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聯合國碳市場新機制面臨信任危機:巴黎協定碳信用機制(PACM)首案通過引發質疑

 

 

科楠偵碳事務所撰稿團隊
2025-3-31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近期宣布,巴黎協定碳信用機制(Paris Agreement Crediting Mechanism, 簡稱 PACM)通過首宗項目——緬甸高效能炊具計畫(Improved Cookstove Project)。這項象徵性首例,原本被視為全球碳市場朝向標準化、可信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卻也意外引發碳市場與環保專家的高度關注與警戒。

PACM 是什麼?制度設計架構一圖看懂

PACM是根據《巴黎協定》第六條所建立的新國際碳市場機制,旨在協助各國完成自定貢獻目標(NDCs),同時讓企業透過購買碳權支持全球氣候行動。

PACM制度設計圖解說明:


PACM機制的關鍵特色包括:

- 強調國家層級授權與透明登錄;
- 要求符合額外性(Additionality);
- 引入「國家貢獻調整」(Corresponding Adjustment)以防止雙重計算;
- 採用國際第三方驗證制度。

但目前制度尚在過渡期,正式全面實施將於2026年後展開。

首案通過,卻揭開品質疑慮的潘朵拉盒子

緬甸項目的通過表面上是一項進展,實際上卻揭示了制度執行面的漏洞。專家指出,許多類似CDM時代的項目在評估上缺乏嚴格基準,可能導致「名義減排」,卻無實際氣候效益。

碳市場專家 Lambert Schneider 更指出:「若這樣的碳權獲PACM認證,將傷害整體市場對該機制的信心,甚至導致買方認為這只是換湯不換藥的CDM2.0。」

企業如何自保?碳權盡職調查五步驟

對企業而言,面對碳權市場的不確定性,盡職調查變得極為重要。以下為推薦的五步企業自保流程:

企業碳權盡職調查五步驟:

1. 查明碳權來源:確認碳權來自全新PACM項目,非轉移的CDM舊案。
2. 審查第三方報告:查看第三方驗證機構(如Gold Standard, Verra等)的審查文件與方法論。
3. 檢視額外性與持續性:確認該項目是否為非既有減排行為,並能長期持續。
4. 評估共益性:考量是否兼具生物多樣性、社會發展或水資源改善等效益。
5. 審慎選擇平台:透過經認證、受監管的碳交易平台進行購買,如UNFCCC公開平台、Climate Action Reserve等。

許多企業過去「買便宜、掛淨零」,如今卻因碳權品質低落而陷入品牌與法律風險之中。氣候誠信不再只是責任,更是競爭優勢。

PACM要成為「黃金標準」,還缺什麼?

PACM雖然目標宏大,但距離成為高品質標準仍有差距。專家普遍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優化:

- 基準線設計透明化:現階段許多項目基準估算缺乏一致性,恐高估減排量;
- 數據公開機制:促進民間機構與學界共同監督項目真實性;
- 擴大第三方驗證與查核頻率:防止「一核永逸」;
- 建立碳權履歷追蹤機制:從發行到使用的全流程透明,可防止重複販售或漂綠行為。

若未來這些建議得以落實,PACM有潛力取代CDM,成為可信賴的新世代碳市場核心。

結語:碳市場的未來,不只靠制度,更靠信任

緬甸項目的獲批既是一個「啟動號角」,也是一面「警示旗幟」。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減碳行動?碳權制度是否只是帳面遊戲,還是氣候治理的核心工具?

對企業、投資人乃至政策制定者來說,未來的碳市場將不只是減排責任的「替代方案」,而是一場價值觀與信任機制的長期考驗。

讓碳權不只是「可以交易的承諾」,而是真正具有環境誠信的行動證明,才是PACM與所有氣候參與者真正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資料:
Carbon Credits.com: UN Carbon Credit System Makes History With First Project Approval But Raises Conce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