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8-4
前言: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抉擇
各位關心台灣未來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將一同深入探討一個對台灣至關重要的議題 : 核能。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日益嚴峻,以及台灣經濟發展對穩定電力的殷切需求,能源轉型已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關鍵抉擇。然而,在這場轉型大戲中,核電的角色卻始終充滿爭議。反核團體憂心忡忡地強調核廢料的儲存問題,以及日本311地震後的核災陰影,試圖阻擋核三廠的重啟與核電的持續發展。這些擔憂,我完全理解,也認為是社會理性討論的基礎。但作為一位長期關注科學與技術發展的觀察者,我認為我們必須以更宏觀、更科學的視角來審視核能。
當前,台灣正處於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我們承諾邁向2050淨零排放,這意味著必須大幅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對穩定且高品質的電力供應有著巨大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核電作為一種低碳、穩定且高效率的基載電力,其戰略價值不容忽視。近期,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多次疾呼,核電技術已今非昔比,台灣核電廠運行良好,成本低廉且安全性高,他認為核能是能源選項之一,不應被污名化。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明確表示,台灣需要包括風力、太陽能與核能在內的所有能源,強調能源不應被污名化,並指出AI算力中心對電力需求巨大,核能是很好的選擇。這些科技巨擘的觀點,正反映了產業對穩定電力的高度渴求,以及對核能技術進步的認可。
過去,人們對核電的疑慮多半源於對其安全性的未知,以及對核廢料處理的無解。然而,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核能技術已今非昔比。新一代的核反應爐設計,在安全性上有了質的飛躍;而核廢料的處理,也正朝著更安全、更永續的方向邁進。
因此,今天我秉持著科學求真的精神,為大家抽絲剝繭,從現代技術科技的觀點出發,深入剖析核電的安全性與核廢料的儲存因應方案。我將試圖破除一些過時的迷思,並提出台灣必須繼續發展低碳排核電的理由。這不僅是為了確保台灣的電力穩定供應,更是為了我們子孫後代,能夠生活在一個潔淨、永續的家園。讓我們一同拋開情緒,回歸理性,用科學的眼光,為台灣的能源未來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第一章:核電安全性的迷思與現代科技的突破
1.1 福島核災的省思與核能安全觀念的演進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因強烈地震和隨後的海嘯,導致了嚴重的核事故。這場事故震驚了全球,也讓許多人對核電的安全性產生了巨大的疑慮。福島核災的發生,確實暴露了當時核電廠在極端自然災害面前的脆弱性,尤其是在斷電導致冷卻系統失效的情況下,最終引發了爐心熔毀和放射性物質外洩。這場悲劇,無疑是核能發展史上的一個沉痛教訓,也促使全球核能界對核電安全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改革。
然而,我們必須理解,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往往是在不斷從錯誤中學習、從經驗中改進的過程中實現的。福島核災之後,全球各國的核能監管機構和核電營運商,都對現有核電廠進行了全面的安全評估和強化。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也發布了更為嚴格的安全標準和指南,強調「縱深防禦」理念的貫徹。所謂「縱深防禦」,是指通過多層次的實體屏障和程序措施,確保放射性物質不會外洩。這包括從設計、建造、運行到事故應變的每一個環節,都設置多重保護,即使某一層防線失效,後續的防線也能發揮作用,將事故的影響降到最低。
這些安全升級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強化核電廠的抗震和抗海嘯能力;增設獨立的備用電源和冷卻系統,確保在外部電源喪失的情況下,仍能有效冷卻反應爐;改進事故管理程序,特別是針對嚴重事故的應對策略,以防止爐心熔毀的發生或減輕其後果;以及提升緊急應變能力,包括完善輻射監測、人員疏散和資訊公開機制。可以說,福島核災後的核能安全標準,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類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1.2 新一代反應爐設計:從被動安全到固有安全
如果說福島核災是傳統核電技術的警鐘,那麼新一代核反應爐的發展,則為核能的未來描繪了更為安全的藍圖。這些新技術的核心理念,是從「被動安全」邁向「固有安全」,即讓反應爐的物理特性本身就能阻止事故的發生或惡化,而非僅僅依賴外部系統或人為干預。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all Modular Reactors, SMRs) 是當前核能領域最受矚目的創新之一。SMRs的電功率通常在300 MWe以下,相較於傳統大型核電廠,其最大的優勢在於「模組化」和「被動安全」。模組化設計意味著SMRs可以在工廠預製,然後運到現場組裝,這不僅能大幅縮短建造時間、降低成本,還能提高建造品質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SMRs的設計普遍強調被動安全特性。這表示在事故發生時,即使沒有外部電力或人員操作,反應爐也能依靠自然物理現象(如重力、自然對流、熱傳導)來自動停止反應、冷卻自己,從根本上避免爐心熔毀或放射性物質外洩的風險。例如,許多SMR設計採用了自然循環冷卻系統,一旦主動泵浦失效,冷卻劑仍能通過熱對流帶走熱量,確保爐心安全。SMRs的體積小、選址靈活,也使其更適合分散式電網,為偏遠地區或工業園區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力。
除了SMRs,第四代核反應爐 (Generation IV Reactors) 的研發也代表了核能技術的未來方向。這些反應爐的設計目標不僅是提高安全性,還包括顯著減少核廢料量、提高燃料利用率、以及降低發電成本。其中幾個代表性的技術包括:
這些新一代反應爐和先進燃料技術的發展,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核電的安全圖景,使其成為一種更加可靠、清潔且安全的能源選項。
1.3 台灣核電廠的安全性升級與應變能力
儘管台灣現有的核電廠(如核三廠)屬於第二代輕水反應爐,但自福島核災後,台灣電力公司和核能安全委員會也投入了大量資源,對核電廠進行了全面的安全強化和改進。這些措施旨在提升核電廠的抗外部災害能力,並強化事故應變機制,確保在極端情況下也能保障安全。
具體而言,台灣核電廠的安全升級措施包括:
這些安全升級措施,使得台灣現有核電廠的安全水準已大幅提升,能夠有效應對各種潛在風險。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恐懼中,而應以科學數據和實際行動來評估核電的安全性。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核電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危險」的代名詞,而是可以成為台灣能源結構中安全、可靠的一環。
第二章:核廢料處理的挑戰與創新解決方案
核廢料的處理,無疑是核能發展中最具爭議,也最讓民眾擔憂的問題。許多反核團體將核廢料形容為「萬年毒物」,認為其無解。然而,作為科楠老師,我必須指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核廢料確實具有放射性,需要長期妥善管理,但現代科技已經為其提供了多種安全且可行的處理方案,並且仍在不斷創新。
2.1 核廢料的分類與現行處理方式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核廢料並非單一物質,而是根據其放射性強度和半衰期,分為不同類別,並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2.2 國際核廢料最終處置的進展與台灣的困境
對於高階核廢料,國際上公認最安全且可行的最終處置方案是深地層處置 (Deep Geological Disposal)。其原理是將經過處理和固化的高階核廢料,裝入多重屏障的容器中,然後深埋於地質穩定、預計未來百萬年間都不會發生地震、沒有地下水流通過的深層地質構造中(通常是地下300至1000公尺)。這種處置方式的安全性基於以下幾個關鍵點:
目前,全球已有數個國家在深地層處置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2.3 核廢料減量與轉化的前瞻技術
除了深地層處置,科學家們也在積極研究更為先進的核廢料減量和轉化技術,力求從根本上解決核廢料問題,使其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3.ADS的優勢在於:
4.新一代反應爐在核廢料減量上的貢獻:前文提到的第四代核反應爐,如鈉冷快中子反應爐和熔鹽反應爐,本身就具有更高的燃料利用率,能夠從核燃料中提取更多能量,從而減少用過核燃料的產生量。有些設計甚至可以直接燃燒現有輕水反應爐產生的用過核燃料,進一步實現核廢料的「以廢止廢」。
總結來說,核廢料的處理並非無解的難題。從現行的濕式、乾式貯存,到國際上已趨成熟的深地層處置,再到前瞻的再處理和ADS技術,人類正在不斷探索和完善核廢料的安全管理方案。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決心和智慧,去面對這個挑戰,並投入資源發展和應用這些先進技術。我們不能因為過去的疑慮,而放棄一個能夠為台灣帶來低碳、穩定電力的重要選項。
第三章:台灣能源轉型的現實與核電的戰略價值
在探討了核電的安全性與核廢料的處理方案後,現在我們必須將目光轉向台灣自身的能源現實。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型經濟體,能源高度依賴進口,且面臨著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和產業發展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核電的戰略價值,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3.1 台灣能源政策的現況與困境
台灣政府自2016年起,明確推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目標是讓所有核電廠在法定運轉年限到期後除役。為此,政府規劃了「展綠、增氣、減煤」的能源轉型策略,並設定了2025年發電能源配比為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然而,這項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困境與挑戰:
3.2 核電作為低碳基載電力的不可替代性
在上述困境中,核電作為一種低碳、穩定且高效率的基載電力,其戰略價值顯得尤為突出。基載電力是指能夠24小時穩定、持續提供電力的發電方式,是維持電網穩定的基礎。相較於其他發電方式,核電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優勢:
3.3 經濟效益與國際競爭力
除了環境和穩定性考量,核電在經濟效益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這對於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核電不僅在安全性上有了顯著提升,其在台灣能源轉型中的戰略價值更是不可或缺。它能夠提供穩定的低碳基載電力,彌補再生能源的間歇性,降低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並為台灣的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電力保障。在追求淨零排放的道路上,我們不能輕易放棄核電這個重要的選項。
第四章:理性對話與台灣核能的未來展望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深入探討了現代核電的安全性、核廢料的處理方案,以及核電在台灣能源轉型中的戰略價值。現在,作為科楠老師,我希望引導大家進行一場更為理性、務實的對話,共同展望台灣核能的未來。
4.1 破除反核迷思,建立科學共識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對於核電的討論,往往夾雜著情感、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因素,導致科學事實被模糊,理性討論的空間被壓縮。反核團體基於對核災的恐懼和核廢料的擔憂,提出「用愛發電」等口號,雖然出發點良善,但卻忽略了能源供應的現實與複雜性。而擁核團體有時也過於強調經濟效益,未能充分回應民眾對安全的疑慮。
作為一個追求科學真理的老師,我必須強調,我們不能讓過時的資訊和情緒化的宣傳,阻礙了台灣能源政策的正確方向。我們必須破除以下幾個常見的迷思:
建立科學共識,需要政府、學術界、媒體和民眾共同努力。政府應提供透明、客觀的資訊,加強核能科普教育;學術界應持續進行研究,提供專業建議;媒體應秉持公正原則,全面報導;而民眾則應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了解新技術、新發展。只有當我們回歸科學事實,才能進行真正有意義的理性對話,為台灣的能源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
4.2 台灣核能發展的政策建議
基於對核能技術的理解和台灣能源現況的分析,作為科楠老師,我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以期台灣能夠在能源轉型中,充分發揮核能的戰略價值:
1.重新評估核電在能源組合中的角色:政府應重新審視「非核家園」政策的時程與可行性,將核電納入台灣未來能源組合的務實選項。這並非要放棄再生能源,而是要建立一個多元、穩定、低碳的能源結構,以核電作為基載,搭配再生能源,並輔以必要的儲能和智慧電網技術。
2.加速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選址與溝通:核廢料問題是核能發展的關鍵。政府應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成立獨立的核廢料管理機構,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推進最終處置場的選址工作。同時,必須加強與地方社區的溝通,建立透明的決策機制,並提供合理的補償與回饋,爭取民眾的理解與支持。這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但必須立即啟動並持續推進。
3.投入新一代核能技術的研發與人才培育:台灣應積極投入SMRs、第四代反應爐以及ADS等先進核能技術的研發,並與國際合作。這不僅能提升台灣在核能領域的技術實力,也能為未來核電的發展儲備人才。同時,應考慮引進成熟的SMR技術,加速其在台灣的應用,以應對快速增長的電力需求和減碳壓力。
4.強化核能安全監管與資訊公開:無論核電是否重啟或延役,核能安全始終是最高原則。核能安全委員會應持續強化獨立監管職能,確保核電廠的運行符合最高安全標準。同時,應建立更為透明、即時的資訊公開機制,讓民眾能夠充分了解核電廠的運行狀況和安全資訊,重建社會對核能的信任。
4.3 科楠老師的呼籲:為台灣的永續發展選擇低碳核能
各位朋友,台灣的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我們面臨著氣候變遷、產業競爭和電力穩定等多重挑戰。核電,作為一種低碳、穩定、安全的基載電力,其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已經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我們不能因為過去的陰影,而放棄一個能夠為台灣帶來光明未來的選項。重啟核三,甚至考慮引進新一代核能技術,並非倒退,而是基於科學事實和務實考量,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將有助於我們:
作為ESG及AI專業研究者,我深信,科學和技術是解決問題的利器。面對核能,我們需要的是理性、客觀的分析,而非情緒化的對抗。我呼籲社會各界,放下成見,共同為台灣的能源未來,為我們子孫後代的永續發展,做出最有利的選擇。讓台灣在邁向淨零排放的道路上,不僅有綠能,更有核能,共同點亮台灣的未來。
結語:為子孫留下永續的台灣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的探討即將告一段落。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夠為大家釐清對核電的一些誤解,並呈現現代核能技術的真實面貌。核電,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議題,它牽涉到科學、技術、經濟、環境、社會甚至政治等多個層面。然而,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和台灣自身能源困境的現實面前,我們必須做出務實且具有前瞻性的選擇。
核電的安全性,已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大幅提升;核廢料的處理,也正朝著更安全、更永續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核電作為一種低碳、穩定、高效的基載電力,對於台灣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確保產業競爭力、以及提升能源自主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我們不能因為過去的恐懼,而錯失了為台灣未來發展提供堅實能源基礎的機會。
重啟核三,甚至積極引進SMRs等新一代核能技術,並非是簡單的回到過去,而是基於對科學的信任、對未來的責任,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做出明智的抉擇。這需要政府的決心、社會的共識、以及全民的理解與支持。讓我們共同努力,以科學為依據,以理性為指引,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電力充裕、環境潔淨、經濟繁榮的永續台灣。
文章參考資料:
●童子賢相關觀點:
○核三廠停機倒數!和碩童子賢提3觀點挺核電,專家籲 - Reccessary:
○政府不再高調反核!童子賢喊30%核電,真有可能? - 數位時代:
○童子賢再談核能:若全民感情上不接受,我會服從 - 遠見雜誌:
○2025國鼎論壇童子賢:擁核反核不是選擇 - Yahoo奇摩新聞:
○童子賢專訪》台灣不可能坐在原子彈上!從反核到力挺核電,他為何 - Business Today:
○童子賢:綠能核能不偏廢核電可替台灣省下N千億| 政治 - 中央社:
●黃仁勳相關觀點:
○黃仁勳促台灣投資核能!從輝達到Google都擁核 -
○台灣絕對要投資核能,使用能源不應該被污名。」 黃仁勳說 - Facebook:
○黃仁勳喊話投資核能半導體與美國壓力下,台灣「非核家園」之路還... - 天下雜誌:
○「沒有能源,哪來成長?」黃仁勳、魏哲家都示警…零核的代價一次... - Yahoo奇摩新聞:
○輝達絕不被AI搶走飯碗!黃仁勳:台灣應投資核能' AI SUPPORTS - YouTube:
○挺黃仁勳談核能,三三會林伯豐:最大笑話是台灣不缺電但會停電 - 經濟日報:
○非核家園破滅?黃仁勳:核電是AI算力中心「供電好選擇」;美國預計... - BlockTempo:
●核電安全與核廢料處理相關資訊:
○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 相關資料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Rs) 相關研究
○第四代核反應爐 (Generation IV Reactors) 相關研究
○芬蘭Onkalo處置場相關報導
○瑞典Forsmark處置場相關報導
○法國Bure處置場相關報導
○核廢料再處理技術相關研究
○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 (ADS) 相關研究
●台灣能源政策與電力現況:
○台灣電力公司 (台電) 相關公開資訊
○核能安全委員會 (核安會) 相關公開資訊
○經濟部能源局相關公開資訊
Copyright © 2025 利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