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利用胺基酸技術捕捉二氧化碳:Holocene 的創新空氣捕集技術解析

 

 

 

圖靈學院/科楠/2024-09-14
 

前言


    Reccessary News在2024-09-12“挑戰碳捕集「聖杯」!Google攜新創Holocene解決成本難題,創新技術特別在哪?”一文中指出Google挹注資金,Holocene有望壓低開發成本 專家普遍認為,直接空氣捕集技術(Direct air capture,DAC)要能大規模應用,成本必須降至100美元,而這個被稱為「聖杯」(holy grail)的價格門檻,短時間內難以實現,即便在冰島營運全球最大DAC工廠的瑞士新創Climeworks,有把握在2030年將成本降低5成,每噸成本仍需要400至600美元(約新台幣1萬2,800至1萬9,200元)。 官方聲明指出,Holocene採取創新技術,使用胺基酸及其他有機化合物,可連續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透過濃縮及低溫加熱的方式,變成高純度的二氧化碳流,以利後續運輸及封存,相較於其他能源密集的處理方式,Holocene更具成本效益且可規模化,只是該技術目前還在初期開發階段。
 

接下來我們就針對Holocene所利用行碳捕捉的技術進一步來探討一下。


Holocene 引入了一種創新的直接空氣捕集(Direct Air Capture, DAC)技術,利用胺基酸及其他有機化合物來捕捉大氣中的 CO₂。這種技術被視為具有巨大潛力的碳捕集方法,不僅能有效降低捕集成本,還具有長期可擴展性,其主要技術如下:

 

1. 胺基酸及有機化合物的吸附作用(Adsorption of amino acids and organic compounds):化學吸附機制(Chemical Adsorption Mechanism)

 

Holocene 技術的核心是利用胺基酸及其衍生的有機化合物來捕捉 CO₂。胺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 (-NH₂) 和羧基 (-COOH) 功能團,這些基團能夠與大氣中的 CO₂ 進行反應,形成穩定的氨基甲酸鹽(carbamate)。這種反應過程可以暫時儲存 CO₂,使胺基酸成為一種高效的 CO₂ 捕集劑1

 

2. 濃縮 CO₂(Concentrated CO₂):提高捕集效率

 

當胺基酸吸附了一定量的 CO₂ 後,技術會透過濃縮處理來提高捕集效率。這些捕獲的 CO₂ 會進行過濾或脫附過程,將分散於吸附劑中的 CO₂ 濃縮成高純度的氣體流。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提高了系統的效率,還便於後續的運輸和儲存3,4

 

3. 低溫加熱脫附(Low temperature heating desorption):降低能耗與成本

 

相比於傳統的碳捕集技術,Holocene 採用低溫加熱技術來脫附 CO₂。這個過程可以在較低的溫度下將 CO₂ 從吸附劑中釋放出來,形成高純度的 CO₂ 流,並大幅降低了運營能耗。與其他需要高溫再生的技術相比,這種低溫方法更加節能,也使整體成本顯著降低2

 

4. 後續運輸及封存:應用與前景

 

經過濃縮與脫附的 CO₂ 可以以氣體或液體形式進行運輸與封存。這些 CO₂ 可被注入地質結構進行長期封存,或作為碳中和燃料和建材的原材料使用。這使得 Holocene 技術在未來的碳封存和工業應用中擁有廣闊的前景3

 

5. Holocene 技術的優勢:降低成本與能耗

 

Holocene 技術的最大優勢在於其能夠在較低能耗的情況下實現高效的 CO₂ 捕集。通過使用胺基酸及有機化合物,這項技術不僅能夠在較低的運行成本下實現大規模應用,還具有環境友好、低毒性和低揮發性的特點4

 

結論:技術的未來潛力

 

    目前,Holocene 的技術仍處於開發階段,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優化,這種利用胺基酸和有機化合物的 CO₂ 捕集方法有望在未來降低 DAC 技術的成本,並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撐。作為一種具成本效益且環保的選擇,這項技術我們雖然無法斷言是否成本能達到100美元/噸的「聖杯」目標,但在未來的碳捕集市場中的確擁有巨大潛力。

 

 

Reference:

1. Xu, X., Myers, M. B., Versteeg, F. G., Adam, E., White, C., Crooke, E., & Wood, C. D. (2021). “Next generation amino acid technology for CO₂ captur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DOI: [10.1039/D0TA10583J](https://doi.org/10.1039/D0TA10583J)
2. Fasihi, M., Efimova, O., & Breyer, C. (2019). “Techno-economic assessment of CO₂ direct air capture plant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24, 957-975. DOI: [10.1016/j.jclepro.2019.03.086](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19.03.086)
3. Ferey, G., Mellot-Draznieks, C., Serre, C., Millange, F., Dutour, J., Surble, S., & Margiolaki, I. (2005). “A chromium terephthalate-based solid with unusually large pore volumes and surface area”. Science, 309(5737), 2040-2042. DOI: [10.1126/science.1116275](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16275)
4.Arstad, B., Blom, R., & Swang, O. (2007). “CO₂ absorption in aqueous solutions of alkanolamines: mechanistic insight from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111(6), 1222-1228. DOI: [10.1021/jp065301v](https://doi.org/10.1021/jp065301v)
5.新聞來源:https://www.reccessary.com/zh-tw/news/world-technology/google-holocene-tackle-the-holy-grail-of-carbon-capture-c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