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藍碳新契機:全球紅樹林保育與復育的成本與碳效益解析

 

圖靈學院
科楠
2024-12-27


    在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戰場上,紅樹林這一類"藍碳"生態系正逐漸成為關鍵角色。根據一篇 在Ecological Economics發表的“Costs and carbon benefits of mangrov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a global analysis”中全球分析研究,紅樹林以每公頃儲存大量碳的特性,不僅提供碳封存的潛力,更能避免因森林破壞而釋放大量二氧化碳。本文將深入解析紅樹林保育與復育的成本與碳效益,並探討未來如何透過支付生態系統服務(PES)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

 

紅樹林的藍碳價值

 

    紅樹林作為藍碳生態系的一部分,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生態特徵,成為地球上最高效的碳儲存系統之一。研究指出,紅樹林中的碳儲存約有 50-90% 位於地下土壤中,其每公頃碳儲量高達 283 至 1023 噸,遠高於其他陸地森林(圖 1)。若紅樹林被砍伐,其碳釋放量甚至可能是亞馬遜森林的三倍。

 

圖1:世界各地的紅樹林及其對減緩氣候變遷的貢獻。 2017年世界各地剩餘的紅樹林(A)。顏色梯度顯示平均碳儲量密度(以噸/公頃為單位),南美洲 (B) 和東南亞 (C) 靠近赤道的碳儲量較大(紅色)。(C.C. Jakovac, et al.)


    然而,儘管紅樹林對碳平衡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關注,其實際保育與復育的進展卻因成本、土地使用機會成本等因素而面臨挑戰。全球每年約有 137-636 平方公里的紅樹林因城市發展、水產養殖和採伐等活動而消失,導致每年高達 2750 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紅樹林保育與復育的經濟成本

 

圖2:2002 年至2017 年間因紅樹林砍伐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90% 的國家

 

    研究透過對紅樹林分佈、碳儲存量以及土地機會成本的綜合分析,估算出支持紅樹林保育與復育所需的碳價格範圍:

 

1.紅樹林保育:避免現存紅樹林的砍伐可防止高達 15.51 PgCO2 的碳釋放,所需的碳價格為每噸 CO2 3 至 13 美元。

 

2.紅樹林復育:透過恢復已破壞的紅樹林,全球可再封存 0.32 PgCO2,所需碳價格為每噸 CO2 4.5 至 18 美元。

 

這些價格範圍表明,與高利潤的土地用途(例如水產養殖)相比,碳定價機制在某些地區可能不足以全面競爭。因此,在此類情境下,應結合其他生態服務的估值和可持續土地管理策略,來提升紅樹林相關計畫的可行性(圖 3)。

 

圖3:在考慮 100%(圓圈)和 25%(三角形)碳保護或恢復的兩種情境下,在給定碳價水準下可以保護(灰色)和恢復(綠色)的全球紅樹林面積的累積百分比。(C.C. Jakovac, et al.)

 

地區差異與策略重點

 

    研究指出,紅樹林的碳儲存和保育成本因地區而異。以東南亞為例,該地區的紅樹林覆蓋面積和碳儲存潛力均居全球之首,但也因水產養殖業的高利潤而面臨更大的保育挑戰。相較之下,非洲國家的土地機會成本較低,使得碳定價機制更具吸引力。

為實現全球紅樹林保育目標,以下策略至關重要:

 

1.區域化管理: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與環境特性,設計區域專屬的碳定價和生態系統服務支付機制。

 

2.多功能整合:將紅樹林提供的其他生態服務(如風暴保護、漁業支持)納入支付機制,提高當地社區的參與度與受益。

 

技術與政策創新:利用衛星監測等技術提升紅樹林變化的精確追蹤,並透過政策激勵推動低碳產業替代高破壞性活動。

 

從碳定價到多重效益

 

    儘管碳定價是推動紅樹林保育的重要手段,其實現的效益不僅限於碳封存。例如,越南的支付生態系統服務計畫通過結合減貧、基礎設施建設和生計多樣化,不僅提高了紅樹林的復育效率,還顯著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此外,採用創新的生態養殖技術,也能在不破壞紅樹林的情況下提供穩定的經濟回報。

 

未來展望

 

    藍碳計畫的實施需要更多全球性的投資與合作。研究強調,公私合營模式以及混合融資機制(如藍色債券)是推動藍碳計畫落地的重要途徑。此外,將當地居民納入決策與管理過程,能提高計畫的可持續性與長期效益。

 

綜上所述,紅樹林保育與復育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更是一項能同時造福全球環境與當地社區的多重效益投資。透過制定合適的政策與資金機制,我們可以共同推動紅樹林成為未來綠色經濟的一部分。

 

 

Reference:
Jakovac, C. C., Latawiec, A. E., Lacerda, E., Lucas, I. L., Korys, K. A., Iribarrem, A., ... & Strassburg, B. B. N. (2020). Costs and carbon benefits of mangrov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a global analysis. Ecological Economics, 176, 10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