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綠氫技術的未來發展:技術、經濟效益與未來展望

 

 

圖靈學院/科楠/2024-09-19

 

引言

 

近年來,全球能源市場因烏俄戰爭及氣候變遷的挑戰,導致天然氣供應不穩,特別是對於依賴天然氣的德國來說,尋找替代能源變得尤為緊迫。在這個背景下,尤其是德國積極投資於綠氫和藍氫技術,以期減少對天然氣的依賴,推動能源轉型。其中,綠氫因為是利用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進行水電解來生產氫氣,成為未來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這篇文章將詳細探討綠氫的核心技術、技術的未來性、經濟效益,並分析其在德國能源轉型中的角色。

 

一、綠氫的生產技術:當前發展與挑戰

 

1. 水電解技術

 

綠氫的生產主要依賴水電解技術,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目前主流的水電解技術有以下幾種:
  
- 鹼性電解技術(Alkaline Electrolysis, AEL):這是一種成熟的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其優勢在於成本較低,適合大規模生產。然而,AEL 對於可變動的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的反應速度較慢,導致其靈活性較差。

 

- 質子交換膜電解技術(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Electrolysis, PEM):PEM 技術的反應速度更快,能更好地與風能、太陽能等波動較大的可再生能源匹配。儘管其成本較高,但因為其能提高系統效率,並且在未來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

 

- 固體氧化物電解技術(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SOE):SOE 是一項新興技術,使用較高的溫度進行電解,理論上具有更高的效率,特別是當與高溫工業排放的餘熱結合時。然而,該技術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商業化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發。

 

- 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技術(Anion Exchange Membrane, AEM):AEM 是一種新興且具有巨大潛力的技術。它不僅能在鹼性環境下運行,避免使用貴金屬催化劑,降低了材料成本,還能更靈活地適應波動的可再生能源供應。與 PEM 和 AEL 相比,AEM 技術在未來可能更具競爭力。然而,目前 AEM 仍處於研發階段,耐久性和穩定性方面的技術挑戰仍需克服。如果這些挑戰能夠解決,AEM 有望成為低成本高效的水電解技術之一。

 

表. 綠氫的生產主要水電解技術比較(圖靈學院編輯部整理)

 

2. 氫儲存與運輸技術

 

氫的生產只是第一步,如何安全、高效地儲存和運輸氫氣也是一大挑戰。氫氣儲存主要分為三種形式:
   
- 高壓氣態儲存:這是目前最常見的儲存方式,氫氣以高壓形式儲存在特製的儲氣罐中。然而,儲存氫氣需要耗費大量能源來進行壓縮,並且在高壓狀態下仍有潛在的安全風險。

 

- 液態氫儲存:將氫氣降至極低溫(-253°C)以液化儲存,能顯著減少儲存空間需求。然而,由於液化過程能耗較高,這種儲存方式的經濟性相對較低。

 

- 固態儲氫技術:這是一項新興的儲存技術,氫氣被吸附或化學結合在固體材料中。固態儲氫技術具備更高的安全性和儲存密度,但目前該技術的成本較高,尚未大規模商業化。

 

3. 氫燃料電池技術

 

氫氣的最終目的是作為燃料,氫燃料電池是一種將氫氣與氧氣結合產生電能的設備。氫燃料電池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尤為顯著,例如氫燃料電池車輛及船舶。隨著技術進步,氫燃料電池的成本逐漸下降,並且具有無排放、靜音等優勢。

 

二、未來發展趨勢與經濟效益

 

1.技術整合與智慧能源系統

 

未來綠氫技術的發展,將與智慧能源系統更緊密地結合。例如,利用智能電網優化能源分配,將多餘的再生能源電力用於水電解制氫,從而達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德國計劃通過大規模的智慧能源系統來整合風能、太陽能及綠氫生產,實現能源自給自足。

 

2. 經濟效益與商業化前景

 

儘管綠氫技術的成本較傳統能源高,但其長期的經濟效益不容忽視。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水電解效率的提升及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成熟,預計未來綠氫的成本將逐漸下降。此外,隨著碳稅及碳交易市場的日益完善,氫能作為零碳排放能源,將在未來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 PEM 技術的潛力:德國未來將更多投入於 PEM 技術,因為它與波動性的再生能源更契合。隨著 PEM 電解槽生產規模的擴大及技術進步,其成本預計在未來十年內下降 40% 至 50%。

 

- AEM 技術的發展前景*:與 PEM 技術相比,AEM 技術雖然處於相對早期階段,但其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和靈活性。隨著該技術逐漸克服穩定性和耐久性問題,AEM 有望成為德國氫能產業的關鍵推動力,特別是在降低成本和提升經濟效益方面。

 

- 氫燃料的市場應用:氫能在交通、工業及建築領域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元化。根據德國政府的規劃,到 2040 年,氫能將在德國的能源消耗中佔比達到 20%。這不僅減少了對進口能源的依賴,還能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3. 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前景

 

由於德國本土再生能源的產能有限,未來綠氫技術的發展將依賴國際合作。例如,德國已經與中東及北非等氫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合作關係,進口綠氫以滿足其國內需求。此外,德國也積極參與歐盟範圍內的綠氫項目,推動歐洲氫能市場的一體化。

 

三、未來綠氫技術面臨的挑戰

 

儘管綠氫技術具有巨大潛力,但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

 

1. 技術成本:當前綠氫的生產成本仍然高於化石燃料制氫。雖然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的發展,成本有望下降,但短期內仍需要政府的補貼和政策支持。

 

2. 基礎設施建設:

氫氣的儲存與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昂。需要大規模投資來建立氫氣管網和儲氣設施,以支持氫能經濟的發展。

 

3. 政策支持與市場接受度:氫能經濟的推廣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市場接受度的提高。需要透過政策引導和企業投入,逐步實現綠氫的商業化應用。

 

結論

 

德國作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領先國家,對於綠氫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展示了強大的決心。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的實現,綠氫有望成為德國乃至全球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柱。AEM 技術因其低成本和靈活性,可能成為未來市場中的競爭者,尤其是在經濟性和技術創新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儘管目前技術成本和基礎設施建設仍面臨挑戰,但在政府的支持和國際合作的推動下,綠氫技術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逐步實現其經濟潛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和能源危機提供解決方案。

 

Reference:

 

1. 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Energie. (2021). "The National Hydrogen Strateg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mwi.de]   
2.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 (2020). "Green Hydrogen: A Guide to Policy Mak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rena.org]

3. Bertuccioli, L., Chan, A., Hart, D., Lehner, F., Madden, B., & Standen, E. (2014). "Development of Water Electrolysis in the European Union". Fuel Cells and Hydrogen Joint Undertaking (FCH JU).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ch.europa.eu]

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2019). "The Future of Hydrogen: Seizing Today’s Opportun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ea.org]

5. Deloitte. (2021). "Fueling the Future of Mobility: Hydrogen and Fuel Cell Solutions for Transpor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2.deloitte.com]

6. European Hydrogen Backbone. (2022). "A vision towards 2040: Hydrogen Supply, Infrastructure, and Demand in Europ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hb.eu]

7. Hydrogen Council. (2020). "Path to Hydrogen Competitiveness: A Cost Perspective". Retrieved from [https://hydrogencouncil.com]

8. Sharma, S., & Ghoshal, S. K. (2015). Hydrogen the Future Transportation Fuel: From Production to Application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43", 1151-1158.

9. FCH JU. (2021). *Study on Hydrogen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ch.europa.eu]

10. Varcoe, J. R., Atanassov, P., Dekel, D. R., Herring, A. M., Hoge, T., & Kucernak, A. (2014). Anion-Exchange Membrane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ystem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7"(10), 3135-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