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生成式AI兩年後的真相:勞動市場仍無顯著變化?丹麥大型研究給我們的啟示

 

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0-3

 

前言:生成式AI的熱潮與現實落差

 

    自ChatGPT於2022年底問世後,生成式AI被視為可能顛覆勞動市場的新引擎。從寫作、客服到程式開發,AI聊天機器人被描繪成能提升生產力、取代白領工作的「數位同事」。然而,兩年過去,真實的勞動市場數據告訴我們另一個故事。來自芝加哥大學與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最新工作論文,利用丹麥涵蓋25,000名員工、7,000個工作場所的兩輪大型調查,並連結雇主-員工行政數據,檢驗AI聊天機器人對薪資、工時與就業的影響,結論令人意外——幾乎沒有影響。

 

快速普及:採用率高達八成,但效益有限

 

    研究顯示,AI聊天機器人在丹麥的滲透率極高。即便雇主沒有鼓勵,47%的員工已嘗試使用,若雇主積極推動,採用率可達83%,每日使用比例從8%躍升至21%。此外,38%的公司部署了內部定製模型,三成員工接受過培訓。這些企業投資也有效縮小性別差距,女性採用率落後幅度從近12個百分點縮小至5個百分點。

 

雖然使用者普遍回報有時間節省,平均每天節省約25分鐘,但折算成整體工時僅佔2.8%。這與隨機對照試驗中15%到50%的生產力提升形成強烈對比。原因包括:部分職業的任務並不完全適合AI輔助,以及許多企業仍缺乏整合AI至流程的配套措施。

 

新工作任務的誕生:AI不只取代,也創造

 

    研究更發現,AI聊天機器人不僅節省時間,還促成新任務的出現。約17%的使用者因AI新增工作內容,其中11%接觸全新任務,尤其是IT支援與軟體開發領域,最常見的新任務是將AI嵌入工作流程或調整內部政策。即使是不使用AI的員工,也有5%回報因AI而多了新的工作。這顯示企業仍處於「生產力J曲線」的早期階段,投入大量時間調整流程以吸收新技術。

 

勞動市場的「零效果」:薪資與工時幾乎不動

 

    最令人矚目的結果來自差異中之差異分析(Difference-in-Differences)。研究團隊比較使用與未使用AI的員工,在ChatGPT問世前後的薪資與工時變化,結果幾乎是精確的零:薪資、時薪、總工時均無顯著差異,且置信區間排除了超過1%的平均效果。更進一步檢視11種職業、不同族群、早期採用者與重度使用者,都沒有發現勞動市場表現更佳的跡象。

 

即便在雇主積極鼓勵的環境下,AI使用者的收入也沒有顯著提升。研究推估,僅有3%至7%的生產力提升轉化為薪資成長,且僅在積極導入AI的企業有較高彈性。對非使用者而言,99.6%表示AI沒有影響他們的薪資。

 

為何「AI衝擊」尚未出現?

 

    這項研究挑戰了「AI將迅速取代人類工作」的敘事,原因可能包括:

 

1. 生產力提升不如預期:實務場景中的使用頻率較低,且任務類型多樣,導致平均效益被稀釋。


2. 企業整合速度慢:沒有配套的流程重設與工作再分配,時間節省難以轉化為產出成長。


3. 薪資傳導弱:即便生產力提高,員工未必能要求加薪,特別是在管理階層未明確支持的情況下。


4. 勞動市場慣性:丹麥雖然有彈性的薪資談判機制,但薪資調整仍需年度協商,短期內難完全反映技術衝擊。

 

對政策與企業的啟示

 

    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不應因AI熱潮而過度擔憂立即的大規模失業。重點應放在教育與培訓,讓勞工具備與AI協同的能力。同時,應鼓勵企業進行流程創新與組織再設計,才能真正釋放AI的生產力潛力。

 

對企業而言,光是部署工具並不足夠。研究顯示,有提供培訓與明確使用政策的公司,員工不僅採用率高,還能創造更多價值。企業應思考如何將AI整合進任務設計與績效評估,確保時間節省能轉化為產出與利潤。

 

長遠展望:AI革命可能是「慢燃效應」

 

研究作者引用經濟學家索洛在IT革命時的名言:「你到處都看得到電腦時代,唯獨看不到生產力統計。」今天的生成式AI似乎重演同樣的情景。雖然短期內對薪資與就業影響有限,但隨著企業投資累積、員工技能提升、流程再造完成,AI對勞動市場的結構性影響可能在未來幾年逐漸顯現。

 

 

參考資料

 

  • Brynjolfsson, E., Li, D., & Raymond, L. (2025). Generative AI at Work.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Bick, A., Blandin, A., & Deming, D. (2025). The Rapid Adoption of Generative AI. NBER.

 

  • Acemoglu, D., & Restrepo, P. (2019). Automation and New Task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2):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