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liBenefit Technology Co., Ltd.
圖靈學院
科楠
2025-01-04
引言
紅樹林是一種生長於熱帶和亞熱帶潮間帶的特殊濕地生態系統,以其強大的碳封存能力和生物多樣性價值而聞名。這些生態系統能夠長期儲存大量有機碳,並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本公司顧問研究團隊長期關注藍碳(Blue Carbon)專案,投入紅樹林研究和保護的相關專案。然而,紅樹林的面積正在因土地利用改變及海平面上升而逐漸縮減,這對碳封存的長期穩定性造成威脅。
本篇論文 “Thirty-year repeat measures of mangrove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reveals unexpectedly high carbon sequestration”研究著眼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兩個紅樹林區域,通過比較1989年和2018年的地上與地下生物量數據,揭示紅樹林在長期碳封存中的關鍵作用。研究結果顯示,紅樹林的碳封存能力遠高於以往估算,並強調了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支持碳市場中的潛力。
研究背景
紅樹林能夠在水飽和的土壤中長期儲存碳,避免了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進而抑制二氧化碳(CO2)釋放到大氣中。此外,紅樹林的鹽水環境也減少了甲烷(CH4)等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其成為一種高效的碳匯。然而,現有關於紅樹林碳封存的研究多集中於短期時間跨度,缺乏長期變化的量化數據。
過去的碳積累估算主要依賴放射性測年技術,如鉛-210(210Pb),但這種方法可能低估地下碳的貢獻。本研究則採用了重複測量的方法,直接比較紅樹林生態系統在30年間的變化,為藍碳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擇了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霍克斯伯裏河(Hawkesbury River)附近的兩個紅樹林地點,目的是重現1989年進行的生物量測量,並將其與2018年的數據進行比較,以量化30年間地上與地下碳的變化。這項研究利用多種方法和技術,涵蓋樣區設置、生物量測量、放射性測年以及碳含量分析,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科學性。
1. 樣區設置
兩個研究地點選取了典型的紅樹林生態環境:
a. Tall Gallery Forest
- 地點:靠近河道的高大紅樹林區域。
- 植被:主要由 “Avicennia marina”(灰紅樹)構成,這種樹種具有高大的樹冠和深厚的根系。
- 歷史:根據航空影像資料,該區域在1947年至1982年間開始被紅樹林植被覆蓋,形成了一片密集的森林。
b. Stunted Forest
- 地點:位於高程較高的潮間帶,過去主要為鹽沼生態系統。
- 植被:由“A. marina”和 “Aegiceras corniculatum”(桐花樹)組成的混合紅樹林。
- 歷史:此區域鹽沼在1947年航空影像中可見,隨後被紅樹林逐漸取代。
每個地點均設置了20 × 50公尺的樣區,並在樣區內進行分層採樣以測量地上與地下的生物量。
2. 放射性測年
放射性測年技術(210Pb)被用於估算土壤沉積層的年齡及碳積累速率:
- 方法:採集土壤核心樣本(深度0-100公分),將其分層處理(0.5公分、2公分、5公分間距),以測量鉛-210(210Pb)和碳-13(δ13C)的含量。
- 數據分析:利用210Pb的衰變特性,結合CIC模型(Constant Initial Concentration Model),推算土壤沉積年代及其對應的碳含量。
- 應用:確定1989年測量的土壤層位置(Tall Gallery Forest為距表層12公分,Stunted Forest為13公分),作為重複測量的基準。
放射性測年的結果提供了紅樹林生態系統30年間碳積累的基礎估算,但其方法學上的局限性需與其他測量技術互補。
3. 生物量測量
研究採用了多種測量方法以精確量化地上與地下的生物量:
- 地上生物量:在每個樣區內隨機選取樣方(Tall Gallery Forest樣方為16 m²,Stunted Forest樣方為25 m²),測量紅樹林樹種的高度、胸徑(DBH)、樹冠範圍等。
- Tall Gallery Forest採用的樣方較大,以適應可能的密度變化。
- 利用全ometric公式,根據測量數據計算出地上生物量及其碳含量,轉換係數取為0.48。
- 地下生物量:利用挖掘法(15 cm × 15 cm × 62 cm深)提取根系樣本。樣本分為表層(1989年表層至現表層)和深層(1989年表層以下),並進行乾燥、稱重和碳分析。
- 地下碳含量的轉換係數取為0.35。
- 此方法克服了傳統固定直徑取樣法(如土壤芯採樣法)可能排除大根系或偏移樣本的問題。
地下生物量的測量是本研究的一大亮點,揭示了紅樹林根系對碳封存的貢獻。
4. 碳含量與同位素分析
所有土壤與植物樣本進行了有機碳百分比(%C)及碳同位素(δ13C)分析,以區分碳的來源(本地來源或外來來源):
- 分析儀器:使用連續流動同位素質譜儀(Delta V Plus)結合元素分析儀(Thermo Fisher Flash 2000 HT EA)。
- 標準校正:採用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標準品,確保數據準確性。
此部分分析補充了放射性測年的結果,提供了碳積累的詳細來源資訊。
5.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為比較1989年與2018年的數據,研究應用了以下統計方法:
- 雙因數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用於檢驗時間與地點對地下生物量的影響。
- t檢驗:用於分析地上生物量在兩個時間點的差異。
- SPSS軟體:進行數據分析,檢驗統計結果的顯著性。
這些統計方法幫助量化了紅樹林生態系統在30年間的變化,並驗證了測量數據的可靠性。
透過上述多層次、多方法的研究設計,本研究不僅全面捕捉了紅樹林的生態變化,還為長期碳封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基礎。
研究結果
1. 碳積累率
研究顯示,放射性測年的碳積累率在Tall Gallery Forest中為每年4.3 Mg C/公頃,而在Stunted Forest中為2.2 Mg C/公頃。然而,通過重複測量估算的碳積累率明顯更高,分別達到5.06 Mg C/公頃和6.63 Mg C/公頃,顯示放射性測年方法低估了碳封存速率。
放射性測年與重複測量的結果差異,源於放射性測年未能充分考量深層根系碳的貢獻。而紅樹林根系能深入土壤並累積大量碳,因此重複測量能提供更全面的數據。
2. 地上與地下生物量的變化
- 地上生物量:Tall Gallery Forest的地上生物量增幅有限,原因可能與植被密度下降有關。然而,在Stunted Forest,地上生物量增加了七倍,顯示紅樹林的擴張及增密過程對碳儲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地下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增加更為顯著。在Tall Gallery Forest中增加了六倍,而在Stunted Forest中更是增加了十二倍。這些數據顯示,紅樹林的根系對碳封存的貢獻不容忽視。
3. 地區性影響的推算
基於測量結果,研究推算在過去70年中,紅樹林的擴張為新南威爾士州額外封存了約1.8 Tg的碳。這一數據顯示,紅樹林在地區碳循環中具有重要作用。
討論
1. 測量方法的改進
傳統的放射性測年方法在估算碳封存時,可能因採樣裝置的限制低估了根系碳的貢獻。相比之下,重複測量提供了更準確的數據,特別是在長時間尺度上。
2. 紅樹林對鹽沼的取代效應
紅樹林向鹽沼的擴張是一種全球性現象。研究發現,這一過程不僅增加了碳儲量,還提升了濕地的高程,幫助其適應海平面上升。此外,混合樹種的紅樹林在地上與地下的碳積累方面表現出更高的效率。
3. 對碳市場的意涵
隨著全球碳市場的發展,紅樹林的長期碳封存潛力將成為重要的經濟價值。對於新南威爾士州而言,開發基於紅樹林的碳匯項目,不僅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還能帶來經濟效益。
結論
紅樹林的碳封存能力遠高於傳統估算,特別是在地下根系碳的貢獻上。本研究強調了重複測量在長期碳變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並呼籲政策制定者和資金投入者關注紅樹林的保護與復育。
隨著氣候變化的挑戰日益加劇,紅樹林作為自然碳匯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我們需要採取行動,保護這一珍貴的生態系統,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出貢獻。
Copyright © 2024 IntelliBefit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