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歐盟汽車業倡軟化CO₂目標:混能與電子燃料的角色爭議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10-14

 

歐盟汽車業請求放寬CO₂標準:一次政策轉折?

 

背景與爭論焦點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近日向歐盟委員會提交建議,主張在檢討2030、2035年新車CO₂排放標準時,給予更大彈性,並擴大混合動力車與電子燃料(e-fuels / carbon-neutral fuels)在法規中的角色。

 

這項提案在業界與環保界間引起激烈碰撞。一邊是車廠以實務困境為由,主張改弦易轍;另一邊是環團與一路線堅持者警告:這可能削弱歐盟脫碳決心。

 

此議題牽動歐盟氣候政策可信度、汽車業競爭力與產業轉型路徑三者間的平衡。

 

ACEA的訴求:靈活、過渡與技術中立

 

以下為ACEA在官方建議中的主要主張:

 


    ACEA主張,若政策過於嚴苛或剛性,將危害歐洲汽車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許多車廠強調:電動車充電樁基礎設施尚不普及、電池材料供應受限、消費者採納速度不一,以及成本與補貼不穩定,都是必須考量的現實因素。 

 

ACEA並非完全否定電動化方向。它主張,不應將唯一路徑鎖定為純電車,而應給予技術中立的政策框架。這樣車廠可以根據不同場景自由選擇:純電、混合、增程式、氫能或碳中和燃料車等。 

環保團體與批判聲:削弱目標?陷阱風險?

 

這類提案從一開始就遭遇環保組織強烈反對。比較突出的質疑如下:

 

1. 削弱脫碳力度


   交通與環境組織(T&E)從一份曝光文件指出,ACEA要求多項「彈性機制」(包括讓碳中和燃料車被計為零排放、取消插電混合車的「utility factor」修正、給予報廢補貼積分等),在最極端情況下會使 2035 年電動車滲透率的最低要求降至約 52%。 

 

2. 真實排放與官方數據脫節


   T&E 的另一份研究指出,許多插電混合車在現實道路情境下排放量遠高於官方標稱數值。實測數據顯示,有些 PHEV 的 CO₂ 排放超過每公里 130 克,相當於一般汽油車水平(官方標定值則較低)。若以這種車型作為「低排放車」納入法規積分,恐產生誘因錯配。

 

3. 政策不確定性打擊投資意願


   廠商與投資者若看見法規可能「變鬆」,可能對未來製造架構與電動化投入保持保守。這會拉長轉型時程,損及歐盟在電動車競爭的先發優勢。

 

4. 公平性與市場扭曲的疑慮


   若政策過度偏向補貼或積分制度,可能使某些技術陣營獲得不當優勢,破壞市場公平性與技術創新誘因。

 

因此,T&E 及其他觀察者呼籲:即使要給予彈性,也需設下嚴格上限與門檻,不可讓「彈性」變成不作為的遮羞布。

 

 

龐雜現實與技術挑戰:為何車廠重申彈性訴求?

 

    要理解ACEA的立場,就要回到目前歐洲汽車轉型的現況與挑戰面向。

 

電動車採納率與基礎設施

 

    截至目前,電動車在歐盟新車市場佔比仍處於兩位數百分比,並未普遍化。 


而充電網絡的覆蓋與可靠性在各國差異甚大,更別說高功率快充站或偏鄉區域的可及性。這在電動車普及的初期,很容易成為消費者購車顧慮。

 

電池與關鍵原物料

 

    電池組件與鋰、鎳、鈷等關鍵礦產供應鏈有高度集中風險。歐洲大量仰賴亞洲與海外進口。任何供應中斷、價格上漲或政策限制,都可能造成成本與交付風險。

 

製造成本結構與競爭壓力

 

    純電車目前成本仍偏高。車廠若在強制性轉型壓力下仍需同時維持內燃機產能,易引發資源分散、經營風險加劇。歐洲汽車業競爭力已面臨中國與美國的雙重壓力。

 

法規與補貼不穩定

 

    許多國家在補貼政策上有季節性或預算限制,導致電動車市場出現波動。車廠若長期投入,卻被政策風吹草動干擾,風險極大。

換句話:汽車業的訴求不只是「希望過渡緩」,更是抗拒單一路徑綁架與技術風險集中。

 

關鍵疑問:這條路是否走得通?

 

當我們檢驗 ACEA 的訴求與潛在風險,幾個關鍵問題浮出水面:

 

1. 是否會被濫用為拖延工具?


   彈性政策若無上限、無明確評估機制,可能導致脫碳承諾被逐步稀釋,最終成為「溫和折衷」的結果。

 

2. 混合或 e-fuels 能否真的有效減碳?


   e-fuels(如用可再生電力與捕碳技術合成的燃料)理論上可達碳中性。但成本極高、能源效率低,多數專家認為在短中期內難成大規模替代。


插電混合車在現實情境中排放偏高的問題,也使其被當作「偽低排放」手段的質疑依舊存在。

 

3. 政策鬆綁是否反而抑制純電技術創新?


   如果混合與燃料策略在法規中獲得過多空間,純電體系的市場份額與研發動機可能被冷卻。這可能導致歐洲在 EV 技術戰中的落後。

 

4. 如何保障法規信譽與投資穩定?


   政策變動過快或不確定性高會削弱企業與投資者信心。若歐盟走向「先鬆後嚴、再變動」的軌跡,其氣候目標與市場聲望有被質疑風險。

 

5. 過渡期長短如何設定?


   若過渡期過長,會延遲大規模脫碳;若過短,車廠承受壓力過大。這是一條精細的政策設計難題。

 

未來可能走向與建議立場

 

    從專業顧問角度,我認為以下幾個方向值得歐盟與車廠共同審慎考量:

 

  • 彈性不可無節制:如要給過渡手段,應設定明確門檻、上限與逐步縮減機制。否則彈性就會演變成後門。
  • 真實監測者制度:不僅仰賴實驗室數據,更需道路實測監控(如實行車載 CO₂ 測量裝置)。確保混合車、增程動力車不是排放「假低」。
  • 研發與基礎設施同步推進:在開放 e-fuels、混合技術角色時,也要強化電池研發、充電網絡建設與原物料供給多元化。
  • 技術中立但結果導向:政策不必指定哪種路徑必勝,但必須要求「最終結果」符合淨零目標。任何過渡技術只能是橋樑,不可成為長期新常態。
  • 階段性檢討機制不可缺:政策應設計固定檢視時點(如每 3~5 年),依當時技術、市場與碳排現況調整強度,而不是一勞永逸。
  • 透明與多方溝通:政策制定過程應納入學界、環團、業界與公眾意見。在公開審議中明確呈現不同技術的風險與潛力。

 

觀察與風險判斷

 

    ACEA 所主張的「軟化 CO₂ 目標、給彈性空間」是汽車業在面對多重壓力下的理性訴求。但這條主張若操作不慎,很可能淪為拖延脫碳的機制設計。政策設計者必須在彈性與堅定間取得微妙平衡:既不讓產業斷裂,也不讓脫碳承諾空洞化。

 

對歐盟來說,這次檢討不只是技術調整,更是氣候領導力的試金石。若最終路徑過度讓步,恐會削弱歐盟在全球淨零轉型中的示範效應。對車廠而言,短期求生固然重要;但若最終錯過純電技術浪潮,又有可能飲恨於時代的浪頭。

 

歐盟汽車減碳規範的鬆緊不僅影響歐洲本地車廠,更將重塑亞洲供應鏈的遊戲規則。


對台灣而言,這是“一次由零件加工邁向碳智製造的窗口期”。若能在三年內完成供應鏈碳透明化與再生能源切換,台灣仍能穩居歐洲電動與混能車產業鏈的一環;若錯過,未來的「低碳認證壁壘」將難以跨越。

 

台灣不該只是被動迎接法規,而應主動打造「可出口的低碳製造力」。那才是歐盟政策變局中,台灣企業真正的競爭優勢所在。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