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主題報導】海洋藍碳: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的新藍海策略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6-9


    2025年6月5日,清華大學舉辦的「自然碳匯與綠色金融研討會」中,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何東垣博士以一場精彩的簡報,揭示了海洋藍碳(Blue Carbon)在台灣碳中和路徑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文根據其報告內容,深入解析海洋碳匯的科學基礎、最新研究與政策應用,並探討台灣發展藍碳經濟的潛力與挑戰。

 

一、地球是海球——海洋碳匯的基礎觀念

 

    在氣候變遷的語境中,我們談論的地球,其實更像是一顆「海球」:海洋覆蓋了地表71%的面積,並吸收了全球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人為碳排放量(約2.6 Pg C/年)。這項功能的背後,來自於兩大「幫浦機制」:

 

溶解度幫浦(Solubility Pump):二氧化碳溶於海水後進行物理分佈,特別在寒冷、高緯度的水域更有效。


生物幫浦(Biological Pump):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形成顆粒有機碳(POC),進而沉降至深海。

 

這兩種幫浦運作下,形成了海洋碳循環的重要動力機制。

 

二、養分是關鍵:營養鹽與浮游植物的碳封存角色

 

    在海洋碳匯過程中,養分供應(特別是氮、磷與鐵)扮演「限制因子」的角色。許多海域缺乏足夠的營養鹽,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長,進而抑制了碳吸收能力。何博士引用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指出,海洋碳循環的效率不僅與光合作用有關,更與營養鹽的空間分布密切相關。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的一句話:

“Give me half a tanker of iron, and I'll give you an ice age(給我半艘油輪的鐵,我就能給你下一次冰河時期)。” by John Martin

 

這句話突顯了鐵施肥(Iron Fertilization)在促進海洋碳匯中的潛力,但也引發環境風險與倫理爭議。

 

三、深海封存:大小與深度決定碳匯穩定性

 

    碳要有效「封存」而非短暫循環,關鍵在於其是否能「沉降」至深海(通常為500-1000年尺度的封存)。碳沉降的效率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顆粒大小(Size matters):大顆粒更容易沉降。


溫躍層與密度躍層:這些海水結構限制了碳顆粒的垂直遷移。


熱鹽環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提供深層碳封存的長期穩定性。

 

NASA的研究顯示,深海中沉降的碳通量(POC flux)可在全球碳循環中維持數百年至千年。

Source: https://doi.org/10.5194/bg-20-5109-2023

 

四、藍碳策略——海藻與沿岸生態系的多重碳匯角色

 

    藍碳(Blue Carbon)泛指沿岸與海洋生態系統所貢獻的碳封存能力。其主要分為:

 

沿岸藍碳(Coastal Blue Carbon):如紅樹林、鹽沼、海草床。
大洋藍碳(Open Ocean Blue Carbon):特別是海藻養殖與深海沉降。

 

目前最具潛力的發展路徑之一,是「海藻造林」(Seaweed Afforestation)。根據Ortega等人(2019)的研究,約有44%的藻類可漂浮超過100公里,25%能沉降至200米以上的深海,顯示其作為碳封存機制的可行性。

 

五、台灣案例:從藻類實驗室到深海碳封存實驗場域

 

    何博士分享了多項台灣本地正在進行的藍碳實驗與應用,包括:

台東成功海域的海藻造林深海碳封存試驗:由中研院主導,結合台大、海大等研究單位。


海洋鹼度增強(OAE)技術:利用廢棄牡蠣殼與碳酸鹽礦物調整海水pH,提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台灣每年產出16萬噸廢棄牡蠣殼。


鐵施肥與鎳施肥研究:評估黑潮流域之微量金屬營養鹽添加的潛力。

 

這些案例不僅具前瞻性,也強調跨機構合作與本地化試驗的重要性。

 

六、MRV與治理挑戰:藍碳發展的實踐難題

 

    儘管藍碳潛力驚人,但其推動亦面臨三大實務挑戰:

 

1. MRV制度缺口(Monitoring, Reporting, Verification):
   海洋碳匯的監測與驗證困難,尤其在開放海域更具挑戰性。


2. 社會與生態共識:
   包含原住民漁業權益、海洋保育衝突與空間規劃等問題。


3. 環境風險與倫理問題:
   尤其如鐵施肥引發的藻華(algal bloom)與食物鏈改變風險。

 

何博士指出,解方之一是將「原民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納入治理機制中,並強化在地社群的參與與共創。

 

七、藍碳×綠金:金融創新如何驅動海洋碳匯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之一是「綠色金融」。藍碳若欲進入碳權交易市場,需解決以下三大關鍵:

 

方法學制定:需發展適用於海洋環境的碳計算標準。


碳權驗證制度:符合ISO 14064-2 或 VERRA等國際標準。


投資回報模型:建立企業與政府共同投資的ESG激勵機制。

 

目前國際已有如VESTA等新創團隊投入鹼度增強與藍碳開發,台灣若能提前建立示範場域與碳匯產權制度,將有望佔據未來「藍碳碳權」交易的戰略先機。

 

結語:為何我們需要「海洋藍碳」?

 

    面對氣候危機,傳統的陸地碳匯與減排措施已不足以應對加速的碳累積。海洋藍碳提供了一條「規模大、耐久性高」且潛在「共同利益豐富」的新路徑。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科學、治理與市場三者的跨域整合。

 

如何東垣博士所言:

「深海不只是科學的疆界,更是人類氣候治理的新希望。」

2025年後的台灣,若能以藍碳為核心,結合在地實驗場域、原民參與與綠色金融工具,將有機會讓這片海洋,成為我們邁向淨零的最強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