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全球供應鏈減碳新標準與台灣中小企業因應之道」

 

 

圖靈學院
科楠
2025-01-02


    在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日益受關注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減碳策略列為核心目標,特別是對供應鏈的要求愈加嚴格,未能達標的供應商可能面臨失去訂單的風險。本文整理了幾家領先企業的實例,顯示這一趨勢的發展方向。

 

台積電:2025年起供應鏈納入減碳績效

 

    台積電近期宣布,自2025年起將減碳績效列為供應商選用指標。針對關鍵排放源供應商,台積電要求簽署溫室氣體減排協議,並承諾在2030年前達成雙方協議的排放減量目標。此外,供應商需在2026年底前完成產品碳足跡的第三方驗證。未達標者將面臨減少業務合作的風險,以確保供應鏈的去碳化。

 

蘋果公司:2030年前實現供應鏈碳中和

 

    蘋果公司則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整個供應鏈和產品的碳中和。該公司要求供應商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設定具體的環保標準。未能達到標準的供應商,可能面臨失去合作機會的風險。

 

沃爾瑪:推動供應鏈減碳的“Project Gigaton”

 

    零售巨頭沃爾瑪發起了“Project Gigaton”計劃,目標是在2030年前減少供應鏈中10億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沃爾瑪積極鼓勵供應商參與,並採取具體的減碳措施,顯示了其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視。

 

汽車製造業的減碳措施

 

    汽車製造商也紛紛加入供應鏈減碳的行列,以下是幾個代表性的案例:

 

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mpany)

 

福特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要求一級供應商在2035年之前達成範疇1與範疇2的碳中和目標。福特還鼓勵供應商響應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制定減碳策略,並對外揭露減碳成效。

 

福斯集團(Volkswagen Group)

 

福斯集團計劃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並要求供應商以碳排放量作為合作的關鍵指標。福斯也將擴大與降低碳排放的供應商合作,進一步推動供應鏈減碳。

 

豐田汽車(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豐田自2016年推動“2050環境挑戰”,要求供應商每年減碳3%,並配合揭露相關資訊,以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總體目標。

 

BMW集團

 

BMW要求供應商在生產電池、鋼材與鋁材時使用再生能源,以降低供應鏈的碳足跡。未能達到要求的供應商可能面臨被排除在供應鏈之外的風險。

 

富豪汽車(Volvo Cars)

 

富豪設定在2025年前,每台汽車中可回收塑膠佔比達到25%的目標。富豪要求供應商提供符合環保標準的材料與零件,未達標的供應商可能失去合作機會。

 

對台灣中小型製造業的啟發與建議

 

    隨著全球領先企業積極推動供應鏈減碳政策,台灣中小型製造業應認清這一趨勢,將其視為市場競爭的新常態,而非短期壓力。以下是針對台灣中小企業的啟發與建議:


 1. 認清減碳趨勢,主動迎合客戶需求


全球領導企業(如台積電、蘋果、BMW等)已將碳排放減量作為供應商選擇的重要指標,未來這將是進入全球供應鏈的門檻。中小企業需認清這一趨勢,主動採取行動,避免被排除在市場之外。
建議:
- 了解客戶要求:定期關注主要客戶的ESG政策與目標。
- 制定碳排放目標:設定符合國際標準的減碳目標,例如響應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

 

2. 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許多中小企業可能認為減碳會增加成本,但事實上,透過提升能源效率和改良生產技術,反而能同時達到節能減碳與降低成本的效果。
建議:
- 實施能源管理系統(EMS):透過能源管理,優化生產過程的能耗。
- 採用節能設備:如高效能機器或節能照明系統。

 

3. 尋求外部資源與技術支持


台灣中小企業資源有限,但可以透過政府補助、產學合作和國際技術援助來降低轉型成本。例如,台灣政府推動的減碳補助計畫就為企業提供了減碳設備購置和驗證的資金支持。
建議:
- 參加政府計畫:申請碳稅減免或補助資金。
- 與研究機構合作:引入新技術,提升生產效率。

 

4. 強化ESG報告透明度,提升國際競爭力


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要求供應商披露碳排放資訊,透明的ESG報告不僅能滿足客戶需求,還能吸引更多合作機會。
建議:
- 建立碳足跡追蹤系統:確保碳排放數據準確。
- 定期發布ESG報告:展示減碳成效與未來計畫。

 

5. 專注於利基市場,創造差異化價值


中小企業不應單純追隨大企業腳步,而應善用靈活性,專注於減碳相關的利基市場,例如開發低碳產品或專門提供綠色生產服務。
建議:
- 專注於特定領域:如綠色製造、回收材料等。
- 強化品牌形象:透過永續經營策略,吸引重視環保的國際客戶。

 

結語

 

    對台灣中小型製造業而言,供應鏈減碳是一場挑戰,但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契機。透過主動應對、善用資源並專注於利基市場,中小企業不僅能適應新常態,還能在全球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