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特斯拉能否兼顧 AI、電動車成長與淨零目標?2025 年全面檢視」


 

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9-29


特斯拉的多重賭注

 

    特斯拉(Tesla, TSLA)在 2025 年股價強勢上漲,引發市場關注:這家公司是否能同時推動 AI、電動車成長和淨零願景?近來報導指出,分析師升評、技術布局與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表現,是拉動股價的主要動因。


作為一位關注 ESG 與 AI 的顧問,我從三個維度—技術策略、財務與風險、淨零承諾—來解構特斯拉的挑戰與機會。

 

技術與戰略佈局:從電動車到 AI 機器人

 

1. AI 與自駕 / 機器人業務佈局

 

    報導指出,特斯拉在 2025 年積極擴展其自駕共享車(robotaxi)服務,先從德州奧斯丁試營運起步,未來布局內華達與亞利桑那州。


此外,其人形機器人計畫(Optimus)預定 2026 年開賣。雖為早期試水,但已成為市場對特斯拉「非汽車身份」想像的一部分。
特斯拉仍在能源儲存系統與電池技術上下功夫,目的是整合 AI + 電力生態,強化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競爭地位。

 

這樣的佈局讓特斯拉更像科技公司而非傳統車廠。

 

2. 智能製造與供應鏈整合

 

    AI 技術可幫助特斯拉在生產、物流與供應鏈端做預判,進而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報導也提到其 ESG 策略中採用「AI 優化供應鏈」作為減排一環。


但要讓 AI 真正落地於大規模製造並非易事。特斯拉需在硬體、軟體協同、品質管控與產能一致性上跨越門檻。

 

財務表現與市場風險

 

1. 營收與獲利表現略低預期

 

    最新季度報表中,特斯拉營收為 225 億美元,較市場預期 231.8 億略有落差;每股盈餘為 0.40 美元,也未達預期 0.43 美元。


交車量預期在第三季可能達 49.5 萬輛,2026 年可能挑戰 190 萬輛。這若能實現,對營運與信心是強支撐。

 

2. 分析師看法與股價反應

 

    Piper Sandler 將目標價從 400 美元上調至 500 美元,維持「Overweight」評級,認為特斯拉在自駕與機器人領域具有潛力。


Baird 分析師 Kallo 則以 548 美元作為目標價,將特斯拉視為「實體 AI」公司。

 

這些升評助推股價走強。報導指出,馬斯克在公開市場購買 10 億美元股票,市場視為他對公司前景的信心表態。買入之後,股價即上漲 3.6%。

 

3. 高估值壓力與競爭風險

 

    特斯拉目前估值已是 2026 年預期盈餘的 168 倍以上,屬於高風險區域。


電動車產業競爭激烈。中國車廠以低價策略擴張,對特斯拉構成壓力。


同時,其機器人業務須跨越技術與商業化門檻。若無法快速見效,在資金與市場信任上可能受考驗。

 

ESG 與淨零承諾:光環下的挑戰

 

1. 環境目標與進展

 

    特斯拉為 2040 年淨零排放設下願景,並建立科學基準目標 (science-based targets)。


在排放減量方面,特斯拉聲稱自 2020 年起其 Scope 1 排放下降 35%、Scope 2 排放下降 41%。


但最難控的是 Scope 3(供應鏈及產品使用階段的間接排放)。報導指出,2024 年約占其整體碳足跡的 84%。

 

 

為此,特斯拉正與供應商合作削減碳排,重新設計物流網絡,加強電池回收。

 

公司也提出多項計畫如:

 

  • 循環經濟與再製電池策略
  • 全球工廠水資源管理與水中立目標
  • 客戶使用其電動車避免的 CO₂ 排放量估算(截至 2024 年,避免約 3,200 萬公噸 CO₂)
  • 製造端的再生能源使用率達 82%(2024 年)

 

以上數據展現其在環境管理上的努力。

 

2. 挑戰與質疑

 

    特斯拉在碳交易(carbon credit)業務過去曾獲利可觀。

Green Earth 的報導指出,2024 年僅碳權銷售就有 27.6 億美元收入。


這讓人質疑:特斯拉部分利潤是否仰賴政策導向性的碳市場收益?若政策變動,其營收彈性風險不低。


在機器人與 AI 驅動的未來,碳權收入可能下滑。報導指出特斯拉此轉型方向也可能影響碳信用收入結構。

 

此外,報導與文獻指出,全球電動車快速成長但充電基礎設施與電力清潔度仍具挑戰。


在中國,EV 充電時的電網碳排問題不得忽略;有研究用底層模型估算中國 BEV 的充電排放強度,發現改進空間仍大。


因此,特斯拉若不處理好製造與使用階段的能源來源與效率,其所宣稱的減排成效可能被質疑。

 

結語:多重任務下的取捨與賭注

 

    特斯拉正押注 AI 與機器人,試圖從電動車製造商轉型為科技平台公司。這轉型方向若成功,可為其帶來新的營收曲線。但成功門檻很高。


在 ESG 與淨零願景方面,它已有明顯進展。但最難控的供應鏈與使用階段碳排(Scope 3)是未來的絆腳石。


對投資者與利益關係人來說,關鍵在於:特斯拉能否在技術創新與碳管理間找到合理平衡。是否能持續維繫資本信心、政策穩定,以及真正落地 AI + 機器人願景,是未來觀察指標。

 

 

參考資料來源

 

1. «Tesla Stock Powers Ahead: Can TSLA Balance AI, EV Growth, and Net-Zero Goals?»,CarbonCredits.com

 

2. «Tesla Shifts From EVs to AI: Musk Says Robots Will be 80% of Company Value»,CarbonCredits.com

 

3. «Why Tesla is winning in the carbon market and what’s next»,Green Earth

 

4. Chang Liu, Stella G. Boothman, John D. Graham, “The Rise and Recent Decline of Tesla’s Share of the U.S. Electric Vehicle Market”, *World Electric Vehicle Journal*, 2025  

 

5. IEA,《Global EV Outlook 2024:Trends in the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6. IEA,「Electric Vehicles」報告 
 

7. AJ Niri 等人,《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throughout the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8. Hong Yuan, Minda Ma, “Bottom-up approach to assess carbon emissions of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operations in China” 
 

9.Tesla 2021 Impac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