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圖靈學院創辦人 科楠老師的願景

亞洲碳權新趨勢:新加坡與日本新規解析|台灣的參考方向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7-1

 

前言

 

    2025 年 6 月底,CarbonCredits.com 報導指出,新加坡與日本接連推出新規。二國希望強化自願碳市場(VCM)品質,並推動企業透明使用碳權。這些動作可為亞洲其他國家提供借鏡。本文將說明兩國政策重點。再進一步提出台灣可行的應對策略。


一、新加坡的盤點重點

 

1. 草案時間與目標

 

新加坡於 2025 年 6 月 20 日發布草案。目標在於建立企業使用自願碳權的明確準則,避免濫用。

 

2. 使用條件

 

企業需先減排,再補充購買碳權。減排包含提升能源效率、切換燃料等具體行動。

 

3. 高品質碳權標準

 

草案規定碳權必須具備:真實性(additional)、永久性、不產生「洩漏」、獨立驗證、不重複計算,並符合巴黎協定第 6 條。

 

4. 資訊揭露要求

 

公佈碳權的數量、專案背景、登錄平台、第三方評級資料等。這促進企業與投資者信任。

 

5. 風險與保障機制

 

政府探索透過投資組合與保險,避免碳權專案破功導致信用流失。草案公布至 2025 年 7 月 20 日為止。

 

6. 稅務與補助安排

 

企業最多可用碳權抵減 5% 企業碳稅。政府推出碳權專案開發補助。


二、日本的制度設計

 

1. FSA 建立交易基礎

 

日本金融廳(FSA)發布自願碳市場交易架構草案。其設計注重市場透明與投資人保護。

 

2. 與 GX 推動法連動

 

此制度與預定於 2025 年生效的《GX 促進法》銜接。它將為碳交易與自願碳權使用提供法源依據。

 

3. 認證及資訊揭露標準

 

明訂定期諮詢機制與揭露義務,並與 G20、ISSB 等國際標準接軌。


三、共同基礎與區域合作

 

1. 亞洲自願碳市場規模預估

 

Abatable 報告指出,東盟地區 VC 市場至 2050 年將達 3 兆美元,涵蓋 11 億噸 CO₂ 減量或移除。

 

2. 區域網絡建構

 

兩國政策與東盟碳框架(ACCF)合作。馬來西亞碳市場協會主導,協調地區互認制度,深化專案鏈結。

 

3. 跨國合作倡議

 

新加坡更與英國、肯亞組成聯盟,打算在 2025 年 COP30 之前推動公司準則。


四、政策意義分析

 

1. 保障碳權品質


   制定嚴格標準,可避免低價、造假的碳權流入市場。


2. 搭配減排命令


   先減排再補償,避免碳權成為企業溺用替罪羊。


3. 提升透明度


   完整披露數據有助投資者判斷專案可信度。


4. 金融與法制支持


   交易制度與法源建立可降低企業風險,提升市場規模。


5. 放大區域影響力


   制度串連東盟,有助於共同建立亞洲碳市生態。


五、台灣可借鏡之處

 

1. 建立明確使用準則

 

台灣尚無針對企業的自願碳權使用指引。可依循新加坡模型,提出從減排到碳權補償的分步規範。

 

2. 採用嚴格品質門檻

 

具備「additional」、「永久性」、「洩漏檢測」與第三方驗證。還可搭配國內專案與國際登錄平台。

 

3. 推動資訊揭露制度

 

建立碳權交易登錄平台,強制披露碳權來源、數量與評級。吸引投資信心。

 

4. 結合稅制與補貼

 

例如:碳權可抵扣一定比例碳費或能源稅。同時補助碳權專案與監測機制。

 

5. 強化法制與交易制度

 

帶入金融部門合作設計交易架構。並搭配法源,如《溫管法》修法納入自願碳權保護條文。

 

6. 擴展國際合作

 

參與 COP 或東盟架構。建立聯盟連線,參考新加坡與肯亞等合作模式,提升台灣碳權能見度。


結語

 

    新加坡與日本在 2025 年底相繼推出自願碳權使用新規。主要環節為品質、透明度、法制與區域連結。這些作法帶來市場信任,刺激企業與投資參與。

 

台灣若積極跟進,可促進國內碳市場成熟。完整制度架構有助台灣企業參與全球減碳行動,提升綠色競爭力。

 

建議政府和產業即刻動手。從草案研議、制度設計,到補助機制,一步步搭建台灣專屬碳市場。這是台灣面對氣候挑戰的關鍵時刻。

 

 

參考資料

 

[1]: "Singapore and Japan Set New Rules for Carbon Credits and How ... "  
[2]: "Britain, Kenya, Singapore lead campaign to boost company demand for climate cred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