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
科楠
2025-02-12
根據路透社(Reuters)於2025年2月7日發佈的報導《EU considers exempting most companies from carbon border levy》,歐盟正在考慮縮減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適用範圍,並簡化申報程序。這一政策調整可能將大多數企業排除在CBAM的徵收對象之外,僅聚焦於高碳排放的進口產品。此舉被視為歐盟在推動氣候目標與減輕企業負擔之間尋求平衡的嘗試。然而,對於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的亞洲地區來說,這一調整既帶來短期喘息機會,也隱含長期挑戰。
CBAM政策調整的背景與動機
CBAM是歐盟「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的核心政策之一,旨在防止「碳洩漏」(carbon leakage),即企業為規避歐盟嚴格的碳排放標準,將生產轉移至碳管制較寬鬆的地區。根據原計劃,CBAM將對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等高碳排產業的進口產品徵收碳關稅,並要求進口商提交詳細的碳排放數據。
然而,路透社的報導指出,歐盟內部對CBAM的實施範圍存在分歧。部分成員國和產業代表認為,過於嚴格的CBAM可能增加企業成本,削弱歐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歐盟考慮縮減CBAM的適用範圍,並簡化申報程序,以減輕企業負擔。這一調整反映了歐盟在氣候政策與經濟利益之間的權衡。
對亞洲供應鏈的短期影響:壓力暫時緩解
對於亞洲供應鏈來說,歐盟CBAM政策的調整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以下是幾點短期影響:
1. 降低合規成本與行政負擔
根據路透社報導,歐盟可能將CBAM的適用範圍縮減至僅涵蓋高碳排放產品,這意味著許多亞洲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可能被排除在CBAM的申報對象之外。這將大幅降低企業的合規成本,例如碳數據核算、報告提交等行政負擔。例如,東南亞的紡織業、電子組裝業等碳排放較低的產業,可能暫時免受CBAM的影響。
2. 緩解價格競爭壓力
CBAM的實施原可能導致亞洲出口至歐盟的產品價格上漲,削弱其市場競爭力。然而,若CBAM範圍縮減,未被納入的產業將避免因碳成本增加而導致的價格上漲,從而維持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優勢。例如,中國的鋼鐵出口商若未被納入CBAM,將能繼續以較低價格進入歐盟市場。
3. 提供轉型緩衝期
對於尚未建立完善碳管理系統的亞洲企業來說,CBAM的調整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緩衝期。企業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逐步導入碳核算工具、探索低碳技術,並與供應鏈上下游合作,提升整體碳管理能力。
長期挑戰:低碳轉型趨勢不可逆
儘管CBAM的調整為亞洲供應鏈帶來短期喘息機會,但長期來看,全球低碳轉型的趨勢不可逆轉。以下是亞洲地區面臨的幾項長期挑戰:
1. 歐盟政策動態調整的風險
路透社報導指出,歐盟內部對CBAM的適用範圍仍存在爭議,未來可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這意味著,目前被排除在CBAM之外的產業,未來仍可能被納入適用範圍。亞洲企業若過於依賴短期豁免,可能在中長期面臨更大的政策風險。
2. 供應鏈重組與分化壓力
隨著全球對低碳產品需求的增加,供應鏈可能加速分化為「高碳」與「低碳」兩類。例如,中國的綠電鋼鐵廠可能成為對歐出口的主力,而傳統燃煤製程則轉向其他市場。這將迫使亞洲供應鏈進行重組,並加大對清潔能源與低碳技術的投資。
3. 國際競爭與市場准入壓力
即使CBAM範圍縮減,歐盟的低碳貿易壁壘仍可能促使其他國家(如美國、日本)跟進推出類似的碳關稅政策。這將進一步加劇亞洲企業的國際競爭壓力,並可能影響其市場准入。例如,東南亞的電子製造業若未能及時轉型,可能面臨被排除在國際供應鏈之外的風險。
亞洲地區的因應策略
面對CBAM政策調整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亞洲地區需採取積極的因應策略,以確保在全球低碳轉型中佔據有利位置。
1. 加速推動國內碳定價與政策改革
亞洲國家應利用CBAM提供的緩衝期,加速推動國內碳定價機制(如碳稅、碳交易)與政策改革。例如,印尼、泰國已開始規劃全國性碳市場,台灣也已啟動碳交易市場,以提升產業的碳管理能力。
2. 強化區域合作與標準統一
亞洲地區可通過區域合作(如東協統一碳標準)提升整體議價能力,並與歐盟進行雙邊談判,爭取技術支援與過渡期。例如,東協有可能共同制定低碳產品認證標準,以降低企業的合規成本。
3. 推動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
企業應加大對綠能技術(如再生能源、碳捕捉)的投資,並與供應鏈上下游合作,提升整體碳管理能力。例如,中國的鋼鐵業可通過導入綠電與碳捕捉技術,降低產品的碳足跡。
4. 提升供應鏈透明度與數位化能力
即使CBAM申報流程簡化,企業仍需建立完善的碳數據管理系統,以應對未來可能的查驗要求。這將推動數位化工具(如區塊鏈追蹤)的應用,並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度。
結論:短期喘息,長期壓力不減
歐盟CBAM政策的調整為亞洲供應鏈爭取了寶貴的緩衝時間,但全球低碳轉型的趨勢不可逆轉。亞洲地區需利用這一窗口期,加速推動能源轉型、強化碳管理能力,並通過區域合作提升議價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國際貿易規則中掌握主動權,並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佔據有利位置。
路透社的報導提醒我們,政策動態調整是國際貿易的常態,企業與政府需保持靈活性,隨時應對新的挑戰與機遇。對於亞洲供應鏈來說,CBAM的調整既是壓力,也是轉型的契機。唯有積極擁抱低碳未來,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Reuters: EU considers exempting most companies from carbon border levy
Copyright © 2024 利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