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圖靈學院創辦人 科楠老師的願景

「華為迎戰NVIDIA:中國AI算力崛起對全球供應鏈的挑戰與啟示」
(Huawei vs. Nvidia: China’s AI Compute Ambitions and Global Implications)

 

 

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8-1


一、前言:算力戰場上的華為宣言

 

    根據路透社2025年7月26日的報導,華為在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公開展示其最新 AI 運算系統“昇騰CLOUD-X超算平台”。這項被稱為足以與 NVIDIA H100 相抗衡的晶片與系統,標誌著中國科技業者正式在 AI 基礎建設層面對美國霸權提出實質挑戰。

 

這場技術秀不只是產品發表,更像一場政治與產業宣言。對全球供應鏈來說,這不僅是「又一個中國晶片」,而是一場潛在地震。


二、華為這次端出的菜色有多硬?

 

華為此次發表的核心內容包括:

 

  • 昇騰CLOUD-X:一個整合 AI 訓練與推論的超級運算系統,宣稱能在某些任務上超越 NVIDIA A100/H100 系列。
  • AI Framework 生態系:支援 MindSpore、PyTorch 等主流框架,力求吸引國際開發者。
  • 中國製造的全鏈供應:從晶片、主機板到散熱與伺服器模組,幾乎全為「去美化」零件組成。

 

這表示什麼?華為不只想做「AI國貨替代品」,而是意圖成為算力市場主角,尤其在一個 NVIDIA 供應鏈日益緊繃的時代。


三、為何這對 NVIDIA 是真正的壓力?

 

    截至 2025 年,全球 AI 大型模型訓練市場幾乎由 NVIDIA 壟斷。開發一個 Llama 3 或 GPT-5 級別的模型,需要成千上萬張 H100 GPU,還得排隊搶貨。而華為的出現,可能改變以下三件事:

 

1. 供應分流:中國市場不再依賴 NVIDIA,也會吸走部分東南亞與中亞新興市場訂單。


2. 地緣風險下降:中國企業在「無NVIDIA」環境下仍能維持競爭力,對地緣政治風險有緩衝。


3. 價格壓力出現:NVIDIA 定價權被動搖,尤其在雲端服務與B2B市場。

 

換句話說,華為這招不是硬碰硬,而是搶佔耐性、政治與價格空隙。


四、全球供應鏈會怎麼動?

 

    如果華為真的能穩定供貨、性能持平,那麼以下這些變化將慢慢浮現:

 

1. 第三世界國家的選項變多

 

不少中低收入國家早已不滿 NVIDIA 高價策略,華為平台若支援多語種、多應用(如教育、農業、醫療AI),可能快速建立開源社群與用戶基盤。

 

2. 伺服器製造商被迫二選一

 

如台灣的廣達、仁寶、緯創等 OEM 業者,將面臨是否為華為出貨的政治風險。這將進一步影響台灣在全球 AI 硬體供應鏈的戰略位置。

 

3. 開發者生態系統裂解

 

一邊是 NVIDIA-CUDA 陣營,一邊是華為-MindSpore 陣營。這種工具鏈與框架分裂,可能影響未來大型模型的跨平台可移植性。


五、從台灣角度看:機會還是危機?

 

    身處供應鏈前沿的台灣廠商,不能只問「誰下單多」,更應思考以下三個層面:

 

1.供應彈性與中立性

 

當全球供應鏈越走越政治化,能否提供同時相容 NVIDIA 與華為平台的模組與主機板,成為關鍵競爭力。

 

2.參與中國算力建設是否可控?

 

參與華為系統供應,或許短期獲利可觀,但中長期是否會成為美國制裁的箭靶,需戰略評估。

 

3.自主晶片研發勢在必行

 

無論支持誰,台灣若無自身算力設計與製程主控,始終是全球供應鏈裡的「代工者」角色,沒有議價權。


六、科楠老師觀點:

 

    這不只是對 NVIDIA 的挑戰,更是對 AI 世界秩序的質問

 

過去 AI 運算如高鐵軌道:一條 NVIDIA 設定的軌道,大家得照著走。但華為推出自己的軌道,意圖建立一個獨立系統。這本質上,是對「誰能控制未來人工智慧訓練能力」的挑戰。

 

這次華為不是靠口號,而是端出硬體、框架、生態一條龍。雖然技術細節還需驗證,但它的政治意義與市場破壞性早已浮現。

 

而對我們這些站在 AI 工程、ESG、工業應用與國際顧問交界的從業者來說,這件事意味著:


“全球模型訓練的權力中心,正逐漸多極化。”


七、結語:誰能掌握算力,誰就能定義智慧的未來

 

    這場算力之戰,表面是 NVIDIA 對抗華為,實則是「開放市場 vs 國家主導」、「矽谷 vs 中國科創」、「美系資本 vs 國家資本」的交鋒。

 

作為台灣的 AI 從業者,我們應該不只看性能比拼,更該從產業治理、地緣風險與人才策略等維度,全盤盤算。


這樣,才不會被「他們的算力競爭」,變成「我們的生存風險」。

 

 

參考資料:

1. Reuters – Huawei shows off AI computing system to rival Nvidia's top product
2. MindSpore 開源官網 – 華為 AI 框架官方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