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當「微小」失聲時:鈣化浮游生物、氣候模型與我們忽略的海洋智慧


 

利創智能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1-13

 

前言

 

    最近一篇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 的研究團隊於 Science 發表之評論文章《Calcifying plankton: From biomineralization to global change》所介紹的內容,及 SciTechDaily 的報導《Are Our Climate Predictions Wrong?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Plankton》中表示有一項新研究提醒:海洋裡那些被忽略的「微生物」或許才真正是決定未來氣候走向的關鍵。這些生物看似不起眼:鈣化浮游生物(calcifying plankton)──包括鈣結殼的單細胞生物,如 Coccolithophore(球石藻)、有孔蟲(foraminifers)、翼足浮游生物(pteropods)等。它們的生長、鈣化、死亡與殼體分解,對海水化學與碳循環有深遠影響。若我們的氣候模型忽略了它們,就如寫劇本卻省略了配角──劇情可能偽造。
本文將從三面來分析:一是這些生物為何重要;二是目前氣候模型忽略哪些機制;三是對台灣與全球的意義與建議。我們試從系統思維看海洋與氣候交互的視角,從實務與政策端提出可行路徑。

 

一、鈣化浮游生物的作用:小殼,大力量

 

1.1 誰是鈣化浮游生物?

 

    鈣化浮游生物泛指那些在海洋上層(光照區)形成碳酸鈣殼體(CaCO₃)的浮游微生物。主要有三大族群:

 

  • 球石藻(coccolithophores)
  • 有孔蟲(foraminifers)
  • 翼足浮游生物(pteropods)

 

    這三者佔據現代海洋中大部分的 CaCO₃ 產量。
  它們透過下列方式,深刻影響地球系統:

  • 在殼體形成過程中,改變海水鹼度與碳酸根濃度。
  • 殺死或沉降後,殼體或有機質下沉至深海,為有機碳與無機碳「出海」的途徑。
  • 殼體若在上層即溶解(“淺層溶解”),會將碳與鹼度重新釋放至上層海水,影響氣-海界面碳交換。

 

1.2 為何重要?碳循環中的角色

 

    研究指出,這些生物不僅是生物體量,而是海洋碳泵(biological pump)與碳酸鈣泵(carbonate pump)中不可或缺的部件。


具體來說:

 

  • 有機碳泵:浮游植物(包括鈣化物種)透過光合作用固定 CO₂ → 有機質 → 死亡沉降,將碳從表層運往深海。
  • 碳酸鈣泵:鈣化生物形成 CaCO₃ 殼體,殼體沉降則將無機碳 (作為碳酸鈣) 從表層移出。其間的化學與物理過程(結殼、破殼、殼體溶解)影響海水鹼度、CO₂ 溶解度與大氣-海洋 CO₂ 交換。

 

    研究提出,這些機制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氣候模型低估海洋對大氣 CO₂ 的緩衝能力。正如報導標題說的:我們的氣候預測或許「錯了」。 

 

1.3 當「缺席」成為問題

 

球石藻等組群在某些模型中被簡化或根本忽略。研究指出:

 

  • 許多氣候模型(例如 CMIP6 地球系統模型)並未或僅粗略包括淺層殼體溶解(shallow dissolution)機制。
  • 殼體在海上漂浮、被吞食、碎裂、溶解後,未必沉底,而是在表或中層就釋放 CaCO₃ 或 CO₃²⁻,改變了碳與鹼度的動態。這對氣候反饋極具意義。
  • 各族群對環境變化(如海洋酸化、溫度上升、氧氣減少)反應各異。忽視這種「功能差異」容易將不同生物簡化成單一「鈣化浮游生物」塊體。

 

可見,這些「小殼體」對氣候其實絕不小。

 

二、氣候模型的盲區:為什麼我們可能預測錯了?

 

2.1 模型中常見的忽略點

 

    從報導與原文可整理出以下幾個重點盲區:

 

  • 殼體形成/溶解機制簡化:模型多聚焦於深海沉降,卻忽略淺層殼體溶解。報導指出:「大部分 CaCO₃ 從未落到底,而是在上層溶解」。
  • 粒徑、殼體密度與生物差異忽視:不同鈣化生物的殼體大小、密度、沉降速率、被捕食率各異,模型卻常將其當作同質群體處理。
  • 生物-化學-物理交互作用弱化:如捕食、微粒聚集與生物分解作用對殼體的影響,在模型中少被量化。
  • 氣候變化情景下的敏感性不足:鈣化生物對海洋酸化、溫度上升、氧氣減少之反應差異顯著,這些因素若未被模型充分包括,預測可能偏差。

 

2.2 結果可能帶來的偏差

 

  • 模型可能低估海洋吸收大氣 CO₂ 的能力,因為若鈣化泵與碳鈣循環作用較強,海洋緩解效果可能比預期好。
  • 或相反:若鈣化生物受損(如海洋酸化、暖化導致鈣殼生成減少),海洋碳存儲能力可能比模型預估差。
  • 海、氣界面反饋機制(如海水鹼度降低導致 CO₂ 吸收效率變差)若未納入,可能削弱氣候模型對未來氣候敏感度的準確性。
  • 沉積記錄(用作古氣候重建)若忽略淺層溶解機制,可能導致誤讀過去氣候變化幅度與速率。 

 

這意味著,當我們閱讀「未來溫升、海平面、碳循環」的模型輸出時,應懷疑其中是否把這類機制納入。

 

2.3 模型改進的建議

 

研究團隊建議:

 

  • 優先量化不同族群(球石藻、有孔蟲、翼足浮游生物)在不同條件下的 CaCO₃ 產量、殼體溶解速率與沉降速率。
  • 把淺層殼體溶解納入模型作為常規機制,而非僅考慮深沉降。
  • 納入生物交互(如捕食、碎裂、聚集作用)、海水化學變化(如 pH、飽和度)、溫度與氧氣變化的耦合效應。
  • 建立不同族群對環境壓力(如酸化、暖化、低氧)的功能響應曲線,避免過度簡化。
  • 在政策與管理端,強化觀測網絡與長期監測,以驗證模型假設。

 

這些都是為了讓氣候模型從「粗略」變「細膩」。

 

三、台灣與全球的意義:從海岸監測到碳戰略

 

3.1 對台灣的啟示

 

    台灣身為海島國家,海洋資源與海岸生態對國家安全、漁業、旅遊、藻礁保育都極為關鍵。從此研究可看到幾項具體意義:

 

  • 在台灣海域(如東海、南海緣)建立或強化鈣化浮游生物觀測。例如捕捉球石藻殼體、翼足浮游生物變化,監測海水化學(pH、碳酸根飽和度)與生物量變化。
  • 在碳匯/碳中和策略中,不能僅以海洋作為黑箱,而需理解海洋碳泵的生物機制。若這些機制受損,那麼「宣稱的」海洋碳吸收量可能偏樂觀。對台灣的碳政策、海洋政策與碳帳戶都有提醒作用。
  • 生態保育角度:若鈣化浮游生物受壓(如酸化、暖化)而衰退,可能影響魚蝦幼體的食物鏈、影響漁業資源。對台灣漁業、海岸生態與島嶼經濟有直接關係。
  • 海岸與離岸風電、海洋酸化等政策條件交錯。政府在規劃海洋利用、海洋生態影響評估(EIA)、海洋碳監測時,應納入鈣化浮游生物為指標種一環。

 

3.2 對全球氣候與碳管理的意義

 

  • 在國際氣候模型圈(如 IPCC 報告所依據的模型)中,這項研究提出了「模型盲點」。全球氣候決策者、科學家與資金提供者應視此為模型改進契機。
  • 在碳市場與碳匯核算上,若海洋碳吸收能力被高估或低估,將直接影響碳信用、碳抵償專案的可信度。海洋碳匯量的確定需具備生物-化學機制監測。
  • 從長期演化角度:鈣化浮游生物在地質史上擁有重要沉積記錄,是古氣候重建的重要代理指標。若其在未來變化率大幅改變,我們對過去氣候的理解也可能需重估。
  • 最後,從系統角度看,這提醒我們氣候系統非單純物理系統,也不是僅化學系統,而是高度耦合的「生物–地球–氣候系統」。忽略任何一環,都可能導致盲點。

 

四、挑戰與反思:不美化的評估

 

    我們既不能把鈣化浮游生物誇大成「救世主」,也不能忽視其可能的系統重要性。以下三點是值得反思的:

 

  • 資料稀缺性:雖然研究指出這些生物作用可能被忽視,但目前專門量化不同族群在全球海域(尤其熱帶/亞熱帶海域)產殼、沉降、溶解的資料仍有限。換句話說:推論雖有說服力,但要大規模納入模型仍需投入。
  • 模型整合成本:將這些微尺度的生物過程納入大型地球系統模型(GSM)並非易事。生物過程變化快、地區差異大、交互複雜。對模型開發者而言是負擔。如何在精細與可運算間取得平衡,是挑戰。
  • 政策可操作性:對決策者而言,這項研究傳遞的信息是「模型可能低估/高估某些機制」。但決策需要具體數字。若我們只是知道「還有盲點」,並無立即可用的修正值,那該如何操作?對政策制定、碳匯承認、海洋保育投入仍需更具體路徑。

 

換句話說:好消息是我們察覺盲點。壞消息是從「察覺」走向「修正」有一段路。

 

五、行動建議:從監測到政策

 

5.1 強化台灣海域監測網絡

 

  • 建立以鈣化浮游生物為重點的浮游生物與殼體監測方案。例如:定期採樣球石藻、有孔蟲與翼足浮游生物,測量其鈣化率、殼體沉降與溶解情況。
  • 配合海水化學參數(pH、碳酸根飽和度、鹼度、溫度、氧氣)與物理參數(混合層深度、營養鹽)監測。
  • 建立長期資料庫,以追踪海域如何隨氣候變遷改變鈣化浮游生物群落與功能。

 

5.2 在海洋碳匯與政策設計中納入生物機制

 

  • 在碳匯計算與海洋碳抵償計劃中,納入鈣化浮游生物機制的不確定性評估。例如對目前估算的海洋碳吸收量加入「鈣化浮游生物忽略風險」的調整因子。
  • 在海洋政策(如保育、生態修復、海洋利用)中,將鈣化浮游生物、生態功能納入評估指標之一。這樣可避免僅從生物量、魚群、珊瑚的角度看,而忽略微生物環節。
  • 對國際氣候模型社群提出建言:在台灣與亞太海域提供專案支持、資金協助,以填補模型盲區。台灣可作為「亞熱帶-環境帶」的觀測站。

 

5.3 探索跨領域研究與產業應用

 

  • 促進海洋生物學、化學、氣候模型與碳會計的交叉合作。在學術或產業專案中,鼓勵浮游生物學家與氣候模型師對話。
  • 對產業界(如碳服務公司、海洋生態修復公司)而言,可研發針對鈣化浮游生物變化的監測技術(如殼體影像分析、自動分類、無人機與浮標綜合監測)並將其納入海洋碳監測服務。
  • 對教育與公共溝通:提升大眾對「海洋微生物也會影響氣候」的認知。這有助於將海洋保育、氣候行動從宏觀議題拉到可看見、可感受的「微觀世界」。

 

六、結語

 

    我們常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氣候科學中,這句話或許適用於海洋微生物。那些在海水裡漂浮、築起無數細小殼體的鈣化浮游生物,看似不起眼。但研究提醒:若忽略它們,我們可能對未來氣候、碳循環、海洋生態的預測產生偏差。這並不是說所有模型都錯;而是說模型中有一塊「微小卻關鍵」的拼圖尚未被全面填入。對台灣而言,我們既有海岸優勢,也面臨氣候衝擊。將鈣化浮游生物納入海洋觀測、碳政策與生態保育中,是一條務實且具前瞻性的路。我們應給予這些「微殼體」更多關注。別讓我們對氣候的未來預測,因為忽略了小生物的大影響,而變得像掉了拼圖的畫面。

 

參考資料
[1]: "Are Our Climate Predictions Wrong?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Plankton"


[2]: "Calcifying plankton: From biomineralization to global change"


[3]: "Calcifying plankton: From biomineralization to global change"


[4]: "Tiny ocean organisms missing from climate models may hold the key to Earth’s carbon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