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學院內的文章包含三大主題:ESG浄零實驗室、AI實驗室及精實管理實驗室,我們會不定期分享相關主題之文章,也歡迎並對前述主題有興趣的學員投稿分享您的見解  (我要投稿)

圖靈學院創辦人 科楠老師的願景

Google 轉向核能:AI 時代下科技巨頭的電力新棋局

 

 

利創智能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1-3

 

    2025 年第三季,Alphabet Inc.(以下簡稱 Google)報告營收突破 1020 億美元,股價創歷史高點。動能來自雲端服務與人工智慧(AI)擴張。此時,Google 公布其下一階段能源佈局:轉向核能供電,支援 AI 與資料中心的高耗電需求。原報導來自 CarbonCredits.com,本文將回顧該報導內容,結合補充來源,分析其意義、機遇與風險。


核能與 AI:電力需求的新挑戰

 

    Google 近年擴建全球資料中心。資料中心與 AI 運算具備高密度、24 小時運轉特質。傳統「風電+太陽能」雖為主流綠電選項,但面臨「夜間無日照」「風速不足」等變數。Google 自己在官方部落格提及,其資料中心能源效率雖提升,但整體用電量仍大幅成長。 

 

在此背景下,「基載電力」需求浮現:即電力穩定供應、不中斷、不依賴氣象條件。核能因此重回視野。報導指出:Google 視核能為 AI 時代電力基石,開始進行相關協議與合作。 


核能協議亮點- 小型模組反應器(SMR)與 Google

 

    2024 年 10 月,Google 與 Kairos Power 簽署企業購電協議(PPA),計畫從多座小型模組反應器(SMR)購電。協議目標約 500 兆瓦(MW),首座於 2030 年前上線,後續部署至 2035。Google 官方指出:核能可提供「24 小時不間斷、碳排零」電力,將補強其可再生能源佈局。 

 

多案場布局與合作夥伴

 

    2025 年 5 月,Google 公告與 Elementl Power 合作開發三個場址,每個場址預期 600 MW 發電量,總體潛力達數千兆瓦級。另方面,Google 與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合作,利用 AI 技術加速核電廠建造與運維。 

 

傳統核電廠重啟

 

    近期報導指出,Google 將與 NextEra Energy 合作重啟已停運的 Duane Arnold Energy Center(愛荷華州,615 MW),以支撐 AI 資料中心電力需求。該廠原於 2020 年停機,預計 2029 年復活。 


Google 的動機:不單純為「綠電」

 

    從 ESG 顧問視角分析,Google 的核能佈局動機多重。

 

1. 電力可靠性提升:AI 運算需求成長迅速,停電或電力不足可能造成運作中斷。核能提供比風/太陽更穩定的基載電力。


2. 碳排放承諾:Google 長期宣稱追求「24/7 碳中和電力」,風/太陽雖低碳,但不能保證全天候。核能在這一點有優勢。

 
3. 策略先佔:競爭科技企業(如 Microsoft Corporation)亦開始簽署核能協議,Google 此舉有其先發優勢。 


4. 成本/長遠布局:雖然初期投入高,但若能掌握核電場址與技術,長期電力成本可能下降。


對台灣/亞洲的啟示

 

    科楠老師觀察此案例對台灣或亞洲市場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由其NextEra Energy重啟2020已停止運轉的核電廠,對我們的核一、二及三應有一定的啟示。

 

  • 台灣資料中心需求同樣成長,若僅依賴風/太陽等間歇式電源,或發生電力供需衝突。核能或先進核反應器(如 SMR)成為可觀選項。
  • 國際科技巨頭已進入核能佈局,代表電力供應鏈正在轉型。台灣企業應提前思考「資料中心+AI運算」背後的電力架構。
  • ESG 報告中,「電力來源的可靠性與碳排放」將成為審查重點。供應鏈若能取用核電或先進核能,未來在國際綠能認證中可能具優勢。
  • 政策面:台灣政府若鼓勵 SMR 與先進核能技術,將能促成 AI+資料中心生態鏈的電力保障。


風險與挑戰:不能忽視的現實

 

    任何策略都非萬無一失。Google 的核能佈局也面臨多項挑戰。

 

  • 核電建設周期長:SMR 或先進核反應器不少還在實驗/示範階段,成熟商用化仍需時間(2030 年起線上)。 
  • 成本高與風險大:核電建廠成本昂貴,且面臨監管、安全、輻射、廢料處理等問題。  But no SMR has been built outside of China.
  • 社會接受度問題:核電在許多地區仍有強烈反對聲音。在台灣,核能議題本就高度敏感。
  • 政策與監管不確定性:核能許可流程長,政府政策易變。若未按計畫進行,可能使電力供應延誤。
  • 替代技術競爭:儲能技術、氫能、更多再生能源加上智慧電網也有潛力,核能並非唯一選擇。


核能佈局對 AI 企業的意義

 

    從產業角度來看,Google 的舉措揭示了 AI 企業未來電力策略的幾個趨勢:

 

  • 電力不再只是「買電」那麼簡單,而是「確保長期、可靠、低碳」的策略資產。
  • AI 企業將直接參與電力生產與供應鏈(如 Google 與核電廠簽協議、協同建設)— 電力角色從被動轉為主動。
  • 在 ESG 與碳揭露方面,企業要報告的不只是「使用綠電比例」,還包括「電力供應鏈的風險與機會」。
  • 技術創新不僅在 AI 模型,也在電力基礎設施(如 SMR、核電+AI 運維)— AI 與核能互為支持。


結語:台灣觀察視角

 

    科楠老師看到 Google 的核能佈局有三個值得省思:

 

1. 台灣企業若想支撐大量 AI 運算、不受電力瓶頸擾動,就必須提早思考電力架構,不只是綠電比例,而是可靠供應。


2. 政府與產業鏈必須一起推動先進核能或類似可基載技術的研發與政策配套。台灣具備設計與製造能力,若不行動可能失去機會。


3. 在 ESG 揭露上,僅宣稱「使用風/太陽」將不再足夠。未來投資人、客戶會問:你是否掌握「電力可靠性」?你是否有應對供應中斷的方案?Google 選擇核能就是強化這一面向。

 

    最後提醒一句:核能不是銀彈,也不是所有企業都必須採用。但當 AI 運算需求翻倍、電力瓶頸浮現,就不要再把電力當成理所當然的「插頭」了。企業要從用電者,轉為電力策略的參與者。

 

 

 

參考資料

1. “After $102B Quarter and Record Stock, Google Turns to Nuclear to Power the AI Boom.” CarbonCredits.com.

 

2. “Google to buy nuclear power for AI datacentres in ‘world first’ deal.” The Guardian.

 

3. “Google announces the next step in its nuclear energy plans.” TheVerge.

 

4. “Google to Power Data Centers With Nuclear Energy by 2030.” TechRepublic.

 

5. “Westinghouse, Google aim to speed up reactor construction with AI.” World-Nuclear-News.


6. “Google partners with Elementl Power on nuclear energy sites as power demand for AI grows.” AP News.
 

7. “Google to buy power for AI needs from small modular nuclear reactor company Kairos.” 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