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德國斥資60億歐元產業脫碳計畫,首度納入碳捕捉與封存技術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10-9

 

    德國政府於 2025 年 10 月宣布,啟動一項總額約 60 億歐元(約 7 0億美元)的重大產業脫碳支持計畫。這項計畫首度將「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正式納入政府補助架構,瞄準水泥、鋼鐵、化工與玻璃等高排放產業。

 

該計畫也標誌德國在氣候政策上的一次轉向:從重視電氣化與綠氫應用,轉為同時承認 CCS 在難以完全電氣化產業中的角色。

下面按時間與功能拆解這項政策的背景、機制、風險與啟示。


一、政策背景:為何現在進入 CCS

 

    德國過去在產業脫碳中,多仰賴「碳差價合約」(Carbon Contracts for Difference, CCfD)補貼企業採用低碳技術,緩解高碳成本與綠能技術間的成本落差。

 

但對於水泥、石化、玻璃、鋼鐵等某些行業,電氣化與氫氣方案即便加上補貼,也可能難以完全替代現有流程。這些行業的碳排放主要來自化學反應本身(例如水泥熟料中 CO₂ 是製程副產物)或是高溫燃燒需求。

 

因此,德國政府決定將 CCS 技術納入下一輪支持計畫,讓那些「無法完全脫碳」的產業也有選項。上述策略既務實,也具爭議性。

 

在立法方面,德國也對 CO₂ 運輸與封存法律做出改變:允許離岸封存、開放 CO₂ 管網與運輸路徑(在不涉保護海域的情況下)。


二、補助結構與申請機制

 

補助契約形式與期限

 

    中標企業將獲得為期十五年的補助契約,在契約期內,政府按企業採用低碳或 CCS 技術的額外成本進行補貼。此方式旨在降低企業在能源與碳價波動中的風險。

 

競價競標機制

 

    政府將以反向拍賣方式分配補助:同時評估「每噸 CO₂ 減排所需補貼」的高低,補貼需求最小、效率最高的方案勝出。中標者必須達到嚴格的減排階段性指標。

 

申請時程與門檻

 

    企業須在 2025 年 12 月 1 日前註冊其擬提案計畫。下階段競標預計於 2026 年中進行,前提是國會與歐盟批准該方案。

先前輪次中,德國已有部分企業獲補助,主要針對較具電氣化潛力的技術方案。 這次補助規模與技術涵蓋擴大至 CCS,是一項重要進展。


三、風險、限制與挑戰

 

法律與許可風險

 

    德國曾禁止內陸 CO₂ 封存,僅在特定情況下才可能開放。雖然現行政策正朝改變邁進,但地方政府是否願意許可封存仍具不確定性。

 

此外,整體政策仍須獲得歐盟國家補貼與國際法規(如《倫敦議定書》關於跨境 CO₂ 運輸)批准。

 

技術與成本風險

 

    儘管 CCS 在學理與示範層面已有成果,但大規模應用仍面臨成本高、能耗高、基礎設施(管線、壓縮站、封存場址)建設難題。某些地區可能地質條件不適合封存。

 

若補助金不足以覆蓋技術成本,企業仍可能放棄提案。

 

綠色洗牌爭議

 

批評者擔憂,部分企業可能選擇最輕度技術升級 + CCS 組合,而非真正脫碳或循環再利用策略,進而延緩長遠轉型。


四、政策意涵與啟示(對亞洲、台灣的參考價值)

 

政策設計值得借鏡

 

    德國這次以「長期補貼契約 + 競標機制 + 定量績效要求」組合設計,能在控制公共支出風險與促使企業效率之間取得平衡。亞洲國家若要推類似脫碳補助,這是一份可借鑑範本。

 

CCS 不再是禁區

 

    這次政策標誌德國主流氣候政策開始接受 CCS 作為「不可或缺備案」之一。對於許多亞洲重工業國家(如中國、印度、印尼、台灣)而言,這提供一個政策容器:在電氣化或氫能無法覆蓋的領域,可考慮 CCS 作為過渡技術選項。

 

先期策略要與基礎設施同步

 

    若產業端可申 CCS 補助,政府必須同時投入 CO₂ 管線、壓縮站與地下儲存設施的布建。否則即使有補助,也可能因基礎設施瓶頸而無法落地。

 

對台灣來說,雖然地質與土地限制可能不如德國,但可以思考「區域 CO₂ 管輸網」或與鄰近海域地質封存合作的可能。

 

技術鏈與產業帶動

 

    若成功導入 CCS,會帶動捕捉設備、管線壓縮、監測封存等新興供應鏈。對國內 AI/監測公司來說,是可切入的新場域。


五、結論

 

    德國這項 60 億歐元的產業脫碳計畫,透過首次納入 CCS,展現其在追求氣候中立與維持產業競爭力間的折衷態度。補助契約搭配競標與嚴格績效考核機制,是最具創意的設計。雖面臨法律、成本與技術風險,但其政策訊號國際影響力強。

 

對台灣與亞洲國家而言,這次政策提供三項重點:補助設計模式可借鏡、CCS 正在政策主流化、基礎設施布局為關鍵。未來若有機會推動「重工業脫碳+CCS」方案,我們必須同時思考減碳技術與輸配基礎的整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