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全球企業攜手成立「碳衡量 Carbon Measures」聯盟 建構產品級碳會計標準系統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10-27

 

    在全球氣候壓力與監管趨嚴雙重夾擊下,多家國際大型企業於 2025 年10 月聯手啟動一項新聯盟── Carbon Measures(簡稱 Carbon Measures),旨在構建統一且可交易的碳排放會計框架,將現行散亂的碳資料、產品碳強度與排放跟蹤方式,整合至一個全球適用的、產品級別可比較系統。


以下報導從背景、成員結構、框架目標、技術與挑戰四大面向詳述事件。身為 ESG 與 AI 顧問,我將以務實視角拆解其意義,並指出企業以及管理者應當留意的關鍵。

 

一、背景:為何要有這樣一個聯盟?

 

當前,企業碳排放監測與報告存在明顯缺口:

 

  • 多數公司採用 Greenhouse Gas (GHG) Protocol(GHG Protocol)進行公司層級碳帳,但此架構設計原意為內部風險管理,未必適合產品級、供應鏈級別的跨公司比較。
  • 市場散見多種標準、方法與框架,使得不同公司或產業的碳資料難以橫向比對。 
  • 某些高排放產業(如鋼鐵、化工、混凝土、燃料)核心產品碳強度尚無公認標準,而這些產品往往主導供應鏈碳足跡。 

 

在這樣的情況下,Carbon Measures 倡議透過「帳本式」(ledger-based)碳會計方法,提出可追蹤、可比較、可交易的產品碳強度標準。原文指出:「建立可確認資料的帳本式全球碳會計體系,以解決精確性、重複計算與產品級別標準問題」。

 

對企業、投資人與政府而言,數據可比、可信、有交易基礎的碳強度資訊將成為決策核心。


二、聯盟成員與組織架構

 

    Carbon Measures 起始成員來自不同產業,包括能源、工業、金融、製造與港口運輸等。公開資訊列出如下部分代表企業:

 

  • ExxonMobil(能源)
  • BASF(化工)
  • Banco Santander(金融
  • Honeywell(工業製造)
  • Port of Rotterdam(港口運輸)
  • 以及其他如 ADNOC、Air Liquide、Nucor、Vale 等。

 

聯盟任命 Amy Brachio 為 CEO,她之前在 Ernst & Young (EY) 任高階職務,曾主導該公司減碳四成目標。

 

組織顯示出跨產業、跨區域合作特性。工業輸出的鋼鐵、化工、燃料、電力均為重點;金融、投資體系也納入強化市場機制。這代表「碳會計」將不再只是排放報告,而是與產品價值、交易市場、政策機制緊密連結。

 

三、框架目標與實作焦點

 

3.1 標準建立:產品級碳強度比較

 

    聯盟明確將重點放在「產品級別」的碳強度標準。例如:鋼鐵一噸排放多少二氧化碳當作基準、燃料或化工產品每單位如何計算、電力供應對應碳強度多少。

 

這使公司能在其供應鏈中以數據方式比較不同來源或不同流程的碳表現。此舉有助企業為其產品定價、區分低碳產品、提供給客戶選擇。

 

3.2 帳本式會計:避免重複與漏報

 

    聯盟提出要採帳本式(ledger-based)機制,類似財務帳本記錄方式,明確追蹤碳排放與強度資料。此設計目的為解決「重複計算」(double counting)與資料不一致的問題。 

 

帳本式意味著:

  • 各企業、產品有清楚的碳排放記錄。
  • 資料透明、可查驗。
  • 政府、投資人、企業均可使用同一資料基準。

 

3.3 市場連結:為低碳產品與投資創造機會

 

    聯盟希望透過這一框架,讓低碳產品能被市場區分,投資者、買家能以「碳強度」作為選擇依據。從宣言內容來看,該聯盟強調「允許企業因投資低碳製造而獲益」。 

 

這代表:未來產品不只是價格、品質競爭,碳強度可能成為額外競爭指標。企業若無法提供低碳產品,可能在市場中處於不利。

 

3.4 監管與政策鏈接

 

    以往碳會計多為企業自願披露。此架構一旦被廣泛採用,將使政府監管、供應鏈要求、碳邊境調整機制(如 CBAM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具有依據。正如研究指出,「企業碳會計已從風險管理走向競爭工具」。

 

四、AI/數據技術角色與挑戰

 

4.1 技術角色:數據整合與模型支持

 

    在這種大規模產品級、跨產業的碳會計框架中,技術是不可或缺的。舉例而言,學術研究已探討如何運用 AI 與知識圖譜整合供應鏈碳帳戶資料。

 

作為 ESG 與 AI 顧問,我建議:

 

  • 企業需建立碳資料平台,整合能源使用/原料採購/產品生命週期排放等資料。
  • 利用 AI 模型自動估算資料缺口,分析供應鏈上各節點碳排放。
  • 準備與 Carbon Measures 相應的產品級碳強度資料庫。

 

4.2 挑戰:資料準確、方法一致、產業覆蓋

 

儘管目標宏大,但實務推動仍面臨許多障礙:

 

  • 產品級碳強度需要大量資料來源,有些企業或供應鏈仍未披露。
  • 不同國家、地區、產業的會計方法不同,如何統一成可比系統是一大難題。正如 GHG Protocol 指出:目前框架或許「不再適合」產品級需求。
  • 小型企業或供應鏈中下游企業,可能無法承擔大量數據成本或模型建置。
  • 市場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低碳產品價值如何反映?投資回報如何量化?政策誘因是否到位?

 

4.3 風險:數據錯誤、誤導、綠色漂綠

 

    企業報告碳資料時的「準確性、完整性、一致性、透明性」四大原則仍待強化。若新框架採用但沒有嚴格內控與第三方驗證,可能出現「碳帳面好看、實質貢獻不佳」現象。研究指出:多項碳足跡資料目前仍有重複計算或資料分散狀況。

 

企業應制定內部驗證機制,避免因資料錯誤或誇大導致聲譽風險。

 

五、企業與管理人的應對策略

 

1. 建構產品碳強度資料庫

 

對於我作為ESG顧問來說,我會從以下方向來準備:

  • 引導企業從原料、製造、運輸、使用、報廢等階段蒐集碳排放資料。
  • 建立可追溯的帳本式記錄機制。
  • 依照 Carbon Measures 所提的產品分類(如鋼、混凝土、燃料、化工)進行初步數據建模。

 

2. 導入技術與數據平台

 

  • 利用 AI 與 數據整合工具,補足資料缺口。
  • 建立可視化儀表板,向高層與投資人報告產品碳強度比較。
  • 設計模型以預測若產品碳強度降低,對成本、售價、投資回報的影響。

 

3. 策略調整與市場定位

 

  • 針對低碳產品制定差異化策略:如何在市場中突顯「低碳強度」優勢。
  • 評估供應鏈中哪一環碳強度最高、優先進行減碳。
  • 與投資人、金融機構合作,說明公司在 Carbon Measures 框架下的競爭優勢。

 

管理人應明白:此類標準化動作已從「良好做法」進入「競爭要求」層次。若競爭對手已在產品碳強度上建立優勢,你的企業可能被動。

 

六、意義與展望

 

對於整體 ESG 生態而言,這次聯盟具備以下意義:

 

  • 它代表產業主體從自願披露走向標準化、可交易、產品區分層面。
  • 它可能為低碳產品創造新的價值鏈與商業模型。
  • 它為政策擬定提供數據基礎,使政府在碳邊境調整、稅制、補貼上有更精準依據。

 

從展望來看:

 

  • 若框架成功被廣泛採用,將改變供應鏈談判方式、金融產品設計方式(例如低碳債券、碳強度掛鉤貸款)。
  • 未來可能出現「碳強度報告信用」交易機制,企業產品碳強度好,或許可獲得更低成本的資金或更高市佔。
  • 對台灣企業或製造業而言,若能早部署產品級碳會計,可能在全球供應鏈中取得優勢位置。

 

七、結語

 

    這並非只是一個「再做一次碳報告」的題目。這是一個「產品碳強度進入市場競爭參數」的轉折。若企業不及早建立適應能力,可能在未來市場中被邊緣化。

 

數據是工具,不是目的。重點不只是「數據有沒有」,而是「數據能否用來比較、用來交易、用來決策」。導入 Carbon Measures 這樣的新框架,就等於讓企業提早進入下一輪碳經濟競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