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台灣碳稅打二折,制度是否已名存實亡?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10-1

 

    台灣碳費制度甫上路,就傳出高碳產業可望「打二折」的消息,引發輿論譁然。政府原先宣示要以碳費為排碳行為定價,如今卻大幅折扣,讓外界質疑政策的嚴肅性與減碳目標能否達成 。


政策背景:碳價是市場信號,不只是收錢

 

    碳費的核心精神,是讓排碳者付出合理代價,把氣候變遷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企業在意價格訊號,稅率高低會直接影響投資決策與減碳速度。若價格被打折,信號就被削弱,誘因不再明確。

 

政府強調,碳費收入將用於支持產業低碳轉型、研發及補助。但若收得不夠多,計畫恐怕無以為繼 。


打折細節:高碳產業享優惠

 

    根據環境部長彭啓明的說法,鋼鐵、水泥、石化等高碳排產業,將因碳洩漏風險高而享有優惠,碳費有機會打兩折;同時也考慮分期、緩繳等措施。預估明年碳費收入約 40 至 45 億元 。

 

問題在於,折扣適用標準、時間長短、退場機制皆未公開,讓外界懷疑:這還是全國一致的碳定價,還是特定產業的「補貼方案」?


政策扭曲的五大風險

 

1. 價格信號被稀釋
   碳費的誘因來自價格壓力。若打兩折,企業負擔大幅下降,減碳投資的急迫感降低。

 

2. 不公平與扭曲競爭
   大型高碳產業可享折扣,中小企業卻必須全額繳費,可能造成「補貼既得利益,懲罰創新者」的結果。

 

3. 制度公信力下降
   政府剛宣布就打折,民眾會懷疑未來承諾是否也會變動,政策信任度受損。

 

4. 減碳目標被拖延
   如果折扣成為常態,企業減碳動作可能延後,台灣的淨零時程更難達成。

 

5. 政治遊說空間擴大
   折扣標準若不透明,容易淪為權力與利益分配的工具,產生政策博弈。


折扣合理性的辯護

 

    必須承認,折扣並非全無道理。台灣以出口為導向,若碳費過高,確實可能造成產業外移或競爭力下滑。緩衝期與過渡措施可以減輕衝擊,避免一次性成本過高導致倒閉潮。但關鍵在於:折扣必須是暫時的、透明的、具退場機制的。


政策建議:避免碳稅淪為空殼

 

要讓制度不致名存實亡,政府應把握幾個原則:

 

  • 折扣要有時限:明訂退場時間表,例如五年內逐步恢復全額徵收。
  • 公開透明:折扣資格、比例、適用對象應全面公開,接受外部監督。
  • 與減碳承諾綁定:折扣應附帶減碳投資或改善計畫,確保企業不是拿優惠卻不行動。
  • 維持收入穩定:若折扣造成收入不足,應調整政策避免補助中斷。
  • 輔以其他工具:同時強化法規標準、綠能補貼、研發獎勵等手段,減少單一價格工具的失效風險。


結語:折扣是策略,不是終點

 

    「打二折」是戰術,不應成為策略。政府若只顧產業壓力而忽略減碳目標,碳費將淪為紙上制度,失去引導轉型的功能。台灣正面臨國際碳關稅與RE100供應鏈壓力,更需要清晰、可信的碳價信號。折扣可以有,但必須清楚告訴市場:這只是過渡,而非永久優惠。

 

 

 

參考資料

 〈碳稅打二折,台灣碳定價還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