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lliBenefit Technology Co., Ltd.

利創智能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1-20
這個問題被吵了幾百年,從亞里斯多德到孟德斯鳩,從殖民主義到現代制度論。每一個理論都聲稱自己抓到真相的一角,但沒有人發現那頭真正的大象。
直到托馬斯·普約(Tomas Pueyo)拿著一堆地圖、海拔線、緯度線與人口熱點,用近乎變態的細緻度展示一件事:
> 熱帶國家並不是因為熱而貧窮,而是因為「熱到人類只能住在山上」。
而住在山上,代價巨大。
本文便從這個視角切入,帶你重新理解全球南北貧富差距的原因。
一、傳統理論:熱帶國家的八大「罪名」
普約在Medium 2025/9/25發表的文章 “Why Warm Countries Are Poorer”整理了所有主流解釋,我們快速瀏覽:
1. 氣溫:熱到大腦進入待機模式
研究數據一長串:氣溫上升 1℃ → GDP 掉 8.5%。溫度越高,生產力、記憶力、考試成績全部崩盤。甚至連政治人物的語言複雜度都會下降。你在峇里島喝杯冰咖啡想事情,旁邊的你大概已經在省電模式。
2. 濕度:汗水根本蒸發不了
熱可以忍,溼不能忍。在濕熱環境裡,汗水無法蒸發,人體散熱失效。身體只剩下「不動」這個降溫策略。如果大家都躺著,生產力當然不會上升。
3. 疾病:蚊子才是真正的統治者
瘧疾、登革熱、寄生蟲…統統在熱帶稱王。你人還沒辦法去上班,你的細菌已經先上線了。
4. 缺乏霜凍:病原體不會被冬天清算
寒帶國家每年有機會按下「Reset」。熱帶國家一年四季都在打 DLC 模式的疾病擴散戰。
5. 種族與文化(具爭議)
普約簡單帶過,不在本文重點。
6. 殖民歷史
有人說「殖民掠奪」,有人說「殖民帶來制度」。問題是:澳洲、紐西蘭、台灣、香港、新加坡都是殖民地,但卻是今日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7. 農作物與奴隸經濟
熱帶適合高勞動作物(糖、棉),形成奴隸制度,阻礙資本積累。
8. 制度
制 度確實重要,但它不是根本原因。要問的是:為什麼這些地方的制度會惡化?
二、普約的新解法:真正的兇手是「山脈」
這部分精彩到可以拍成 Netflix 迷你影集。
(1)熱帶平原太熱了,所以人類逃往高地
不是熱帶人「喜歡住山上」。是他們被熱逼上山。
舉例:
赤道越近,首都海拔越高。這不是巧合,是生存。海拔每上升 1000 公尺,氣溫下降約 6℃,剛好落在人體舒適帶。也難怪基多、拉巴斯活得比沿岸舒服。上山後,第二個問題出現了。
三、山地的代價:貧窮從地形開始
山脈美,但經濟學很殘忍。
1. 交通困難:經濟直接被腰斬
山區沒有大河。道路難建。基礎建設成本爆高。
結果:
經濟學已經驗證 100 次:交通成本上升 → 貿易下降 → GDP 掉到谷底。拉丁美洲與非洲正是這樣失血。
2. 巴爾幹化:山谷隔出不同族群
山脈形成天生的「邊界」。人們在山谷內自成一格,語言、文化、部落、習俗全都差異化。
結果是:
普約用非洲地圖證明:
大部分衝突點全部疊在山區。看起來像一幅「山脈即火藥庫」的熱力圖。

3. 制度難以維持
制度需要:
山區國家沒有這些條件。制度自然弱。弱制度吸引掠奪者,形成惡性循環。
四、但為什麼亞洲例外?
普約也注意到:中國南方也熱,印度也熱,但人口仍大量分布在平原,而非高海拔。
這是因為:
換句話說:
亞洲靠河流救了自己,非洲和拉丁美洲靠高山保命,但付出經濟代價。
五、人類真正的起源線索:我們不是從「熱」的地方演化而來
普約提出一個令人驚訝的觀點:
> 人類從非洲「高原」演化,而非平原熱帶。看看肯亞內羅畢:平均氣溫 16–18℃。這跟葡萄牙里斯本差不多。所以我們身體適應的是:
難怪熱帶平原對人類來說幾乎是「地獄難度」。
六、從地形到命運:熱帶國家面臨的雙重困境
普約總結的邏輯非常直白:
低地 → 熱、濕、病、農業困難 → 人類無法高效工作 → 社會貧窮
高地 → 涼爽、較少疾病 → 可以生存 → 但高度山區 → 交通差、經濟難發展
最終出現兩種「貧窮模式」:

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地形賽局。
七、政策含義:終於有可操作的解方
普約最痛恨那種「誰害了誰」的無謂辯論。他想的不是責任,而是「行動」。
1. 熱帶平原 → 用空調救 GDP
空調不是奢侈品,是國家生產力工具。空調普及 + 太陽能,就是熱帶脫貧的起跑線。
2. 熱帶山區 → 投資交通建設
公路、隧道、鐵路,是這些國家打破困境的唯一武器。
交通改善 → 貿易恢復 → 市場整合 → 國家治理變容易。
這不是理論,是歷史驗證過的路徑。
你看:
八、評論觀點:氣候貧窮不是懶惰,而是地球設計圖的陰影
我讀完普約的文章,腦袋只有一個想法:
> 原來不是文化,也不是種族,而是「地形本身把世界切成兩種命運」。這個觀點一旦理解,很多經濟學疑惑自然消散:
而這也提醒我們:
全球暖化將放大這些差異。如果赤道變得更熱、更濕,那些已經脆弱的地區將迎來更沉重的壓力。
反過來說:
電力、太陽能、空調、疾病控制,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發展工具。不是金融工具,也不是制度改革,而是直接改變人體生存條件的科技。
九、結語:是時候重新畫世界地圖了
普約提出的「山脈經濟學」觀點,把許多看似零碎的現象連成一張清晰的地圖。貧窮不是天生,也不是文化,而是「山脈與濕熱」共同塑造的陷阱。打破這個陷阱,需要的是:
當世界開始理解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把資源放在正確的地方,而不是繼續在指責殖民或文化差異的過去式裡打滾。未來的南方國家能否翻轉命運,取決於它們能否同時做到:
如果能做到這兩件事,山脈就不再是詛咒,而是風景。而熱帶,也不必永遠與貧窮綁在一起。
引用文章來源:
Medium.com: Tomas Pueyo Sep. 29, 2025 "Why Warm Countries Are Poorer"

Copyright © 2024 IntelliBefit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