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台灣NDC 3.0減碳目標遭質疑:環團呼籲2035年減排須達52%方能實現2050淨零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9-16

 

政府提出38%減排目標 民團痛批三項不及格

 

    台灣政府於2025年1月23日公布國家自定貢獻第三版(NDC 3.0)草案,設定2035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為38±2%。環境部9月9日在台中舉辦座談會說明草案內容。多個環保團體同日召開記者會,針對政府提出的減碳計畫進行檢核,結果顯示五大評估項目中有三項不及格。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等環保團體檢視NDC 3.0草案後發現,在「與淨零路徑相符」、「關鍵部門減量目標與策略」、「整體氣候政策一致性」、「當責性的治理機制」、「公正轉型」五個面項中,前三項不符標準,後兩項部分符合但仍有進步空間。

 

科學模型分析:2035年須減排52%才能達成淨零目標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透過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GCAM模型分析發現,台灣2035年減量幅度至少須提升至52%,才能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的科學要求。現行38%的目標與淨零路徑存在嚴重脫節。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全球需在2030年前減少43%排放量,2035年和2050年分別須減排60%和84%,才能將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內。國際專家普遍認為,各國2035年減排幅度應至少達到50%以上。

 

環團引用聯合國發展總署、氣候追蹤器、國際氣候行動網絡等機構研究,強調台灣作為高排放經濟體,減排責任更為重大。目前政府設定的目標明顯低於國際標準。

 

能源轉型進度緩慢 製造業減碳策略付之闕如

 

    NDC 3.0草案在能源轉型部分,僅提出「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量為2019年的六倍」,未說明能源效率提升路徑。經濟部公布的2035年發電配比為燃煤9%、燃氣54%、再生能源36%,環團認為再生能源比例過低。

 

趙家緯分析,政府可透過三個策略擠出至少7%減碳量:強化屋頂光電,將光電目標由2035年35GW增加至50GW;中鋼減碳目標從44%提升為55%;運輸部門抑制私人運具15%,新售電動車比例提升至八成。如此能讓2035年減碳目標達到47%。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製造業減碳策略缺失。製造部門為台灣主要排放來源,2022年排放量占比達51%,其中石化、鋼鐵、電子產業是最大排放源。草案對製造業僅以「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轉型」敷衍帶過,缺乏具體減碳路徑。

 

難減排產業轉型需政府積極介入

 

    石化和鋼鐵產業在低碳製程技術發展、公私部門資金投入、政策工具支持上均遠遠不及能源部門。世界各國已體認,政府若無積極政策引導產業轉型,難減排產業極難自主減碳。

 

環團強調,台灣需要一套整合性的產業淨零轉型戰略,包含積極的法規制度與碳定價、充足的公共預算、有效推動低碳產品生產與需求的政策工具、能引導私部門資金流向的綠色金融、必要的基礎建設規劃等。這套政策涉及公私部門長期投資,若不立即推動,2035年減碳一半的目標難以實現。

 

鋼鐵產業碳排約占全球排放量8%,是最難減少碳排的產業之一。國際報告指出,由於市場對低碳鋼鐵需求增加、新的低碳生產技術發展,以及碳排放政策,都促使鋼鐵業尋求低碳轉型方法。

 

化石燃料汰除規劃不足 治理機制缺乏透明

 

    草案在化石燃料汰除規劃僅限於「燃煤發電降至10%以下」,對天然氣等其他化石燃料的汰除毫無交代。環團指出,真正的能源轉型應包含所有化石燃料的逐步淘汰計畫。

 

在治理機制方面,草案缺乏明確的監督機制和資訊公開制度。環團要求NDC 3.0正式核定前應落實社會對話,包括開放大眾參與「台灣氣候公民大會」、針對青年及原住民等關鍵群體的諮詢會議,以及產官學研及民團共同參與的減碳計畫溝通會議。

 

國際趨勢與台灣現況差距擴大

 

    巴黎協定要求各締約方每五年提出或更新「國家自定貢獻」,目前已有32國提交2035年NDC,約占全球排放量21%。多數國家將再生能源作為減碳主軸,並訂定具體的化石燃料汰除時程。

 

台灣雖非巴黎協定締約方,已於2016年與2022年提出NDC 1.0及NDC 2.0。今年提出的NDC 3.0被視為台灣展現減碳決心的重要文件。總統賴清德強調,目前版本為「Beta版」,需透過社會溝通確定最終版本。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COP30)將於2025年11月舉行,各國需在此前提交正式的2035年NDC。國際社會將據此評估各國減碳承諾是否符合控制升溫1.5度的目標。

 

經濟成長與減碳脫鉤仍待檢驗

 

    經濟部預估2035年台灣GDP將提升至13.2兆,碳排透過減碳計畫可降至112.6百萬噸。換算為排放密集度,2035年每賺100萬元約排碳7公噸,較2005年減少40.8%。經濟部聲稱這可實現經濟成長與碳排放脫鉤。

 

環團質疑此估算的可信度,認為在缺乏製造業具體轉型策略下,經濟成長與減碳脫鉤目標難以達成。特別是台灣高度依賴製造業出口,若無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減碳目標將淪為空談。

 

住商與運輸部門減碳潛力待發掘

 

    內政部次長董建宏表示,老屋碳排比例非常高,已盤點出老宅比例高、空屋率高的地區,將推動老宅活化,促進舊建物整建及延壽。預估2035年住商部門排碳將較2005年減55.4%。

 

交通部訂出2035年電動計程車普及率達70%的目標。環團建議應更積極抑制私人運具使用,提升大眾運輸比例,並加速電動車普及率至八成。

 

社會溝通與公正轉型亟需加強

 

    環境部表示將持續舉辦座談會,蒐集各界意見。政府強調落實公開透明與社會溝通的決心,展現對淨零轉型的積極態度。

 

環團認為,真正的社會溝通不僅是舉辦座談會,更需建立長期的公民參與機制。氣候變遷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減碳政策制定應納入更多元的聲音,特別是青年世代和原住民族的觀點。

 

公正轉型方面,政府需考慮能源轉型對不同產業、地區、社群的衝擊,提供適當的緩衝與協助機制。確保在追求減碳目標的同時,不會加劇社會不平等。

 

結語:減災保台刻不容緩

 

    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威脅日益嚴重,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增加。環團疾呼「2035減一半、減災保台不擺爛」,要求政府正視氣候危機的急迫性。

 

台灣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應提出符合科學證據的減碳目標。NDC 3.0不僅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是攸關台灣未來永續發展的關鍵政策。政府應廣納各界意見,提升減碳目標至52%,才能真正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願景。

 

 

 

參考資料來源

1. CSRone 永續智庫 - 2035年減碳目標38%±2% 我國NDC3.0「Beta版」出爐  
 

2. 環境資訊中心 - 民團檢核我國NDC3.0草案:2035年減碳52%才及格  
   

3.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 【聯合聲明】2035年減碳達52%,才能落實淨零目標  
 

4. 自由時報 - 民間檢核台灣NDC3.0草案 批3項不及格2項待進步 

   

5.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 國家減碳新目標專區  
   

6. 環境部新聞稿 - 環境部舉辦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  
   

7.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 認識淨零轉型  
 

8. 綠色和平台灣 - 《巴黎協定》將滿8週年,成效如何?  
   

9. 經濟部 - 重大政策:能源轉型  
 

10. OUTLOOK 科技發展觀測平台 - 循環經濟對全球鋼鐵業減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