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
科楠
2025-3-25
依據CarbonCredits.com於2025年3月21日所刊出的報導,美國前總統唐納·川普於2025年3月20日動用《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之緊急權力,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以提高美國本土的關鍵礦物生產能力。這項決定表面上旨在降低美國對中國等外國供應商的依賴,強化國家安全與經濟自主性。然而,從台灣的觀點出發,這項政策的實施,可能會對全球供應鏈格局、氣候變遷議題及台美中三邊戰略產生更深層的影響。
首先,美國選擇透過擴大國內礦物生產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凸顯出台灣在供應鏈重組過程中的特殊位置。長期以來,全球關鍵礦物供應鏈高度集中在中國,稀土元素與其他高科技製造的必備材料多由中國掌控。川普此次政策聚焦於鋰、鈷、鎳、稀土元素等關鍵礦物,並有可能擴及煤炭,試圖打破中國對這些戰略性資源的控制。台灣作為半導體與高科技製造的樞紐,勢必需要密切關注這項政策對供應鏈可能造成的震盪與調整。
其次,美國新政的施行,可能使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戰略價值再度提升。隨著美國試圖降低對中國供應的依賴,未來可能加強與台灣、日本、澳洲等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以建構新的供應鏈架構。台灣若能善加把握此機遇,將可在國際供應鏈中占據更具影響力的位置。
但另一方面,美國將煤炭納入潛在的「關鍵礦物」範疇,則可能對氣候行動造成負面影響。雖然此舉有助於川普政府提振國內傳統能源產業,提升美國能源獨立性,但此舉與國際間推動碳中和的主流趨勢背道而馳。作為全球氣候倡議的積極參與者,台灣若與美國在清潔能源政策上出現分歧,將可能面臨政策與價值觀上的兩難。
美國此舉勢必加劇美中之間的競爭,也可能使全球經濟與安全局勢更加緊張。中國長期將稀土與關鍵礦物視為戰略資源,美國的單方面行動可能迫使中國採取更強硬的反制措施。對台灣而言,中美兩大強權間的競爭升溫可能增加區域不穩定性,台灣必須更加謹慎地在兩強之間維持平衡,避免成為地緣政治衝突的犧牲品。
環境保護與永續議題也是值得台灣深思的層面。川普政府在強調經濟與國防安全之下,簡化礦業開發許可流程,忽略環境影響評估,恐將加劇環境污染與碳排放問題。作為一個積極投入綠色轉型的經濟體,台灣在面對國際市場可能逐步加重對永續供應鏈要求的情況下,須謹慎評估如何回應美國這種以經濟安全為重、忽視環境成本的發展模式。
綜合而言,川普動用緊急權力提升美國關鍵礦物生產的決定,是典型的雙刃劍政策。一方面確實可望強化美國的戰略自主性,並為其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環境風險及地緣政治對抗的潛在可能。從台灣視角觀察,美國此項政策所釋放出的複雜訊號,提醒著台灣必須更精準地拿捏國際局勢變化,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在全球經濟轉型、能源安全與永續發展的交叉路口,找到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定位與方向。
Copyright © 2024 利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