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亞洲碳市場洗牌:印尼在 COP30 釋出 10 億美元碳信用的戰略意義

 

 

利創智能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1-19

 

    本文針對《 CarbonCredits.com 》報導「 Indonesia 於 COP30 擬售 10 億美元碳信用額度」一案所做的評論。文章將先摘要報導要點,接著從制度設計、實務挑戰、對印尼及東協區域的意義,以及對臺灣的啟示四方面進行分析,最後提出我的觀察與建議。

 

一、報導重點摘要

 

    根據報導, 印尼政府計劃在 COP30(於巴西 Belém 舉行)就碳信用交易達成約 “10 億美元(約印尼盾 16 兆)” 的交易。報導中指出的交易額目標為約 90 百萬噸(90 million tCO₂e)碳信用額度。  該計畫是印尼想成為亞洲碳金融與綠色投資重要參與者的一環。報導指出:印尼先前暫停國際碳交易四年,現透過新的制度與监管(如《Presidential Regulation No. 110 of 2025/PR 110/2025)重新允許國際碳交易。 印尼在 COP30 同時展現其碳市場制度化的野心:包括與國際認證機構 Verra達成相互承認協議(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允許最多 5 000 萬噸(50 million tCO₂e)透過該機構認證進入全球市場。 報導也指出:印尼的碳信用潛力量甚大。其林業/能源/工業項目估計未來可達 134 億噸(13.4 billion tCO₂e) 的潛在額度,到 2050 年可帶來每年 28–86 億美元收入(取決於碳價) 。 同場,報導指出其他國家也在 COP30 推動碳市場/碳交易制度,如巴西、伊拉克、新加坡、肯亞、英國等,且建立了如 “Open Coalition on Compliance Carbon Markets” 等國際合作機制。 總而言之,印尼這回不是單純減碳宣言,而是以「碳信用供應國 + 碳市場參與方」的角色出場,意圖將林業、能源、產業減排整合入碳交易體系。

 

二、制度設計與挑戰分析

 

    為了理解這個計畫的動態與風險,我從印尼制度面與實務面切入分析。

 

制度設計亮點

 

1. 法律/制度重構:印尼透過 PR 110/2025,重塑碳經濟價值 (Nilai Ekonomi Karbon – NEK) 與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工具。該法規明確提出「碳分配 (Carbon Allocation)」與「碳準備金 (Carbon Reserve)」概念,強化交易制度的制度根基。


2. 註冊/交易體系完善:印尼設置新的碳單位登錄系統(SRUK),與既有「氣候變化控制國家登錄系統」(SRN-PPI) 分工,提升交易透明度與追蹤能力。


3. 國際認證對接:與 Verra 等國際機構達成協議,有助於印尼碳信用進入國際市場、提高買家信任。報導中提到印尼可將最多 5000 萬噸通過該協議流通。


4. 項目來源多元:除了林業(森林恢復、紅樹林、泥炭地等),印尼也將能源(再生能源)、工業減排納入,以拓展碳信用來源。

 

制度與操作挑戰

 

    但制度設計雖有亮點,實務落地中有不少關鍵風險與挑戰:

 

1. 信用質量(integrity)疑慮:報導指出,即便制度重構,仍有外界擔憂印尼碳信用可能存在「空氣信用」(hot air credits)、項目減排量被高估、監測/驗證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若信用被質疑,其交易價格可能被大幅壓低或買家拒絕購買。


2. 利益分配與社區參與:在林業碳信用尤其重要的是地方社區與原住民族的參與、利益分配公正性。報導中指出印尼引入新規令人錫:確保銷售收入有部分流向當地社區、原住民族得到參與。然而,在歷史上印尼林業、泥炭地管理常有地方爭議,若治理不當將引發社會反彈。


3. 碳價格與市場需求不確定:雖然印尼擁有潛在大額信用供應,然而碳交易價格、國際市場對於所供信用的接受度、買家的購買意願仍高度不確定。報導指出其潛在 13.4 billion tCO₂e 信用若以每噸 5 美元計算,也為約 67 億美元。若價格低、中間需求不足,印尼的 10 億美元目標也可能難以實現。


4. 「減排實質」與自身 NDC 之間的矛盾:印尼強調碳交易可為自身減排目標(如單獨減排 31.8%/有國際支持減排 43.2%)服務。但若印尼將大量信用賣給國際買家,則該信用是否仍計入其國內減排(或出售後他國抵用)可能涉及「雙重計算(Double counting)」風險。制度設計需清楚防範。


5. 監管落地與技術能力:交易制度、監測、驗證、登錄系統、項目開發與審核能力都還處於發展階段。PR 110/2025 的實施細則需要一年內建立。若監管落後,信用交易容易遭質疑。

 

我的觀察

 

    印尼此次行動顯然是從「被動接受減排責任」轉為「主動參與碳金融市場」的角色定位。這具備戰略轉變性質:它不只是為了自身減排,更是利用自然資源(森林、紅樹林、泥炭地、高潛力再生能源)打造出口型碳信用供應鏈。對印尼而言,是一次資源轉化經濟化的機會。但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制度可信度、國際買家信任、項目落地與地方共享機制。若處理不好,這可能成為「資源出口新模式」但並非真正的減排貢獻。

 

三、對印尼與東協區域意義

 

印尼的機會與風險

 

  • 機會層面:印尼透過碳信用交易可吸引國際綠色資本,促進林業修復、再生能源建設、低碳工業發展。其潛在 13.4 billion tCO₂e 的信用量是全球少有。此為其取得新增收入、促進就業、提升綠色產業鏈的重要機會。
  • 風險層面:如果信用被記為「空信用」、監管失敗、社區利益分配不公,又或者國際買家因擔憂信任問題拒絕,那麼印尼可能面臨「承諾無法兑现」的信譽風險。對於其減排目標、甚至經濟預期都是負面。
  • 轉型與排放責任平衡:印尼是全球前列的森林國家,也是煤炭、石化產業仍具規模的國家。若過度依賴碳信用出口以「補償」其排放,而不是真正自身轉型,將引發國際及國內對其氣候承諾的質疑。

 

對東協/亞洲碳市場的催化作用

 

  • 印尼作為大國,在東南亞具一定影響力。其若成功建構信譽良好的碳信用供應體系,可能成為區域碳交易樞紐、促進鄰國(如 Vietnam、Malaysia、Philippines)跟進。報導即指出。 
  • 這也可能促使區域內金融市場(例如 Singapore)更加活躍,將碳信用納入投資商品、進一步推動碳金融化。
  • 但同時,也存在競爭—若多國都大規模供應碳信用,供應過剩可能壓低價格,削弱市場動力。印尼若不能保持高質量,反而可能被視為「信用淺水」國家。

 

四、對臺灣的啟示

 

    以臺灣的視角,印尼案例提供若干值得思考之處:

 

1. 碳信用市場作為新型資源出口


   臺灣在地理、自然資源與生態規模上與印尼不可相提並論。但若觀察「碳信用+永續產業鏈+地方共益」為模式,臺灣可以思考如何在區域碳交易中尋找利基。如:本島或離島森林、海岸紅樹林/濕地的碳吸收能力,是否可以轉化為「高質量碳信用」供應?並搭配地方社區共享模式。

 

2. 建立制度與信用的透明度


   臺灣若涉入碳信用市場(包括可能為出口信用或供國內企業抵用),必須提前做好制度設計、監測-驗證-登錄體系、社區利益共享及防止雙重計算等機制。印尼案例提示:制度只是起點,能否落實才關鍵。

 

3. 找尋差異化優勢與品質保證


   全球碳信用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印尼雖潛力巨大,但其仍需與國際認證機構對接、建立買家信任。臺灣可聚焦「高附加價值/高永久性/多共益」碳信用項目(如海洋碳匯、都市綠化碳儲、高技術減排項目)以突顯品質,避免淪為「低價量化大量信用」競賽。

 

4. 風險控管與收益分配機制設計


   若碳信用交易是為了「創造收益」而非僅「履行減碳責任」,就必須把好三大環節:項目驗證與監測、社會/環境共益、收益分配透明。印尼在報導中即強調「讓金錢到當地人手上」的規則。臺灣在碳抵償與投資收益的新世代模式中也必須納入。

 

5. 慎視「抵償替代」與「減排責任轉嫁」的倫理問題


   臺灣企業若購買國外碳信用以抵用自身排放,必須確保其真正發揮減排作用,而非只是「買信用替代本土減排」。印尼若大量出售信用而自身轉型不足,也可能引發國際批評。臺灣作為碳管理參與方,應思考本土減排行動與國際信用交易之平衡。

 

五、我的觀察與建議

 

1. 印尼的 10 億美元目標雖雄心勃勃,但從現實面看仍有高風險。若僅賣 90 million tCO₂e 而碳價低、買家信心不足,可能達不到目標。印尼必須確保信用質量與交易順暢。


2. 成功的關鍵在於「信用質量+制度信任+地方共益」。若三者缺一,印尼可能遭遇信任危機。


3. 對臺灣/台灣企業而言,此事件提醒:碳信用不是「免費金塊」;必須慎選項目、確保其可驗證、可追蹤、可被國際市場接受,並且利益共享要被看見。


4. 臺灣可以借鑑印尼模式,探索「出口型碳信用」的可能性,但也應避免僅模仿,而要找到自身定位:例如著重都市綠化減碳、海岸帶藻礁修復、科技減碳方案等。


5. 最後,我認為印尼這次若成功,不僅對其自身是轉型機會,也可能對東協及亞洲碳市場造成重大催化。但全球碳市場的價格、需求、監管仍在變動,印尼也必須做好風險準備。

 

    總結來說,印尼在 COP30 提出的碳信用交易目標是一個值得注目的轉型信號。它象徵從單純的「減碳承諾」轉向「碳金融參與」,但路途不易。對我們在台灣關注碳抵償、碳投資、碳信用開發的人而言,這是一個鮮活的案例:提醒我們既要把握機遇,也不能忽略制度與品質的根基。

 

 

參考資料:
[1]: "Indonesia Aims to Sell $1B Carbon Credits at COP30, While Other Countries Step Up Their Carbon Plans"  


[2]: "Presidential Regulation No. 110 of 2025 conc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Economic Value Instruments and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ontrol "  


[3]: "Indonesia’s new carbon governance framework strengthens national registry, market readiness"


[4]: "As Indonesia turns COP30 into carbon market showcase critics warn of hot air"  


[5]: "Indonesia's Presidential Regulation No. 110 of 2025"  


[6]: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ECONOMIC VALUE INSTRUMENTS AND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