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lliBenefit Technology Co., Ltd.

利創智能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1-18
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法」、「發展觀光條例」、「地質法」部分條文,光電業界炸鍋,政府喊委屈,民眾拍手,企業皺眉。你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同一套修法,被不同族群解讀成「勝利」「危機」「災難」「曙光」。
我身為長期協助企業做 ESG 與 RE100 佈局的人,只能說一句很務實的觀察:這次修法,把企業推出光電跑道,也同時推進自然碳匯市場。台灣綠能供給本來就卡,修法後企業更有理由往「綠碳」「黃碳」靠攏。我們來拆開來看。
一、光電三法為什麼引起激烈反應?
三大重點你一定要先抓住。
1. 水域型光電(Floating PV)被拉進環評門檻
新條文規定:
* 裝置容量超過 10MW
* 面積累積超過 5 公頃
→ 一律環評。
看起來合理。
但光電業者的心聲是: 「不是不能環評,是環評會讓案場從五年變十年。」對能源轉型的人來說,這不是在「審慎」,是直接踩煞車。
2. 國家公園全面禁止設光電
附帶決議很直接:
國家公園不能設地面型或水面型光電。即使是非核心區、或已開發區,也一律封。
光電業者 OS:
「你既不給地,也不給海,然後要我多蓋光電?」
3. 多數立委覺得這是環境保護的進步
站在民眾角度,很簡單: 「水庫變光電場?那水質怎麼辦?生態怎麼辦?」修法是回應這個情緒。只是政策永遠沒辦法同時滿足三種需求:環境保護、能源供給、產業成本。
二、這次修法對企業來說真正的衝擊:綠電更難、更慢、更貴
企業最怕什麼?不是修法本身,是修法後產生的「供給延宕」。
台灣本來就不容易買到綠電:
* 被台積電吸走一大半
* 工廠屋頂結構不足
* 區域電網難併聯
* 陸域風電飽和
* 海上風電價位太高
* 太陽光電土地爭議多
* 再生能源目標本來就沒達標
現在再加上一刀:
大型水域光電被環評綁死。你可以預期兩件事情會同步發生:
(1)PPA(企業購售電)價格走高
越缺越貴,這是市場鐵律。尤其多國企業已決定「來台要綠電」。
(2)綠電併網速度變慢
RE100 的大廠(科技、化工、面板)會開始擔心: 「我不是不減碳,是你國家做不出綠電給我。」這會造成企業轉向新的減碳策略。
三、企業的自然反應:當光電卡住,那我去買碳匯行不行?
企業不是「死守光電」,他們追的是「合規」「減碳」「報告能交代」。
當主要路線堵住時,視線自然往旁邊移:
→ 森林碳匯(綠碳)
→ 農地土壤碳(黃碳)
→ 濕地與海岸(藍碳)
尤其企業在看三件事:
1. 便宜
光電投資動輒數億,碳匯一年幾百萬就能啟動。
CP 值高,壓力小。
2. 易做品牌
種樹、復育農地,企業 CSR 部門會感動到哭。
綠電沒故事,碳匯有故事。
3. 被國際承認
SBTi、GHG Protocol 對「生態碳移除」越來越開放。
碳匯正從「不得已」變成「正大光明」。
四、台灣企業下一步會出現三種動作
(A)科技與製造業:用碳匯填補 RE100 缺口
不會只靠綠電。
碳匯變成戰略備用方案。
例如:
* 林地復育
* 敏感區造林
* 與原民部落合作
* 有機農地轉型計畫
* 黃碳(農地耕作碳)專案
這些都能寫進 ESG 報告書,還更容易上新聞。
(B)食品、飲料、農糧、觀光業:積極搶農地碳匯
這些產業本來就「靠土地吃飯」。
土壤碳升高、農法改變,本來就是他們的議題。
這類企業最容易跳進黃碳市場,因為:
* 成本低
* 與主業密切
* ESG 得分高
* 社會接受度高
(C)金融與保險:開始把碳匯當成資產包
這是你未來會看到的趨勢:
「台灣碳匯 ETF」
「森林碳 REITs」
「碳權保險」
「碳匯收益型基金」
當綠電進度慢,資金自然流向可以量化、可以 MRV、可以收益化的標的。
五、修法反而把台灣推向「土地碳匯大國」的可能性
台灣森林覆蓋率超過 60%,但碳匯管理不到 1%。這代表什麼? 我們悶著一座金山,卻拼命擠綠電。光電三法修過後,政策風向正在慢慢轉向:
* 更重視土地保護
* 更重視自然減量(Nature-based Solutions)
* 更重視農地永續耕作
* 更重視山林治理
* 更重視碳匯科技(AI 遙測、土壤碳模型)
甚至可能引發下一波政策: 「台灣版的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NCS)計畫。」你比我更清楚,企業永遠會去「允許又成本可控」的方向。
六、科楠老師的結論:
這次光電三法,不是光電的終點,而是台灣碳匯市場的啟動鍵。
企業會加速投入:
* 森林認養
* 山林復育
* 有機與再生農法
* 土壤碳匯計畫
* 生態系修復(濕地、河岸)
* 與部落合作的自然碳專案
* 黃碳的長期農田管理計畫
這不是轉彎,而是市場自然的選擇。因為企業心裡很清楚: 綠電很重要,但不是減碳的唯一道路。 當光電被限縮,自然碳匯就會變成下一個主戰場。台灣正在走向「從能源轉型到自然轉型」的下一階段,而企業會是最大推手。

Copyright © 2024 IntelliBefit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