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阿爾卑斯山脈驚現「燃燒的泉水」!地底氫氣礦藏如何改寫全球能源革命?

 

 

圖靈學院
科楠
2025-2-24


前言:當科學報導遇上能源革命——從《科學焦點》的發現說起

 

    近日,英國權威科普媒體《科學焦點》(Science Focus)網站一篇題為〈Hydrogen Gas Mountains〉的報導引發我們高度關注。該文揭露了一項驚人發現:國際科學團隊在阿爾卑斯山脈的法國段,記錄到從岩縫中持續湧出、可直接點燃的天然氫氣。這項研究不僅登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更在能源界投下震撼彈——人類首次證實,地球自身竟在「生產」高純度氫氣,且規模足以成為新能源選項。

 

作為長期追蹤能源轉型的觀察者,我們試圖從這篇報導出發,結合地質學、產業動態與政策視角,解析這場「藍色火焰」背後的可能革命。畢竟,當科學家翻開岩石的每一頁皺褶,或許正改寫著人類與能源關係的千年敘事。

 

地質奇觀背後的科學密碼:蛇紋岩化作用

 

    研究團隊鎖定阿爾卑斯山脈的「蛇紋岩地質帶」,這種富含鐵鎂礦物的岩石,在地殼運動與地下水作用的催化下,會產生「蛇紋岩化作用」(Serpentinization)。簡單來說,這是地球深部的一場「無聲化學革命」——當水滲入地幔上湧的橄欖岩層,高溫高壓環境促使水分子(H₂O)與鐵礦物反應,分解產生氫氣(H₂)與甲烷(CH₄)。

 

「這就像地殼自帶的天然氫氣工廠,」團隊地質化學家瑪麗・杜邦解釋,「我們在海拔2000公尺的裸露岩層測得氫氣濃度最高達20%,且氣流穩定持續數十年。」更驚人的是,根據地球物理模型推估,僅阿爾卑斯山脈的潛在氫氣儲量就達 “470萬噸”,足以供應整個歐盟工業用氫需求達 “2.5年”。

 

天然氫氣 vs. 綠氫:一場能源賽局的雙重顛覆

 

    當前全球氫能發展聚焦於「綠氫」(以再生能源電解水製氫),但這項發現可能改寫遊戲規則:

 

1. 成本革命  
綠氫生產成本約每公斤3-6美元,而天然氫若實現規模化開採,成本可壓低至1美元以下。這意味著鋼鐵、化工、運輸等高耗能產業的脫碳進程,將獲得強力助推器。

 

2. 環保優勢再升級 
綠氫雖無碳排,但需消耗大量淡水與綠電資源。天然氫氣開採過程近乎「零環境負擔」——不需淡水、不佔耕地、不影響生態,甚至能直接利用廢棄油井基礎設施。

 

3. 地緣政治洗牌  
傳統石油大國可能面臨挑戰,而擁有蛇紋岩地質條件的國家(如美國西部、俄羅斯烏拉爾山脈、臺灣東部海岸山脈)將躍升新能源熱點。研究團隊更透露,全球天然氫氣總儲量可能是石油的 “100倍”。


爭議與挑戰:新能源神話的陰暗面

 

    儘管前景誘人,科學界與產業界仍存在質疑聲浪:

- 開採技術空白  
「如何高效收集散逸的氫氣?現有技術僅能回收30%氣體,」能源工程師小林健二指出,「這就像試圖用漁網捕捉霧氣。」

 

- 地質風險未知  
大規模抽取地底氣體是否引發地震?過度開發會否破壞地下水循環?相關研究仍屬空白。

 

- 能源巨頭的抵制  
某匿名石油公司高層坦言:「這比電動車更具威脅性,它可能讓價值數兆美元的碳捕捉與綠氫投資瞬間貶值。」

 

我們的觀點:新能源革命的「第三條道路」

 

    作為長期關注能源轉型的觀察者,我們認為天然氫氣的價值不在於取代綠氫,而是提供「第三條道路」:

 

1. 混合應用策略  
將天然氫直接用於難以電氣化的領域(如航空燃料、高爐煉鋼),而綠氫專注於電網調峰與儲能,形成互補體系。

 

2. 地質資源的全球化驗證  
臺灣東部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東翼廣泛分布蛇紋岩,建議政府啟動地質探勘計畫,並與國際團隊合作建立開採標準。

 

3. 重新定義「可再生能源」  
若證實地球內部持續生成氫氣,這類「地質再生能源」應被納入各國淨零路徑圖,打破現行政策框架的局限。

 

未來展望:點燃藍色火焰的人類新紀元

 

    研究團隊已著手開發「氫氣捕集膜」技術,目標在2025年實現商業化開採。歐盟更將於2024年撥款2億歐元啟動「地質氫能先導計畫」。這場新能源革命最迷人的啟示或許是:人類窮盡心力在地表建造的綠能設施,可能早已被地球母親藏在她的岩石皺褶之中。

當阿爾卑斯山的牧羊人數世紀來將燃燒的泉水視為神蹟時,他們不會想到,這抹藍色火焰照亮的不僅是山間暗夜,更是人類文明的永續未來。

 

後記 


    從《科學焦點》的一篇山區調查報導,到可能撼動能源帝國的地質發現,我們再次見證:科學的顛覆性,往往藏在那些曾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然現象中。下次當你仰望群山,不妨想像地底深處正流淌著無形的能量之河。或許某天,我們終將學會以更謙卑的姿態,向地球索取她早已準備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