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圖靈學院創辦人 科楠老師的願景

鮪魚永續漁業:2025年全球漁業復育成功與挑戰報告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9-18

 

    太平洋黑鮪魚創歷史復育紀錄,全球鮪魚漁業邁向永續新里程

2025年鮪魚漁業數據顯示,全球鮪魚資源正在穩定復育,其中太平洋黑鮪魚提前十年達成重建目標,為永續漁業管理樹立新典範。國際科學委員會最新評估證實,鮪魚並非走向滅絕,反而呈現積極復育趨勢。

 

太平洋黑鮪魚奇蹟復育

 

    太平洋黑鮪魚成為2025年漁業管理的最大成功案例。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最新股票評估報告顯示,太平洋黑鮪魚種群數量已達到自評估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這項成就來自十多年的嚴格管理措施,國際組織在太平洋兩岸共同合作,成功扭轉數十年的過度捕撈局面。

 

國際科學委員會(ISC)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年會上完成新股票評估,確認該種群在2021年達到第二個重建目標。NOAA漁業西岸區域漁業政策分析師西莉亞·巴羅索表示:「我們現在找到豐富收獲與種群永續成長的平衡點,且已經超越這個目標。」

 

美國商業漁船2025-2026年度可捕獲的太平洋黑鮪魚數量將增加近80%,從2023-24年度的1,017公噸提升至1,822公噸。這項決定反映黑鮪魚種群的強勁復育,為漁民、船員和海鮮經銷商帶來十多年來首次的重大利好消息。

 

全球鮪魚種群健康狀況改善

 

    國際海鮮永續基金會(ISSF)2025年最新報告揭示振奮人心的數據。在23個主要鮪魚種群中,僅有2個種群仍處於過度捕撈狀態,相較2017年的33.3%大幅改善。這項成就歸功於五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的協調努力,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主導的共同海洋計畫支持。

 

報告顯示,65%的鮪魚種群處於健康的豐度水準,僅13%面臨過度捕撈,22%處於中等水準。更重要的是,87%的全球鮪魚種群未面臨過度捕撈壓力,2024年全球88%的鮪魚捕獲量來自健康種群,這一比例從2022年的80%穩步上升至2023年的85%。

 

不同鮪魚種類的永續表現

 

鰹魚:永續漁業的領頭羊

 

鰹魚占全球鮪魚捕獲量的57%,是五大商業鮪魚種類中最永續的選擇。其獨特的繁殖週期是成功關鍵:鰹魚一歲即達到性成熟,全年在熱帶海域產卵,雌魚每年可產200萬顆卵。快速繁殖能力使鰹魚種群能承受巨大捕撈壓力。

 

長鰭鮪魚:穩定的永續選擇

 

長鰭鮪魚與鰹魚具有相似的彈性特徵,是罐裝鮪魚的主要原料。鰹魚和長鰭鮪魚合計占全球鮪魚產量的62%,為消費者提供相對永續的選擇。

 

大目鮪與黃鰭鮪:逐步改善中

 

較大型的鮪魚種類面臨更大挑戰。黃鰭鮪在2-3歲達到性成熟,大目鮪約3.5歲,繁殖週期較長使其更容易受到過度捕撈影響。然而,2024年黃鰭鮪和鰹魚近60%的全球產量被歸類為永續,大目鮪和長鰭鮪超過三分之一的產量達到永續標準。

 

黑鮪魚:高價值帶來的挑戰

 

黑鮪魚8歲才達到性成熟,每年僅產卵2次或更多,使其特別容易受到過度捕撈威脅。其獨特的烹飪特性使其成為高級壽司的完美選擇,但高價值也刺激非法捕撈活動。儘管如此,2024年僅有極少數(129公噸)黑鮪魚捕獲量被歸類為永續,但太平洋和大西洋黑鮪魚種群的復育趨勢令人鼓舞。

 

國際合作成效顯著

 

    美國在東太平洋金槍魚委員會(IATTC)年會上展現領導力,推動創新措施永續管理東太平洋鮪魚漁業。在NOAA國際漁業首席副助理國務卿安德魯·勞勒指導下,美國代表團優先考慮美國利益,加強保育努力、強化監測計畫,並擴大美國漁民機會。

 

美國主導熱帶鮪魚管理討論,獲得180萬美元資助區域鮪魚標記計畫。這項美國支持的倡議將增進對鮪魚分布和種群健康的理解,確保支持美國漁民的永續收獲。

 

漁法與混獲挑戰

 

    不同捕撈方法對永續性產生不同影響。圍網漁船占鮪魚捕獲量的66%,是最主要的捕撈方式。傳統圍網因意外捕獲海豚而創立「海豚安全」認證,現今許多圍網船隊大幅減少混獲,獲得高永續性評級或海洋管理委員會(MSC)認證。

 

使用魚類聚集裝置(FAD)的圍網漁船因顯著混獲而受到廣泛批評。延繩釣占全球鮪魚捕獲量的9%,是最常被評為紅色等級的捕撈方法。魚鉤可能掛住目標以外的生物數小時,導致緩慢死亡,海鳥也面臨威脅。

 

竿釣是最一致獲得綠色評級的鮪魚捕撈方法,占全球鮪魚捕獲量的7%。這些方法幾乎消除所有混獲問題,因為錯誤掛住的生物可在魚鉤致命前移除。

 

碳足跡考量

 

    溫室氣體排放成為海鮮永續性重要考量。使用FAD的圍網漁船透過精確吸引目標物種到便利位置,一次捕獲大量魚類,減少燃料消耗。相較之下,竿釣需要更多燃料尋找魚群、保持船隻位置,相對魚獲量較小。

 

然而,當代環境永續性評級系統如海鮮觀察計畫尚未將溫室氣體排放納入結論。一般而言,鮪魚仍是比大多數陸基動物蛋白質更低碳的蛋白質來源。

 

透明度與執法挑戰

 

    鮪魚高度洄游特性要求漁船在遠離海岸的國際水域作業,超出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界限。在這些國際水域,管轄權約束力較弱,監控有限,捕撈配額和混獲限制可能被忽視。

 

海上轉載作業——補給船在海上與漁船會合,卸載漁獲並補充供應品,使漁船無需進港即可繼續作業——進一步危及漁業法規和工人安全。部分大型鮪魚買家已禁止供應鏈中的海上轉載,但此做法在罐裝鮪魚供應鏈中仍很常見。

 

區域漁業管理組織成效

 

    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負責公海捕撈配額制定。這些國際機構由相關國家利益相關者組成,在該水域從事漁業活動。RFMO有時受國際協議和條約約束,但像任何國際機構一樣,可能難以達成共識並制定約束性法規。

 

西中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管理較為成功,印度洋鮪魚委員會則相對較弱。幾乎所有主要RFMO都圍繞鮪魚漁業管理,因其商業重要性。

 

全球鮪魚生產現況

 

    全球每年捕獲超過500萬公噸的五大主要鮪魚種類。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鮪魚生產國,占全球總產量約15%。其後十二個國家各占6.3%至2.5%的全球產量,其中十個國家瀕臨太平洋。

 

美國年產約11.5萬公噸鮪魚,僅占全球產量約2%。中國作為世界最大海鮮生產國,鮪魚產量甚至低於美國,每年僅約9.1萬公噸。

 

養殖鮪魚產業不存在,但牧場鮪魚有時在市場上被誤稱為養殖鮪魚。重要區別在於牧場鮪魚原本為野生捕獲,然後在開放式網箱中精心飼養直至收獲。由於高價值,黑鮪魚是最常見的牧場種類,年產量不到6,000公噸。

 

消費者永續選擇指南

 

罐裝鮪魚選購建議

 

選購罐裝鮪魚時,應注意以下資訊:

 

魚種選擇:鰹魚或長鰭鮪永續可能性較高。黃鰭鮪、大目鮪或黑鮪魚永續可能性較低,但具體產品仍需個別判斷。

 

捕撈方法:竿釣捕獲產品通常標示在包裝上,這種方法比網捕或延繩釣更環保,產生較少混獲,但碳足跡較高。

 

MSC認證: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產品會在標籤上顯示藍色勾選標誌和監管鏈代碼,可在MSC目錄中查證認證狀態。

 

生鮮鮪魚選購要點

 

    生鮮鮪魚若從未冷凍,必須極度新鮮且相對本地,可能在美國法規下捕獲,通常是永續產品。新鮮壽司鮪魚在美國意味著可能食用永續產品,主要在夏威夷、加州、佛州和少數大西洋州份供應。

 

大多數生鮮鮪魚原本冷凍。在美國,超級冷凍技術昂貴稀少,一氧化碳處理成為常規做法。雖然一氧化碳處理鮪魚無害,但可能掩蓋魚類年齡和品質,較便宜的鮪魚通常永續性和社會責任較低。

 

未來展望與挑戰

 

    聯合國糧農組織主導的共同海洋鮪魚計畫目標是確保到2027年所有主要鮪魚種群以永續水準捕撈。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是其努力實現更永續鮪魚捕撈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一部分。

 

2023年《生物多樣性超越國家管轄權協議》(俗稱「公海條約」)反映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努力的增長,但挑戰仍然存在。持續的全球合作是實現真正永續鮪魚漁業和應對未來挑戰的關鍵。

 

科技與監測創新

 

    現代鮪魚漁業管理越來越依賴科技創新。電子監測系統、衛星追蹤和DNA分析正在改變漁業監管方式。這些技術提供即時數據,幫助管理者做出更明智決策,並確保漁業法規得到執行。

 

船載觀察員計畫和電子監測系統的整合提供精確的種群健康和船隊影響數據。這種雙重監測方法為永續漁業管理提供堅實基礎。

 

氣候變遷影響

 

    氣候變遷對鮪魚種群分布和行為產生顯著影響。海洋溫度上升導致商業價值魚種以每十年70公里的平均速度向極地遷移。這種遷移模式打亂生態時機,威脅全球漁業。

 

適應氣候變遷需要靈活的管理策略和國際合作。區域漁業管理組織正在調整管理措施,以應對魚類分布變化和海洋環境變化。

 

社會責任與勞工權益

 

    永續鮪魚不僅關乎環境,也涉及社會責任。漁業供應鏈中的勞工權益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主要鮪魚購買者正在實施更嚴格的供應鏈監督,確保公平待遇和安全工作條件。

 

泰國聯合等公司制定勞工實務守則,實施打擊海上奴役的具體政策,推動更透明的供應鏈。這些努力顯示業界對社會責任的承諾。

 

結論

 

    2025年鮪魚永續性報告顯示,經過數十年努力,全球鮪魚漁業正朝著永續方向發展。太平洋黑鮪魚的奇蹟復育證明國際合作和科學管理的力量。儘管挑戰仍然存在,但數據顯示鮪魚並非走向滅絕,而是在嚴格管理下逐步復育。

 

消費者選擇永續鮪魚產品不僅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也支持負責任的漁業實務。透過選擇MSC認證、竿釣捕獲或美國捕獲的鮪魚,消費者可為海洋保育貢獻力量。

 

未來鮪魚漁業的成功將取決於持續的國際合作、技術創新和消費者意識。隨著氣候變遷帶來新挑戰,靈活的管理策略和堅定的保育承諾將確保鮪魚資源為後代保存。

 

 

 

參考資料來源

1.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Fisheries. "From Overfished to Sustainable Harvests: Pacific Bluefin Tuna Rebound to New Highs."

 

2. International Seafood Sustainability Foundation (ISSF). "ISSF 2025-01: Status of the World Fisheries for Tuna. March 2025."

 

3. Sustainable Fisheries UW. "An Overview of Tuna and its Sustainability in 2025."


4. NOAA. "U.S. champions sustainable tuna fisheries in Eastern Pacific, boosting American fishermen and conservation."

 

5. NOAA Fisheries. "More U.S.-Caught Pacific Bluefin Tuna to Hit U.S. Markets Next Year."

 

6. International Seafood Sustainability Foundation. "ISSF 2025-08: An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Global Tuna Stocks Relative to 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Criteria."


7. United Nations. "Tuna Day."

 

8.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Seafood Guide Taiwan.

 

9. 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 "永續海鮮運動."

 

10.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漁業如何永續?從漁業管理、海洋保護區到責任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