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圖靈學院創辦人 科楠老師的願景

台灣核電新紀元:解析低碳核能的未來與安全解方

 

 

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8-4


前言: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抉擇


    各位關心台灣未來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將一同深入探討一個對台灣至關重要的議題 : 核能。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日益嚴峻,以及台灣經濟發展對穩定電力的殷切需求,能源轉型已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關鍵抉擇。然而,在這場轉型大戲中,核電的角色卻始終充滿爭議。反核團體憂心忡忡地強調核廢料的儲存問題,以及日本311地震後的核災陰影,試圖阻擋核三廠的重啟與核電的持續發展。這些擔憂,我完全理解,也認為是社會理性討論的基礎。但作為一位長期關注科學與技術發展的觀察者,我認為我們必須以更宏觀、更科學的視角來審視核能。

 

當前,台灣正處於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我們承諾邁向2050淨零排放,這意味著必須大幅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對穩定且高品質的電力供應有著巨大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核電作為一種低碳、穩定且高效率的基載電力,其戰略價值不容忽視。近期,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多次疾呼,核電技術已今非昔比,台灣核電廠運行良好,成本低廉且安全性高,他認為核能是能源選項之一,不應被污名化。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明確表示,台灣需要包括風力、太陽能與核能在內的所有能源,強調能源不應被污名化,並指出AI算力中心對電力需求巨大,核能是很好的選擇。這些科技巨擘的觀點,正反映了產業對穩定電力的高度渴求,以及對核能技術進步的認可。

 

過去,人們對核電的疑慮多半源於對其安全性的未知,以及對核廢料處理的無解。然而,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核能技術已今非昔比。新一代的核反應爐設計,在安全性上有了質的飛躍;而核廢料的處理,也正朝著更安全、更永續的方向邁進。

 

因此,今天我秉持著科學求真的精神,為大家抽絲剝繭,從現代技術科技的觀點出發,深入剖析核電的安全性與核廢料的儲存因應方案。我將試圖破除一些過時的迷思,並提出台灣必須繼續發展低碳排核電的理由。這不僅是為了確保台灣的電力穩定供應,更是為了我們子孫後代,能夠生活在一個潔淨、永續的家園。讓我們一同拋開情緒,回歸理性,用科學的眼光,為台灣的能源未來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第一章:核電安全性的迷思與現代科技的突破


1.1 福島核災的省思與核能安全觀念的演進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因強烈地震和隨後的海嘯,導致了嚴重的核事故。這場事故震驚了全球,也讓許多人對核電的安全性產生了巨大的疑慮。福島核災的發生,確實暴露了當時核電廠在極端自然災害面前的脆弱性,尤其是在斷電導致冷卻系統失效的情況下,最終引發了爐心熔毀和放射性物質外洩。這場悲劇,無疑是核能發展史上的一個沉痛教訓,也促使全球核能界對核電安全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改革。

 

然而,我們必須理解,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往往是在不斷從錯誤中學習、從經驗中改進的過程中實現的。福島核災之後,全球各國的核能監管機構和核電營運商,都對現有核電廠進行了全面的安全評估和強化。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也發布了更為嚴格的安全標準和指南,強調「縱深防禦」理念的貫徹。所謂「縱深防禦」,是指通過多層次的實體屏障和程序措施,確保放射性物質不會外洩。這包括從設計、建造、運行到事故應變的每一個環節,都設置多重保護,即使某一層防線失效,後續的防線也能發揮作用,將事故的影響降到最低。

 

這些安全升級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強化核電廠的抗震和抗海嘯能力;增設獨立的備用電源和冷卻系統,確保在外部電源喪失的情況下,仍能有效冷卻反應爐;改進事故管理程序,特別是針對嚴重事故的應對策略,以防止爐心熔毀的發生或減輕其後果;以及提升緊急應變能力,包括完善輻射監測、人員疏散和資訊公開機制。可以說,福島核災後的核能安全標準,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類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1.2 新一代反應爐設計:從被動安全到固有安全


    如果說福島核災是傳統核電技術的警鐘,那麼新一代核反應爐的發展,則為核能的未來描繪了更為安全的藍圖。這些新技術的核心理念,是從「被動安全」邁向「固有安全」,即讓反應爐的物理特性本身就能阻止事故的發生或惡化,而非僅僅依賴外部系統或人為干預。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all Modular Reactors, SMRs) 是當前核能領域最受矚目的創新之一。SMRs的電功率通常在300 MWe以下,相較於傳統大型核電廠,其最大的優勢在於「模組化」和「被動安全」。模組化設計意味著SMRs可以在工廠預製,然後運到現場組裝,這不僅能大幅縮短建造時間、降低成本,還能提高建造品質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SMRs的設計普遍強調被動安全特性。這表示在事故發生時,即使沒有外部電力或人員操作,反應爐也能依靠自然物理現象(如重力、自然對流、熱傳導)來自動停止反應、冷卻自己,從根本上避免爐心熔毀或放射性物質外洩的風險。例如,許多SMR設計採用了自然循環冷卻系統,一旦主動泵浦失效,冷卻劑仍能通過熱對流帶走熱量,確保爐心安全。SMRs的體積小、選址靈活,也使其更適合分散式電網,為偏遠地區或工業園區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力。

 

除了SMRs,第四代核反應爐 (Generation IV Reactors) 的研發也代表了核能技術的未來方向。這些反應爐的設計目標不僅是提高安全性,還包括顯著減少核廢料量、提高燃料利用率、以及降低發電成本。其中幾個代表性的技術包括:

 

  • 鈉冷快中子反應爐 (Natrium Reactor):由比爾·蓋茲的TerraPower公司主導開發,使用液態鈉作為冷卻劑。鈉冷快中子反應爐能夠更有效地利用鈾燃料,甚至可以燃燒現有輕水反應爐產生的用過核燃料中的長壽命放射性物質,從而大幅減少高階核廢料的體積和放射性毒性。其設計也融入了先進的被動安全特性。
  • 熔鹽反應爐 (Molten Salt Reactor, MSR):這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技術,使用熔融鹽作為燃料和冷卻劑。MSRs具有多項固有安全優勢:它們可以在常壓下運行,避免了傳統壓水反應爐因高壓導致的洩漏風險;燃料以液態形式存在,一旦發生異常,可以自動排放到安全容器中固化,防止爐心熔毀;此外,MSRs能夠高效利用核燃料,甚至可以燃燒釷燃料,進一步減少對鈾資源的依賴,並顯著降低核廢料的產生量。
  • 高溫氣冷反應爐 (High-Temperature Gas-cooled Reactor, HTGR):使用惰性氣體(如氦氣)作為冷卻劑,並採用特殊設計的燃料元件,使其能夠在高溫下安全運行。HTGRs不僅固有安全性高,還能提供高溫熱能,可用於氫氣生產、海水淡化等工業用途,拓展了核能的應用範圍。
  • 事故容錯燃料 (Accident Tolerant Fuels, ATFs) 的開發也是提升核電安全的重要方向。ATFs旨在提高燃料在異常工況(如冷卻劑喪失事故)下的性能,延緩燃料損壞,為事故應對爭取更多時間。這包括開發新的燃料包殼材料(如碳化矽複合材料),使其在高溫下更穩定,不易與水蒸氣反應產生氫氣,從而降低氫氣爆炸的風險。

 

這些新一代反應爐和先進燃料技術的發展,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核電的安全圖景,使其成為一種更加可靠、清潔且安全的能源選項。


1.3 台灣核電廠的安全性升級與應變能力


    儘管台灣現有的核電廠(如核三廠)屬於第二代輕水反應爐,但自福島核災後,台灣電力公司和核能安全委員會也投入了大量資源,對核電廠進行了全面的安全強化和改進。這些措施旨在提升核電廠的抗外部災害能力,並強化事故應變機制,確保在極端情況下也能保障安全。

 

具體而言,台灣核電廠的安全升級措施包括:

 

  • 強化抗震與抗海嘯能力:台灣位於地震帶,核電廠的耐震設計一直受到高度重視。福島事故後,核電廠的抗震標準進一步提高,並對防海嘯設施進行了加固,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極端自然災害。
  • 增設獨立安全設施:為應對全廠斷電(Station Blackout, SBO)等極端事故,核電廠增設了獨立於廠區電網的備用電源,如移動式發電機組,以及獨立的冷卻水源和泵浦,確保在所有外部電源和冷卻系統失效的情況下,仍能為反應爐提供緊急冷卻能力。
  • 改進事故管理與應變程序:針對嚴重事故的預防和緩解,核電廠修訂並完善了緊急操作程序書(EOPs)和嚴重事故管理導則(SAMGs)。這些程序指導操作員在異常情況下如何控制局面,防止事故升級,並最大限度地減輕事故後果。例如,針對爐心熔毀的應對,增加了爐心注水、安全殼冷卻等措施,以防止放射性物質外洩。
  • 提升緊急應變能力:核能安全委員會定期組織核電廠周邊地區的緊急應變演習,檢視並改進輻射監測、人員疏散、物資調度等環節。同時,資訊公開透明也成為重要原則,確保民眾在緊急情況下能及時獲得準確資訊。

 

這些安全升級措施,使得台灣現有核電廠的安全水準已大幅提升,能夠有效應對各種潛在風險。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恐懼中,而應以科學數據和實際行動來評估核電的安全性。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核電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危險」的代名詞,而是可以成為台灣能源結構中安全、可靠的一環。


第二章:核廢料處理的挑戰與創新解決方案


    核廢料的處理,無疑是核能發展中最具爭議,也最讓民眾擔憂的問題。許多反核團體將核廢料形容為「萬年毒物」,認為其無解。然而,作為科楠老師,我必須指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核廢料確實具有放射性,需要長期妥善管理,但現代科技已經為其提供了多種安全且可行的處理方案,並且仍在不斷創新。


2.1 核廢料的分類與現行處理方式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核廢料並非單一物質,而是根據其放射性強度和半衰期,分為不同類別,並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 高階核廢料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HLW):主要指核電廠反應爐中用過的核燃料棒,也稱為「用過核燃料 (Spent Nuclear Fuel, SNF)」。這些燃料棒雖然已無法繼續維持核反應,但仍含有大量的放射性核種,並持續釋放熱量。其放射性強度高,半衰期長,需要長期且嚴密的隔離。
  • 濕式貯存 (Wet Storage):用過核燃料棒從反應爐取出後,會先放置在核電廠內的燃料池中,利用水作為冷卻劑和輻射屏蔽。這個階段通常持續數年,目的是讓燃料棒的熱量和放射性自然衰減,以便後續處理。
  • 乾式貯存 (Dry Storage):當用過核燃料棒的熱量和放射性降低到一定程度後,會將其從水池中取出,裝入特製的密封金屬容器(如鋼桶),再放入混凝土護箱中進行乾式貯存。乾式貯存設施通常設計為可抵抗地震、極端天氣等災害,並提供自然空氣對流冷卻。這個階段可持續數十年(約40-100年),為最終處置爭取時間。台灣目前核一、核二廠的用過燃料棒主要採用濕式貯存,但因乾貯設施的建置進度受阻,導致部分燃料棒無法從爐心取出,影響核電廠除役進度,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 中低階核廢料 (Low- and Intermediate-Level Radioactive Waste, LILW):這類廢料的放射性強度較低,半衰期較短,主要來自核電廠運行過程中的廢棄物(如受污染的工具、衣物、樹脂等),以及醫院、工業和研究機構產生的放射性廢棄物。其處理方式相對簡單:
  • 減容與固化:通過壓縮、焚化、化學處理等方式減少廢料體積,然後將其固化在水泥、瀝青或塑膠中,形成固體廢料塊,以穩定放射性物質,防止其擴散。
  • 淺層地層處置:固化後的廢料塊會被放置在淺層地質處置場中,通常是地下數十公尺深的混凝土壕溝或坑道中,並用多層屏障(如黏土、混凝土)進行覆蓋,以防止放射性物質外洩。台灣目前的中低階核廢料主要貯存在蘭嶼貯存場,但這僅是臨時性貯存設施,最終處置場的選址仍在進行中。

 

2.2 國際核廢料最終處置的進展與台灣的困境


    對於高階核廢料,國際上公認最安全且可行的最終處置方案是深地層處置 (Deep Geological Disposal)。其原理是將經過處理和固化的高階核廢料,裝入多重屏障的容器中,然後深埋於地質穩定、預計未來百萬年間都不會發生地震、沒有地下水流通過的深層地質構造中(通常是地下300至1000公尺)。這種處置方式的安全性基於以下幾個關鍵點:

 

  • 地質屏障:選擇具有低滲透性、高穩定性的岩層(如花崗岩、黏土岩、鹽層),這些岩層能夠有效阻擋放射性物質向環境中遷移。
  • 工程屏障:除了天然地質屏障,還會設置多重人工工程屏障,包括耐腐蝕的廢料罐、緩衝材料(如膨潤土)和回填材料,進一步隔離放射性物質。
  • 長期監測:處置場在運行和封閉後,會進行長期的監測,確保其安全性。

 

目前,全球已有數個國家在深地層處置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 芬蘭的Onkalo處置場:這是全球第一個正在建造的用過核燃料最終處置場,預計2020年代中期投入運行。Onkalo位於芬蘭西海岸的奧爾基盧奧托島,選址在堅硬的花崗岩中,深度約400-450公尺,設計壽命達十萬年。芬蘭的成功經驗,得益於其政府的長期承諾、科學嚴謹的選址過程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充分溝通和信任建立。
  • 瑞典的Forsmark處置場:瑞典也已選定Forsmark作為其用過核燃料最終處置場,同樣位於花崗岩地質中,深度約500公尺。瑞典的處置方案也強調多重屏障和長期安全性,並在公眾參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法國的Bure處置場:法國正在Bure地區建設一個地下實驗室,用於研究黏土岩層作為深地層處置場的可行性。法國在核能再處理方面有豐富經驗,其最終處置方案也將結合再處理技術。
  • 相較於國際上的進展,台灣在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選址上,卻面臨著巨大的困境。由於地狹人稠、地質複雜以及民眾對核廢料的疑慮,導致選址工作長期停滯不前。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溝通和信任建立的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核廢料的處理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但並非無解。借鑒國際經驗,加強科學研究,並與地方社區進行真誠、透明的對話,是台灣解決核廢料問題的必由之路。

 

2.3 核廢料減量與轉化的前瞻技術


    除了深地層處置,科學家們也在積極研究更為先進的核廢料減量和轉化技術,力求從根本上解決核廢料問題,使其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1. 再處理技術 (Reprocessing):這項技術可以將用過核燃料中的鈾、鈽等可再利用物質分離出來,製成混合氧化物核燃料棒(MOX燃料),重新投入反應爐使用。再處理不僅可以回收有價物質,更重要的是,它能大幅減少高階核廢料的體積,並將其中長壽命的放射性核種轉化為短壽命核種,從而縮短核廢料的危害時間。雖然再處理技術成本較高,且會產生高放射性廢液,但其在核燃料循環和核廢料減量方面的潛力不容忽視。
  2. 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 (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 ADS):這是一種被譽為「核廢料焚化爐」的前瞻技術。ADS利用加速器產生高能質子束轟擊靶材,產生大量中子,然後這些中子進入一個次臨界反應爐,將用過核燃料中長壽命的超鈾元素(如鈽、鋂、鋦)進行嬗變,將其轉化為短壽命或穩定的核種。

 

3.ADS的優勢在於:

 

  • 大幅減少核廢料的放射性危害時間:可將核廢料的危害時間從數十萬年縮短到數百年。
  • 減少核廢料體積:通過嬗變,可顯著減少需要最終處置的高階核廢料體積。
  • 固有安全性高:ADS反應爐處於次臨界狀態,即使加速器停止運行,核反應也會立即停止,不會發生失控。 目前,ADS技術仍在研發階段,但其潛力巨大,被視為未來解決核廢料問題的終極方案之一。

 

4.新一代反應爐在核廢料減量上的貢獻:前文提到的第四代核反應爐,如鈉冷快中子反應爐和熔鹽反應爐,本身就具有更高的燃料利用率,能夠從核燃料中提取更多能量,從而減少用過核燃料的產生量。有些設計甚至可以直接燃燒現有輕水反應爐產生的用過核燃料,進一步實現核廢料的「以廢止廢」。

 

總結來說,核廢料的處理並非無解的難題。從現行的濕式、乾式貯存,到國際上已趨成熟的深地層處置,再到前瞻的再處理和ADS技術,人類正在不斷探索和完善核廢料的安全管理方案。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決心和智慧,去面對這個挑戰,並投入資源發展和應用這些先進技術。我們不能因為過去的疑慮,而放棄一個能夠為台灣帶來低碳、穩定電力的重要選項。


第三章:台灣能源轉型的現實與核電的戰略價值


    在探討了核電的安全性與核廢料的處理方案後,現在我們必須將目光轉向台灣自身的能源現實。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型經濟體,能源高度依賴進口,且面臨著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和產業發展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核電的戰略價值,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3.1 台灣能源政策的現況與困境


    台灣政府自2016年起,明確推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目標是讓所有核電廠在法定運轉年限到期後除役。為此,政府規劃了「展綠、增氣、減煤」的能源轉型策略,並設定了2025年發電能源配比為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然而,這項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困境與挑戰:

 

  • 電力結構失衡與能源依賴:隨著核電廠的陸續除役,台灣的電力供應更加依賴天然氣發電。天然氣雖然相較燃煤碳排放較低,但其進口高度依賴海運,易受國際情勢(如地緣政治衝突、航運受阻)影響,存在能源安全風險。一旦國際天然氣價格飆升或供應鏈中斷,台灣的電力成本和穩定性將受到嚴重衝擊。此外,天然氣發電仍會產生碳排放,與2050淨零排放目標仍有差距。
  • 再生能源的間歇性與電網韌性:政府大力推動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但這些能源具有間歇性、不穩定的特性,容易受到天氣條件影響。當太陽下山或風力不足時,發電量會大幅下降,需要其他基載電力來補足。這對電網的穩定性和調度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戰,也增加了備用容量的需求。近年來,台灣多次發生電力供應緊張甚至跳電事件,凸顯了電網韌性不足的問題。
  • 減煤目標的兩難:雖然政府承諾減煤,但為了彌補核電除役和再生能源不穩定的缺口,燃煤發電在某些時段仍需承擔重要角色,這與改善空氣品質和減少碳排放的目標產生矛盾。在追求非核的同時,我們可能不得不付出更高的環境代價。
  • 產業發展的電力需求:台灣的半導體、高科技等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些產業對穩定、高品質的電力供應有著極高的要求。任何電力供應的不穩定,都可能對產業的生產造成巨大影響,進而衝擊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在缺電陰影下,企業投資意願可能降低,甚至考慮外移,這將對台灣的未來發展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3.2 核電作為低碳基載電力的不可替代性


    在上述困境中,核電作為一種低碳、穩定且高效率的基載電力,其戰略價值顯得尤為突出。基載電力是指能夠24小時穩定、持續提供電力的發電方式,是維持電網穩定的基礎。相較於其他發電方式,核電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優勢:

 

  • 穩定性與高容量因子:核電廠一旦啟動,可以連續運行數月甚至數年,其容量因子(實際發電量與最大發電量之比)高達90%以上,遠高於燃煤、燃氣和再生能源。這意味著核電能夠提供極為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有效彌補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確保電網的穩定運行。
  • 低碳排放特性:核電在發電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低碳能源。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遷、追求淨零排放的背景下,核電是實現減碳目標的重要選項。相較於燃氣發電,核電的碳排放量微乎其微,對於台灣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具有關鍵作用。
  • 與再生能源的互補性:核電與再生能源並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補關係。核電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為電網提供堅實的支撐,而再生能源則可以作為補充,在天氣條件允許時優先發電。這種多元化的能源組合,能夠提升電網的韌性,降低單一能源來源的風險,並加速整體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
  • 燃料儲備與能源自主:雖然核燃料(鈾)也需要進口,但其能量密度極高,少量燃料即可產生巨大能量,且儲存週期長。這使得核電廠的燃料儲備可以維持數年,相較於天然氣等需要持續供應的燃料,核電在能源自主性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能夠有效降低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對台灣的影響。


3.3 經濟效益與國際競爭力


    除了環境和穩定性考量,核電在經濟效益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這對於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

 

  • 發電成本優勢:雖然核電廠的初期建造成本較高,但其燃料成本相對較低且穩定,且運行壽命長,因此在全生命週期內,核電的發電成本具有競爭力。穩定的電力成本有助於控制整體電價,減輕民眾和企業的負擔。
  • 確保產業穩定電力供應:台灣的半導體、電子製造等高科技產業是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這些產業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品質和成本極為敏感。核電能夠提供24小時不間斷、高品質的電力,是這些產業持續發展的基石。如果電力供應不穩或電價飆升,將直接影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損害國際競爭力。
  • 吸引外資與產業發展:在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下,許多跨國企業在選擇投資地點時,會將當地的綠電供應能力納入考量。核電作為一種零碳電力,能夠滿足企業對綠電的需求,有助於吸引外資,促進高科技產業在台灣的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核電不僅在安全性上有了顯著提升,其在台灣能源轉型中的戰略價值更是不可或缺。它能夠提供穩定的低碳基載電力,彌補再生能源的間歇性,降低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並為台灣的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電力保障。在追求淨零排放的道路上,我們不能輕易放棄核電這個重要的選項。


第四章:理性對話與台灣核能的未來展望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深入探討了現代核電的安全性、核廢料的處理方案,以及核電在台灣能源轉型中的戰略價值。現在,作為科楠老師,我希望引導大家進行一場更為理性、務實的對話,共同展望台灣核能的未來。


4.1 破除反核迷思,建立科學共識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對於核電的討論,往往夾雜著情感、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因素,導致科學事實被模糊,理性討論的空間被壓縮。反核團體基於對核災的恐懼和核廢料的擔憂,提出「用愛發電」等口號,雖然出發點良善,但卻忽略了能源供應的現實與複雜性。而擁核團體有時也過於強調經濟效益,未能充分回應民眾對安全的疑慮。

 

作為一個追求科學真理的老師,我必須強調,我們不能讓過時的資訊和情緒化的宣傳,阻礙了台灣能源政策的正確方向。我們必須破除以下幾個常見的迷思:

 

  • 迷思一:核電不安全,會像福島一樣:如前所述,福島核災是特定條件下的複合式災害,且事後全球核電安全標準已大幅提升,新一代反應爐更是具備被動安全和固有安全特性。台灣現有核電廠也進行了多重安全強化。將福島的經驗直接套用在現代核電上,是不符合科學事實的。
  • 迷思二:核廢料無解,是萬年毒物:核廢料確實需要長期管理,但「無解」的說法並不準確。國際上深地層處置技術已趨成熟,芬蘭等國已有成功案例。同時,再處理和ADS等前瞻技術,也為核廢料的減量和轉化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關鍵在於政府的決心、科學的選址和與民眾的有效溝通。
  • 迷思三:再生能源可以完全取代核電:再生能源是未來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但其間歇性、不穩定性是客觀事實。在儲能技術尚未大規模商業化、成本仍高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再生能源難以滿足台灣龐大的基載電力需求,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對穩定電力的要求。核電與再生能源應是互補而非取代的關係。

 

建立科學共識,需要政府、學術界、媒體和民眾共同努力。政府應提供透明、客觀的資訊,加強核能科普教育;學術界應持續進行研究,提供專業建議;媒體應秉持公正原則,全面報導;而民眾則應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了解新技術、新發展。只有當我們回歸科學事實,才能進行真正有意義的理性對話,為台灣的能源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


4.2 台灣核能發展的政策建議


    基於對核能技術的理解和台灣能源現況的分析,作為科楠老師,我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以期台灣能夠在能源轉型中,充分發揮核能的戰略價值:

 

1.重新評估核電在能源組合中的角色:政府應重新審視「非核家園」政策的時程與可行性,將核電納入台灣未來能源組合的務實選項。這並非要放棄再生能源,而是要建立一個多元、穩定、低碳的能源結構,以核電作為基載,搭配再生能源,並輔以必要的儲能和智慧電網技術。

 

2.加速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選址與溝通:核廢料問題是核能發展的關鍵。政府應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成立獨立的核廢料管理機構,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推進最終處置場的選址工作。同時,必須加強與地方社區的溝通,建立透明的決策機制,並提供合理的補償與回饋,爭取民眾的理解與支持。這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但必須立即啟動並持續推進。

 

3.投入新一代核能技術的研發與人才培育:台灣應積極投入SMRs、第四代反應爐以及ADS等先進核能技術的研發,並與國際合作。這不僅能提升台灣在核能領域的技術實力,也能為未來核電的發展儲備人才。同時,應考慮引進成熟的SMR技術,加速其在台灣的應用,以應對快速增長的電力需求和減碳壓力。

 

4.強化核能安全監管與資訊公開:無論核電是否重啟或延役,核能安全始終是最高原則。核能安全委員會應持續強化獨立監管職能,確保核電廠的運行符合最高安全標準。同時,應建立更為透明、即時的資訊公開機制,讓民眾能夠充分了解核電廠的運行狀況和安全資訊,重建社會對核能的信任。


4.3 科楠老師的呼籲:為台灣的永續發展選擇低碳核能


    各位朋友,台灣的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我們面臨著氣候變遷、產業競爭和電力穩定等多重挑戰。核電,作為一種低碳、穩定、安全的基載電力,其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已經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我們不能因為過去的陰影,而放棄一個能夠為台灣帶來光明未來的選項。重啟核三,甚至考慮引進新一代核能技術,並非倒退,而是基於科學事實和務實考量,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將有助於我們:

 

  • 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核電的零碳排放特性,是實現國家減碳目標的關鍵助力。
  • 確保電力穩定供應:為台灣的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力,鞏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 降低能源進口依賴:多元化的能源結構,減少對單一化石燃料的依賴,提升能源自主性。
  • 提升電網韌性:核電與再生能源的互補,共同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電力系統。

 

作為ESG及AI專業研究者,我深信,科學和技術是解決問題的利器。面對核能,我們需要的是理性、客觀的分析,而非情緒化的對抗。我呼籲社會各界,放下成見,共同為台灣的能源未來,為我們子孫後代的永續發展,做出最有利的選擇。讓台灣在邁向淨零排放的道路上,不僅有綠能,更有核能,共同點亮台灣的未來。


結語:為子孫留下永續的台灣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的探討即將告一段落。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夠為大家釐清對核電的一些誤解,並呈現現代核能技術的真實面貌。核電,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議題,它牽涉到科學、技術、經濟、環境、社會甚至政治等多個層面。然而,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和台灣自身能源困境的現實面前,我們必須做出務實且具有前瞻性的選擇。

 

核電的安全性,已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大幅提升;核廢料的處理,也正朝著更安全、更永續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核電作為一種低碳、穩定、高效的基載電力,對於台灣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確保產業競爭力、以及提升能源自主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我們不能因為過去的恐懼,而錯失了為台灣未來發展提供堅實能源基礎的機會。

 

重啟核三,甚至積極引進SMRs等新一代核能技術,並非是簡單的回到過去,而是基於對科學的信任、對未來的責任,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做出明智的抉擇。這需要政府的決心、社會的共識、以及全民的理解與支持。讓我們共同努力,以科學為依據,以理性為指引,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電力充裕、環境潔淨、經濟繁榮的永續台灣。

 

文章參考資料:

●童子賢相關觀點:

核三廠停機倒數!和碩童子賢提3觀點挺核電,專家籲 - Reccessary:
政府不再高調反核!童子賢喊30%核電,真有可能? - 數位時代:
童子賢再談核能:若全民感情上不接受,我會服從 - 遠見雜誌:
2025國鼎論壇童子賢:擁核反核不是選擇 - Yahoo奇摩新聞:
○童子賢專訪》台灣不可能坐在原子彈上!從反核到力挺核電,他為何 - Business Today:
童子賢:綠能核能不偏廢核電可替台灣省下N千億| 政治 - 中央社: 

●黃仁勳相關觀點:

黃仁勳促台灣投資核能!從輝達到Google都擁核 -
○台灣絕對要投資核能,使用能源不應該被污名。」 黃仁勳說 - Facebook:
黃仁勳喊話投資核能半導體與美國壓力下,台灣「非核家園」之路還... - 天下雜誌: 
「沒有能源,哪來成長?」黃仁勳、魏哲家都示警…零核的代價一次... - Yahoo奇摩新聞:
輝達絕不被AI搶走飯碗!黃仁勳:台灣應投資核能' AI SUPPORTS - YouTube:
挺黃仁勳談核能,三三會林伯豐:最大笑話是台灣不缺電但會停電 - 經濟日報:
非核家園破滅?黃仁勳:核電是AI算力中心「供電好選擇」;美國預計... - BlockTempo:

●核電安全與核廢料處理相關資訊:

○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 相關資料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Rs) 相關研究
○第四代核反應爐 (Generation IV Reactors) 相關研究
○芬蘭Onkalo處置場相關報導
○瑞典Forsmark處置場相關報導
○法國Bure處置場相關報導
○核廢料再處理技術相關研究
○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 (ADS) 相關研究 

●台灣能源政策與電力現況:

○台灣電力公司 (台電) 相關公開資訊 
○核能安全委員會 (核安會) 相關公開資訊 
○經濟部能源局相關公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