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類腦人工神經元:從原子級元件到下一代 AI 晶片革命
 

 

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1-5

 

    近期,來自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USC)研究團隊在 《Nature Electronics》發表的一項成果引起我強烈關注:他們開發出一種「可物理複製大腦神經元行為」的人工神經元元件。根據 SciTechDaily 的報導,這項技術有可能為神經形態計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帶來轉捩點。以下,我將從技術亮點、潛在影響、挑戰與台灣視角來分析這項成果。


技術亮點:物理模擬神經元,而非僅演算法

 

    報導指出,這項人工神經元採用了「擴散型記憶電阻」(diffusive memristor)+一個電阻+一個電晶體的結構。
關鍵在於:

  • 它模仿了生物神經元中「電訊號 → 化學訊號 →電訊號」的流程。([SciTechDaily][1])
  • 與傳統數位處理或現有矽基神經形態晶片不同,不只是用軟體演算法模擬神經元,而是從物理層面模仿離子移動、化學過程。
  • 此元件的單位面積約 4 µm²,每顆神經元只需一個電晶體的空間,極大縮減面積。
  • 它使用銀(Ag)離子在氧化物中作為動態擴散載體,進行模擬神經元內的「離子移動」以生成電脈衝。

 

針對這些亮點,我有幾點感想:

 

  • 從硬體模擬生物神經元的思路,本質上比純數位模擬更貼近「濕件」(wetware)概念。研究團隊指出:「大腦透過離子跨膜移動來學習,能源效率極高(約 20 瓦功耗)」。而目前大型 AI 模型需要的數百千瓦甚至兆瓦級功耗,兩相比差別巨大。
  • 面積與能耗的縮減是關鍵。當每一「神經元」所佔面積與功耗大幅降低,就可在一晶片內集成更多神經元、更接近生物大腦級別的神經網絡規模。這對於未來「人工通用智能(AGI)」的實現具有潛在意義。研究團隊也提及這點。
  • 模擬離子移動而非單純電子流,代表硬體設計回歸生物啟發,而不只是提升演算法效率。這是一種硬體層面的「再創新」。
  • 礙於使用銀離子且與傳統半導體製程兼容性差,研究團隊也正考慮替代材料。

 

這項技術可說是神經形態硬體的一次跳躍。從「模擬」邁向「模仿物理過程」,對於追求更高效率、更大規模、更貼近人腦結構的 AI 晶片而言,是值得格外關注的發展。


潛在影響:從晶片、AI 模型到產業鏈

 

這項技術的影響可從幾個面向來看:

 

晶片設計與硬體架構

 

    當晶片中的「神經元」元件縮小、功耗下降、集成度提升,硬體設計者就能開始構想真正接近生物大腦運作方式的系統。換言之,未來不只是把數位邏輯打包進晶片,而是把「像腦一樣的運作機制」嵌入硬體。
對於我們在台灣的半導體與 AI 晶片產業(包括設計、製造、封裝)而言,這是一個機會也是警鐘:如果我們仍停留在傳統矽基數位加速器思路,可能會落後於這類硬體神經仿生技術的浪潮。

 

AI 演算法與模型規模

 

    目前的主流 AI 模型(例如大型語言模型)多少依賴巨量參數、巨量運算、巨量能源。若未來硬體能夠如上述那般減能、縮面積,那麼演算法設計可有更大的彈性。具體影響包括:

  • 模型訓練與部署的能耗門檻下降。
  • 邊緣裝置(如物聯網、感測器、嵌入式系統)將更有可能具備「類腦」運算能力,而非依賴雲端。
  • 長期而言,有機會實現「硬體即學習系統」(learning in hardware)——即硬體本身具備類似「更新」、「再塑(plasticity)」的能力,而不完全仰賴軟體層的更新。報導中即指出,此類系統或可幫助我們「理解大腦本身如何工作」。

 

產業鏈與商業模式

 

    如果這種硬體神經元元件成熟並量產,將影響以下方面:

  • 晶片製造流程:需要支持離子擴散、材質異於傳統 CMOS 的製程。
  • 系統整合:如何設計大型神經形態網絡、如何將其與現有數位系統協同運作。
  • 應用場景:從資料中心、AI 加速器,到邊緣裝置、物聯網節點、甚至智慧感知系統。
  • 商業模式:可能由「巨量運算+雲端」模式向「低能耗邊緣運算+近源處理」轉移。這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尤其重要,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切入這條新硬體神經仿生的價值鏈」。


挑戰與現實考量

 

    當然,任何技術再強,從實驗室到量產、從元件到系統,都有不少挑戰。以下為我觀察到的三大挑戰:

 

製程與材料兼容性

 

    報導明確指出,所用的銀離子並不易與目前主流半導體製程兼容。研究團隊需要找到替代的離子種或材料以提升可製造性。這意味著從設計走向製造還有一段路。對於台灣晶圓、封裝、測試業者來說,若要投入此類硬體神經元元件設計,就必須注意製程材料、生產良率、可靠性、封裝協同等多重挑戰。

 

系統整合與規模化

 

    雖然已展示單一神經元元件,但「大量神經元」「神經突觸」「網絡連結」的系統級設計仍需突破。報導指出下一步為「整合大量神經元並測試其是否能複製大腦效率與能力」。在實務中,這意味著:如何設計類腦網絡拓撲、如何處理神經元間的連結延遲、如何維持低功耗與低雜訊、如何與既有數位系統對接。這些皆為系統化設計的複雜課題。

 

軟體與硬體協同

 

    即便硬體達成類腦神經元元件,真正運作起來還需要新的演算法、新的學習機制以充分發揮這些元件特性。換言之,「類腦硬體」需要「類腦軟體/算法」配套。否則只換硬體,軟體仍用傳統方式,可能無法實現預期的效率提升或功能突破。


此外,從產業視角,人才培訓、設計工具、驗證流程亦需配合更新。對台灣而言,這點尤為重要:硬體設計、演算法設計、系統整合設計需同步升級。


機會與應對策略

 

    身為在台灣從事 AI 及智能製造的研究者/從業者,我特別從「產業落地」與「國家競爭力」兩面來看這項研究成果對台灣的意義。

 

機會面向

 

1. 半導體製造鏈優勢: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晶圓、封裝測試、生產製造能力。若能提前介入「類腦硬體」設計與製造流程,就可能在新一代 AI 晶片浪潮中佔得先機。


2. AI + 製造結合:台灣的製造業基地與智能化需求強烈。具備低功耗、高效能的人工神經元硬體,有機會在智慧製造、邊緣運算、工業物聯網中迅速落地。


3. 跨領域人才需求:這類技術融合電子工程、材料科學、神經科學、AI 演算法。台灣若能培育「神經形態計算」專業人才,將具前瞻競爭力。

 

別讓「腦樣硬體」成為炫技而非落地

 

    雖然這項研究令人振奮,但我仍提醒自己與讀者:不要為「模仿大腦」的字眼沖昏頭。以下是我觀察到的值得警惕點:

  • 「模仿大腦」不等於「具備人類智慧」。儘管元件在物理層面更貼近神經元,但智慧的產生還涉及複雜網絡、演化學習、環境互動、意識等多維因素。硬體僅是基礎。
  • 商業與量產可行性未知。從實驗室演示到產業化往往需十年或更久。銀離子材料、製程兼容、可靠度、成本等依然限制。
  • 演算法和系統生態是否配合。硬體若無法配合相應演算法/架構,很可能成為「再製舊瓶裝新酒」:硬體換新,但仍用舊演算法,收益不明。
  • 過度聚焦硬體可能忽略能效提升的其他途徑。例如更有效率的算法、減參數模型、軟體驅動優化等。不要以為硬體一換,所有問題就解決了。
  • 追逐「浪潮」易造成跟風而非創新。台灣如只看到「類腦」這個詞就蜂擁投入,卻忽視自身優勢、應用場景與可落地能力,可能走入盲從而非領導。


結語:類腦硬體不是終點,而是一條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這項來自 USC 的人工神經元研究,代表了硬體設計向「類生物神經結構」靠攏的重要一步。對於 AI 硬體、神經形態計算、能效晶片、智慧邊緣運算都是具備潛在影響的技術突破。對台灣而言,這是機會:我們具備半導體產業鏈、製造能力與AI應用場景。只要我們不掉以輕心、真正投入跨領域研發、鎖定落地場景、建立生態系,就有可能在這場硬體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我們也不能被「模仿大腦」的字眼迷惑。真正的挑戰在於「從元件到系統」、「從實驗室到量產」、「從硬體到場景化落地」。而這些,才是發展智慧運算、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在未來,我會持續關注:這類人工神經元元件是否能真正整合成大規模神經網絡、是否能在商用晶片中落地、是否能在台灣產業鏈中開花結果。也許,這正是我們下一個十年必須布局的方向。如果大腦是自然界的超級電腦,那麼這些人工神經元可能是「硬體模仿秀」的第一幕。真正的主秀還在後面。

 

報導來源:
SciTechDaily: "New Artificial Neurons Physically Replicate the 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