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10-17
前言
當全球正積極推動減碳路徑,航運業成為新的戰場。最近,美國明確反對由歐盟牽頭的全球航運碳排放新規劃。這場表面上是環保議題的爭論,其實隱含貿易、政治、能源與國際治理角力。我必須直說:這不是簡單的理念對決,而是利益與影響力爭奪戰。
本文將梳理事態脈絡、雙方主張、潛在風險與機會。
一、事態脈絡:全球航運減排規範進程
航運碳排放的現實壓力
航運業與國際貿易真實結合。全球約 90% 的貿易貨物透過海運運輸。航運業目前排放佔全球溫室氣體的比率約 3% 左右。若放任不管,這比率將隨著運量成長而攀升。
國際海事組織(IMO)從 2018 年起就開始提出初步策略框架(Initial IMO GHG Strategy),目標是 2030 年在強度(emission intensity)上降 40%,長期邁向 2050 年「淨零排放」。但這些策略目前非具法律強制力,多由會員國逐步採納或試行。
2025 年 4 月,IMO 通過一個草案架構「Net-Zero Framework(NZF)」,試圖將碳定價納入航運業。若最終通過,這將是航運業首次有全球碳排放處罰或交易機制。 特別針對 5,000 噸以上大型船舶,占航運業 CO₂ 排放總量的比重極高部分。
這種規劃接近「給碳排放(額度)定價、超標者購買或罰款」的機制。若航運公司能做到低碳排放,就能獲得獎勵或售賣信用額度給高排放者。草案估算其收益可達每年 110–130 億美元級別,用於支持低碳技術、過渡補助、減碳基礎設施建設等用途。
這個議題在 2025 年 10 月 14–17 日的 IMO 會議(MEPC 會議)將進入表決階段。
二、美國大張旗鼓反對:背後動機與手段
美國的反對立場
美國並非對環保毫無關切。但在此次航運碳排議題中,它選擇明確反對。理由涉及成本壓力、主權疑慮與競爭風險。
1. 成本負擔與消費者壓力
美國政府警告:若碳定價或罰款機制上路,航運成本可能上升 10% 或更高。他們認為這會直接推升商品價格、影響美國企業與消費者。
2. 主權與「全球稅制」疑慮
美國官方稱,這樣的規則可能變成一種「未經授權的全球稅收機制」。他們擔心未來可能被迫接受外部監管,影響國家主權。
3. 報復性手段
美國表明:對於支持該框架的國家,可能採取簽證限制、港口費用懲罰、航運禁令等對策。他們也退出了部分 IMO 談判。雖然該行動具有高度風險,但顯示其對此議題的強烈立場。
4. 利益保護與競爭考量
美國對本土航運、能源與貿易利益敏感。若其他國家透過碳定價封鎖、額外成本進入美國境內,可能削弱其出口競爭力。
從政策角度來看,美國的策略偏向「阻止首先採行全球規範」而非主動提出替代方案。
三、歐盟與其他支持方:召集全球減碳力量
歐盟在這場戰役被視為主要推手。它認為,若全球航運沒有統一規範,將導致「政策碎片化」和「碳外溢」。
歐盟的主張:
除歐盟,英國、中國、日本等國也表示支持該框架。同樣,國際航運組織、部分業界、環保團體也多傾向支持。
四、挑戰與風險:方向錯了問題更大
這樣的對抗若一不留神,可能破壞減碳進程。以下是幾個風險點。
1. 投票翻盤的可能性
美國的壓力並非空嘴說白話,如果部分國家受到經濟誘因影響或怕美國懲罰,可能改變投票意向。若提出框架被否決,全球航運減碳議程可能遭挫折。
2. 多重法律衝突與制度不協調
不同區域可能設立不同的碳規範,導致船務公司面臨交錯法律風險。船舶若在多個司法區運行,必須兼顧多方規範,成本與管理壓力增加。
3. 技術與燃料發展未能同步
現有綠色燃料(如氨、甲醇、氫燃料等)尚未廣泛成熟。如果禁止過嚴,可能讓運輸中斷或成本暴漲。若航線無法支援綠能補給站,也會使政策難落實。
4. 發展中國家的抵制與不公平負擔
對出口依賴型國家來說,他們擔憂若須承擔額外排放成本,將使出口商品失去競爭力。巴西等國已要求廢除航運徵稅提案。若補助機制不足,可能使國際不滿情緒升高。
5. 投資資金與制度設計風險
Net-Zero Fund 若無透明、公開機制,可能淪為政治分配、資金浪費。若碳信用機制設計欠佳,也會被濫用為「付費排放」的藉口。
五、影響評估:誰得利、誰受壓
在這場對峙中,以下群體最可能受影響或受益:
六、觀察焦點與趨勢指標
為掌握未來動向,建議特別留意以下幾項指標:
1. 表決結果與投票細節:哪些國家支持、哪些反對,尤其是中立或搖擺國家。
2. 美國是否落實懲罰手段:簽證限制、港口費用、貿易報復等是否真的執行。
3. 補助基金與信用體系設計細節:資金流向、監督機制、透明度。
4. 綠色燃料與新型船舶商業化進度:技術成熟度、供應網絡覆蓋率。
5. 業界成本變動與市場價格傳導:若運輸成本上升,是否快速反映至商品端。
6. 相關區域政策與碳邊界機制同步性:歐盟的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等規劃是否整合。
七、結語:這是轉捩點,不容錯過
這次美國與歐盟在全球航運碳排框架上的對峙,遠不只是技術或排放數字的辯論。它是氣候治理、經濟體系、地緣政治的複合博弈。對於任何關心 ESG、綠能、國際供應鏈的人來說,這是必須密切觀察的關鍵時刻。
無論投票結果如何,這場爭論將重塑航運業的成本結構與競爭格局。若你是業界、政府或供應鏈一員,把這場風暴當作機遇,而非只是風險。
參考資料
1. Reuters : “UN shipping emissions deal to pit US against EU-led bloc”
2. AP News : “Nations meet to consider regulations to drive a green transition in shipping”
4. Reuters : “US to retaliate against IMO members that back net zero emissions plan”
5. GCaptain : “EU Backs Shipping’s Net-Zero Framework as U.S. Threatens Trade Retaliation”
6. UPenn / Provost : “Shipping Industry Decarbonization Faces Historic Decision”
7. MarineLog : “Stage set for EU-U.S. confrontation on IMO NZF”
8. Carnegie Endowment : “The United States Is Trying to Sink Global Shipping’s Climate Pact”
9. OnestopESG : “Navigating to Net Zero: Decarbonizing the Shipping Industry”
10. Wikipedia : “Initial IMO Strategy on the reduction of GHG emissions from ships”
11. Wikipedia : “Decarbonization of shipping”
Copyright © 2025 利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