESG浪潮,日本製造業展現了”快人一步的應變”,其中在工具機領域的表現尤為突出。日本政府近年來推動企業強化永續治理,上市公司被要求揭露氣候相關風險,ESG已納入法規框架和企業治理準則。這種自上而下的壓力,使得日本許多傳統機械大廠迅速行動,將ESG理念融入研發、生產與營運策略中。
在企業實踐方面,日本的工具機龍頭企業紛紛成為典範。以 ”DMG森精機(DMG MORI)”為例,該公司自2021年起全面投入ESG發展:從零件採購、生產到交貨,全過程落實碳排放管理,降低從原料端到產品運輸各環節的碳足跡 。他們在各大生產基地廣泛架設太陽能發電設備,並購買綠電以滿足製造能源需求,務求營運用電100%來自再生能源。同時,DMG森精機開發了”“GREENmode智慧節能模式”,透過軟體優化加工參數與關鍵零組件效率,讓機台耗能相較1997年機種降低45%。自2021年起該公司出廠的所有機台均達成碳中和製造,並貼上“GREENMACHINE”標章銷往全球 。換言之,日本業者不僅改善自家工廠排放,連客戶使用階段的節能都一併考量,展現出”全方位減碳”的企圖心。
再看”山崎馬扎克(Yamazaki Mazak)”這家百年工具機大廠。他們將「環境」提升為企業經營的重要課題,明確將永續性納入公司理念與策略執行。Mazak展開了“Go Green”計畫,研發高能源效率的工具機,目標是 “2030年碳排放較2010年減少50%” 。具體措施包括:在產品設計上採用創新技術降低運轉能耗、導入AI與數位技術監測機台運作以最佳化能源使用,以及提高產品的可回收性和使用回收材料來減少源頭耗用 。值得一提的是,Mazak最新一代五軸加工中心VARIAXIS i-800 NEO因導入節能設計,單機運行碳排放量降低了22.7% 。此外,Mazak也在其工廠導入太陽能發電系統並採用綠建築設計,大幅降低廠區營運用電需求。換句話說,”從工廠到產品生命週期,日本企業都在快速填補ESG功課”。
日本經驗給我們三點啟示:其一,政府法規與產業政策的前瞻性,能有效驅動企業提早布局永續轉型;其二,企業願景與技術創新的結合,可以將環保升級轉化為產品賣點(例如節能機台既減碳又節省客戶電費);其三,投入ESG並非成本負擔,而是開創新市場、提升競爭力的契機。也難怪在國際市場上,日本工具機近年頻頻贏單,在高階市場對台灣形成強大壓力——除了日圓匯率等因素外,他們在ESG上的領先優勢已開始發揮影響力。
台灣機械業ESG發展的困境現狀
反觀台灣,本土工具機與機械製造業在ESG之路上仍處於 “艱困摸索”階段。不少業者雖然耳聞永續潮流的來襲,但真正行動上卻面臨種種難題。首先,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企業資源與能力有限。多數傳統機械廠缺乏專業的永續人才,內部對ESG知識不足,人力配置也不健全;再加上預算有限,許多老闆難以說服自己投入短期看不到直接效益的永續改造 。某種程度上,”「轉型意願低落」”正是目前機械業的寫照:有的企業索性抱持觀望態度,對ESG議題”不知不覺或裝作不關心” 。
即便是一些較大型的機械廠,現在也多半處於「為做而做」的階段,缺乏深入的永續戰略。許多公司是在投資人或客戶要求下被動撰寫了CSR/ESG報告書,但內容流於形式,僅是應景交差了事。根據金管會規定,2023年起資本額20億以上上市櫃公司須揭露永續報告。這原意在推動企業正視ESG,但實際上我們觀察到坊間不少報告書只是羅列口號,缺乏具體行動計畫與數據支撐,彷彿把ESG當成一套新包裝,而非融入經營核心的一部分。這種”表面化的永續”不可能帶來實質改變,反而消磨了團隊對ESG的熱情。
最令人憂心的是 ”碳管理能力的嚴重不足”。不少機械業者至今尚未釐清自家工廠的碳排放盤查,更遑論供應鏈範疇的碳足跡管理。當國際大廠開始要求供應商提供碳排資料時,台灣很多中小企業根本交不出像樣的數據。低碳轉型對他們而言似乎遙不可及:一來缺工具方法,二來怕影響生產成本和交期。在某些傳產老闆眼中,「要在維持營收下實現永續,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種觀念反映出傳統產業長期以來追求”低成本、高效率”,很少將環境外部性計入考量,一旦要改弦易轍,自然困難重重。
然而,困境並不僅止於主觀意願,而是有客觀風險在逼近。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坦言,工具機產業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生存壓力。除了市場景氣循環與國際競爭,”碳約束更是一大隱憂”。低碳產業永續發展聯盟(LCIA)預測:若無有效的減碳轉型,台灣將有上百家中小鑄造廠可能撐不下去而關門,未來幾年恐有多達200家相關業者從市場上消失 。鑄造業是機械設備的重要上游,一旦大量倒閉,整個機械產業供應鏈將受到衝擊。這不禁讓人反思: “我們是否正處在溫水煮青蛙的處境”?當國際買主開始因台灣供應商碳足跡過高而轉單時,再來悔悟恐怕為時已晚。
總體而言,台灣機械業在ESG上陷入「想轉型卻卡關」的兩難。一方面意識到趨勢不可逆,不轉不行;另一方面又受制於現實條件,一時難以轉動龐大而笨重的機器。正因如此,目前不少廠商採取 “最低程度應付”的策略:能拖就拖、能省就省。但這樣消極被動,只會讓問題累積,錯失轉型良機。如何破除困境、走出自己的永續道路,已成為台灣機械業刻不容緩的課題。
趨勢剖析:ESG如何轉化為競爭優勢
雖然挑戰嚴峻,但ESG轉型其實蘊含著 “化危機為轉機”的契機。越來越多案例證明,永續表現不只是企業形象工程,更可以帶來實實在在的競爭優勢。以下從幾個面向解析台灣機械業若積極擁抱ESG,將如何提升自身競爭力:
歸結來看,ESG其實是一帖“強筋健骨的良方”:短期或許帶來拉筋般的疼痛,但長期能提升企業的體質與耐力。正如臺灣機械公會常務理事蕭文龍所言,在智慧製造與ESG永續成為國際趨勢下,節能減排的功能設計已是市場競爭力關鍵,機械業者應順勢擬定營運與產銷改革計畫,以強化競爭優勢、實現永續發展 。也就是說,“ESG不再只是風險控管,更是價值創造”。能夠把永續做好做滿的企業,將在未來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享受「綠色紅利」。
策略思維:台灣機械產業的可行轉型對策
面對上述挑戰與機會,台灣工具機與機械產業必須有“系統性的策略”來推動轉型,而非零星應付。以下提出幾項可行的轉型思路,協助產業走出困局:
1. “建立區域碳治理平台,資源共享共好:” 由政府或產業公會牽頭,在機械業聚集的重點區域(如台中精密機械園區)建立“碳管理輔導平台”。透過這平台,中小企業可以獲得碳盤查工具、專家諮詢與數據庫支援,降低個別企業自行摸索的門檻。此平台可定期彙整各企業的碳排資料,建立產業碳足跡基線,供成員互相比較學習。同時,可在平台內部啟動”碳權交易”的試點機制:例如某家公司減碳表現超前,剩餘的碳額度可讓給進度落後者,透過市場機制獎優罰劣。在區域層面,還可整合眾多中小企業的需求,共同投資“再生能源專案”“(如屋頂太陽能)或共享能源管理中心”。這種垂直整合的集體行動,能產生規模效應,降低單一企業轉型成本。簡言之,就是抱團取暖,共建一個“低碳生態圈”,讓中小企業在其中各得其所、共同進步。
2. “導入AI與智慧節能技術,推動製造智升級:” 台灣機械業向來以靈活應變、技術實力見長,如今可藉由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東風,將”AI、IoT、大數據”引入永續轉型。一方面,導入AI優化生產排程與設備參數,減少能源浪費與不良率;另一方面,布建物聯網感測器,實現全廠能源即時監控和智慧調度。例如在機台上安裝智能電表與溫度感測器,由AI分析運轉數據,動態調整切削參數以縮短加工時間、降低電力用量 。再如透過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技術,模擬產線在不同負載下的能耗表現,找出最佳操作模式 。許多老舊機台也可加裝智慧模組,實現”預測性維護”,避免設備故障造成的能耗飆升或原料浪費。機械業者還可以學習Mazak的做法,在新產品研發時就加入節能設計元素,例如選用高效率馬達、優化結構減輕重量,以降低產品的使用階段碳排放 。總之,透過智慧製造與綠色製造的深度融合,達成「一石二鳥」的效果:既提升自動化與生產力,又同步實現減碳節能目標,在全球市場上以”“智慧+綠能”的雙重實力勝出。
3. “與供應鏈共創ESG解決方案,垂直合作加乘:” 台灣機械產業鏈環環相扣,上游有鑄造、加工零組件廠,下游客戶橫跨汽車、電子、航太各領域。因此,轉型不應閉門造車,而須“攜手供應鏈合作”。機械主機廠可扮演整合者角色,將ESG要求向上延伸到供應商,向下擴散給終端客戶,形成上下游一體的永續聯盟。例如主機廠可協助指導原物料供應商進行碳盤查,分享減碳技術(如廢鋼循環利用、低溫鑄造節能等),共同降低產品生命週期的碳足跡 。對於終端用戶產業,主機廠可以“共同開發創新應用”:例如與汽車廠合作研發電動車專用的高效率機台,或與綠能業者合作開發生產風電設備的低碳製造流程。透過這種合作,機械商不再只是設備提供者,而是客戶永續解決方案的共同創造者。在國際趨勢下,不少跨國公司開始實施所謂“Scope 3減排”(供應鏈減排)目標,台灣機械業者若能先一步融入客戶的ESG戰略,將大大穩固其供應商地位。同時,這也能帶動整個產業鏈的轉型,使弱勢環節不致掉隊。與其被動被大廠要求,不如主動聯合上下游“組隊衝刺ESG”,一起分享轉型的成本與收益。
4. “積極對標國際標準與倡議:” 在制定自身策略時,企業可參照國際通行的ESG框架與標準,快速找準方向。例如導入“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訂定符合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的減碳承諾;又如遵循“TCFD建議”進行氣候風險揭露,增加國際投資人的信心。台灣已有工具機大廠(如上銀科技)簽署加入SBTi,承諾將溫升控制在1.5℃目標內 。更多業者也可跟進,並善用這類倡議提供的方法學來盤點減碳路徑。此外,爭取國際綠色認證如ISO 14064溫室氣體盤查或ISO 50001能源管理,也能為企業永續表現加分。在資訊公開上,對標“GRI或SASB”標準來編制永續報告,使報告內容更具透明度和可比性。總之,”借鏡國際標竿”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讓台灣企業的ESG布局更貼近全球主流,進而融入國際供應鏈的永續升級潮流。
5. “強化研發創新,開發綠色商機:”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台灣機械產業應將ESG視為創新靈感的來源,投入研發”新產品、新服務”來迎接綠色商機。例如研發新能源相關設備(氫能、生質能發電設備的製造機具)、回收產業所需的自動化拆解機械等,開拓全新的市場領域。同時,可考慮服務模式創新,如推行「設備即服務」(EaaS)商業模式,提供設備租賃及全生命周期維護,廠商因掌握設備使用過程,更有動機提升耐用性和能源效率,並透過回收升級再製降低資源浪費。這不僅符合循環經濟精神,還能創造持續收入。再比如發展“碳管理數位工具”作為產品,將自己減碳的經驗打包成軟體/顧問服務,協助客戶減碳。種種創新嘗試,目的在於擺脫“價格競爭的紅海”,在“綠色價值的藍海”中找到新定位。台灣機械業一向以靈活創新聞名,如今完全可以在ESG領域複製這一強項,開發既賺錢又減碳的技術,實現商業與永續的雙贏。
政策建議:政府如何助力工具機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需要“政策東風”相輔相成。政府在這場ESG變革中扮演推手角色,應提供誘因與支援,降低業者轉型陣痛期的負擔。為此,提出以下政策面建議:
結語:危機中的轉機與行動呼籲
“ESG浪潮”已浩浩蕩蕩席捲而來,對台灣工具機與機械製造業而言,既是危機也是轉機。一方面,國際碳約束與永續門檻步步進逼,產業若故步自封,勢必陷入市場萎縮與被淘汰的險境;但另一方面,永續轉型也為產業帶來重新定位、升級價值的良機,讓我們有機會擺脫過去價格戰的紅海,跨入附加價值更高的綠色藍海。 業界先行者的呼聲已經點出方向:結合智慧化與環保永續,是台灣機械業突破困局的關鍵策略。
現在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做ESG”,而是“怎麼加速做、如何做出成效”。日本企業的積極作為給了我們啟發:提早布局者,已經開始嘗到果實;而停滯觀望者,只會在未來承受更大陣痛。台灣素有「工具機王國」之稱,我們有完整的供應鏈、有靈活的中小企業生態,轉型的韌性其實不容小覷。所需要的是產官學攜手打造新生態系,用”創新和團結”來戰勝挑戰。
最後,不妨拋磚引玉提出一個思辨性的開放問題:“面對滾滾而來的ESG巨浪,台灣機械業將選擇乘風破浪,抑或隨波逐流?” 我們是要引領這波綠色工業革命,成為國際舞台上的永續標杆,還是因裹足不前而錯失良機、被競爭者迎頭趕上?答案取決於此時此刻產業與政府的抉擇與行動。願我們共同思考並迅速行動,別讓“工業之母”在永續時代淪為落伍者。在危機中創造轉機,正是台灣向來的強項;現在,歷史的考題再次擺在眼前——我們準備好交出怎樣的答卷?
Copyright © 2024 利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