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中國碳信用市場重啟:價格波動與未來展望分析

 

 

圖靈學院
科楠
2025-3-20


中國自願減排市場(CCER)的再度啟動


    Carbon Crdeits.com在3月17日的報導,中國在暫停八年後,於2024年重新啟動了其自願碳信用市場,即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計畫 。該計畫最初於2012年啟動,旨在激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但由於對項目審批的擔憂,於2017年暫停 。此次重啟標誌著中國重新致力於利用市場機制來實現其氣候目標。長達八年的暫停表明,最初的實施可能存在一些問題,這很可能與後續提到的項目審批問題有關。如今的重啟暗示這些問題可能已得到解決,或者至少採取了一種新的方法。此次重啟的時機也至關重要,它與中國為實現其碳中和目標以及應對國際氣候政策所做的持續努力相一致。在全球日益關注碳定價機制以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機制實施的背景下,中國重啟自願市場可能是一個積極的步驟,旨在與國際趨勢保持一致並提升其氣候信譽。

 

初期市場反應解析:價格波動與交易活動


    市場重啟後,CCER信用額最初飆升至每噸107.36元人民幣(14.82美元),比強制性碳排放配額高出21% 。這種最初的飆升可能反映了該計畫長期中斷後,市場對自願碳信用的強勁潛在需求。相較於強制性配額的溢價可能表明CCER信用具有額外的價值或稀缺性。然而,價格隨後下跌至每噸72.81元人民幣,較強制性配額低17% 。這種快速下跌表明,在市場重啟的早期階段,價格波動非常劇烈。這可能是由於最初對需求的過度估計、供應增加(或預期供應增加)或最初炒作後的市場修正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在市場重新開放後的頭五天內,交易量達到91.1萬噸,幾乎是中國強制性排放市場交易量的三倍 。儘管價格波動,如此高的交易量仍表明市場對重啟的CCER計畫有著顯著的興趣和參與度。


    短時間內價格從21%的溢價到17%的折扣的巨大波動,揭示了該市場的不成熟性和潛在的投機性。這也表明,市場的供需平衡仍在建立過程中。如此劇烈的價格波動在成熟市場中並不常見。最初的溢價可能反映了高初始需求和有限的即時供應。隨後的下跌可能歸因於市場意識到實際的供應潛力或對最初過度熱情的修正。這種波動性需要仔細監測,並可能需要監管干預以確保市場穩定。儘管價格存在不確定性,但如此高的初始交易量也突顯了企業利用自願碳信用的意願,無論是為了抵消排放、提升其綠色形象,還是為了潛在的財務收益。這可能受到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未來法規的預期或成為該領域早期採用者的戰略優勢所驅動。


CCER在中國氣候減緩戰略中的戰略意義


    CCER計畫允許企業自願創造和銷售碳信用額,這是對強制性排放交易體系(ETS)的補充 。這突顯了自願市場在中國更廣泛的氣候戰略中的互補作用。雖然ETS側重於對主要排放源的排放進行總量控制和交易,但CCER旨在激勵更廣泛的項目和行業減少排放。通過為減排活動提供經濟激勵,CCER計畫可以刺激各個領域綠色技術和實踐的創新和部署。自願和強制性碳市場的共存創造了一種多層次的碳定價方法,有可能在整個經濟中實現更全面的減排。強制性ETS直接針對大型排放源,確保它們將排放成本內部化。另一方面,自願CCER市場通過允許較小的項目和倡議從其減排量中獲得收入,鼓勵更廣泛的參與。這種雙重方法可以促使更廣泛地採用具有碳意識的做法。CCER計畫的成功與強制性ETS的穩健性和有效性息息相關。一個運作良好的ETS可以為自願信用提供穩定的基準和需求驅動力。如果強制性ETS疲軟或無效,那麼對自願抵消的需求可能會受到限制。一個強有力的ETS,具有明確的目標和執行機制,可以為企業通過自願市場尋求額外的減排量提供更強的理由。


跨行業的影響與機遇:利用碳信用實現合規與增長


    高排放行業可以利用這些信用額來抵消其配額,而低排放行業可以交易這些信用額以提高其聲譽和利潤,特別是對於可再生能源公司而言 。這說明了CCER信用額對不同類型行業的多種益處和應用。它為高排放行業在履行其監管義務方面提供了靈活性,並為低排放和綠色技術公司創造了新的收入來源。CCER計畫可以通過為減少排放的項目提供直接的經濟回報,從而促進綠色技術行業的增長。可再生能源項目、植樹造林計畫和其他減排技術可以產生可交易的碳信用額,使這些項目在經濟上更具可行性並吸引更多投資。對於高排放行業而言,獲得CCER信用額提供了一種可能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來遵守強制性ETS設定的減排目標。然而,過度依賴抵消而不進行自身運營中的實際減排可能會阻礙長期的可持續性。雖然抵消可以提供靈活性,但不應將其視為高排放行業內部直接減排的替代品。一種平衡的方法,在優先進行內部減排的同時使用高質量的抵消,對於實現真正的脫碳至關重要。


從暫停到進展:理解CCER計畫的重啟及其重點領域


    CCER計畫最初於2012年啟動,但由於對項目審批的擔憂於2017年暫停 。此次暫停突顯了確保自願碳信用計畫的完整性和可信度所面臨的挑戰。項目額外性(確保排放量的減少不是本來就會發生的)和核查過程中的問題很可能導致了暫停。2024年重啟的CCER計畫側重於四個關鍵領域:植樹造林、太陽能熱發電、海上風力發電和紅樹林修復。這種有針對性的方法表明,對具有顯著且可驗證的減排潛力的項目類型進行了更具戰略性和可能更嚴格的選擇。對這些特定領域的關注與中國更廣泛的環境優先事項和能源轉型目標相一致。重啟後對特定項目類型的關注表明,中國吸取了過去的教訓,並試圖確保所產生的碳信用額的質量和環境完整性。通過專注於明確定義的項目類別,生態環境部(MEE)可以為項目開發、監測、報告和核查建立更清晰的指導方針,從而提高CCER計畫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對植樹造林和紅樹林修復的選擇突顯了自然解決方案在中國氣候戰略中的重要性,與太陽能和風能等技術解決方案並駕齊驅。這表明人們認識到生態系統在碳封存中的作用以及這些基於自然的項目可以提供的共同效益,例如生物多樣性增強和海岸線保護。


預期的市場擴張與金融化的作用


    北京綠色交易所(CBGEX)預計,由於金融化,中國碳市場將顯著擴張,預計配額將達到70億至80億噸,年交易量可能超過100億噸,交易額可能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1400億美元) 。這些預測表明,人們對中國碳市場的未來增長和重要性充滿信心,這得益於其與金融體系的日益融合。預期市場的巨大規模突顯了其可能成為全球碳交易主要參與者的潛力。“金融化”的強調表明,碳信用越來越被視為金融資產,吸引投資並可能導致與碳交易相關的更複雜金融工具的發展。金融化可以為碳市場帶來更高的流動性和價格發現機制,使其對投資者更具吸引力,並可能推動對減排項目的進一步投資。然而,它也引入了投機和市場泡沫的風險,需要仔細管理。預計1萬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額突顯了中國碳市場的重大經濟影響,有可能在碳交易、核查和項目開發等領域創造新的產業和就業機會。如此巨大的市場價值表明,碳作為經濟決策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增長,碳市場有可能成為中國GDP的重要貢獻者。


應對挑戰:平衡市場增長與國家減排目標


    儘管做出了這些努力,但中國的碳排放量在2023年仍大幅增加,這可能阻礙其在“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下將碳強度降低18%的目標 。這突顯了一個關鍵挑戰:確保碳市場的擴張能夠轉化為全國範圍內的實際減排。排放量的激增表明,目前的政策和市場機制可能不足以實現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為了實現其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下降4-6% 。這強調了加速減排的緊迫性以及未來幾年為實現長期碳中和目標所需做出的巨大努力。2023年不斷擴大的碳市場與不斷上升的排放量之間的差距,引發了人們對當前碳定價機制有效性的質疑,以及是否需要更強有力的配套政策來降低總體排放量。雖然碳市場可以激勵項目層面的減排,但更廣泛的宏觀經濟因素和能源政策也在決定國家總體排放量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23年的排放量激增表明,這些更廣泛的因素可能超過了當年碳市場的影響。到2025年實現顯著減排的雄心勃勃的目標,要求迅速有效地實施重啟的CCER計畫並加強國家ETS,以確保它們對實現這些目標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與國家排放交易體系(ETS)的協同作用與未來整合


    中國的國家碳市場於2021年啟動,最初僅涵蓋電力行業,計畫到2025年底將鋼鐵、鋁和水泥生產商納入其中,這將顯著擴大其覆蓋範圍。將ETS的覆蓋範圍擴大到更多能源密集型行業,表明中國致力於使用強制性的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來監管其最大的排放源。將ETS的覆蓋範圍擴大到更廣泛的行業可能會增加對碳信用額的需求,包括用於抵消目的的CCER信用額,從而進一步加強自願市場。未來CCER計畫與國家ETS之間的整合和潛在的協調,可能會在中國形成一個更有效和更全面的碳定價框架。簡化自願和強制性市場的規則和法規可以降低複雜性,提高透明度,並提高中國碳市場在推動減排方面的整體有效性。


    應對全球碳政策:中國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回應
為了應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影響,中國正在加強其ETS 。CBAM是一種機制,將對從碳排放法規較寬鬆的國家進口到歐盟的商品徵收碳稅。中國作為主要的出口國,正在採取措施減輕CBAM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作為CBAM應稅商品的主要出口國,中國在2026年至2040年間可能出口約8.6894億公噸的此類商品 。這個數字突顯了大量中國出口商品將受到CBAM的影響,這也強調了中國有效應對的重要性。中國的ETS目前覆蓋40%的排放量,並計畫擴大到80億噸,其中包括2024年的重大改革,例如更嚴格的配額銀行規則、更短的合規週期以及增加受CBAM影響的行業 。這些改革表明,中國正在積極努力使其碳市場法規與國際標準接軌,並解決CBAM提出的擔憂。預計中國排放配額(CEA)的價格,從2024年的平均每噸98元人民幣(13歐元)將上漲至2025年的100元人民幣(13歐元),到2030年將達到200元人民幣(25歐元),預計到2026年將出現市場赤字 1。這些價格預測表明,中國國內的碳成本預計將會上升,這可能是由於ETS的擴張以及遵守CBAM的需要所致。預期的市場赤字進一步加強了這一趨勢。為了遵守CBAM法規,每年排放超過26,000噸二氧化碳的中國工廠必須核實其排放數據 1。中國也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歐盟的CBAM提出質疑,同時加強其ETS以與全球碳定價接軌 1。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表明,中國的策略既要捍衛其貿易利益,又要調整其國內政策以適應全球碳定價的格局。中國加強其ETS和重啟CCER計畫可以被視為對歐盟CBAM的戰略回應,旨在表明中國擁有健全的國內碳定價機制。通過擁有可信且有效的碳市場,中國可以爭取在CBAM下獲得豁免或更優惠的待遇,並減輕其出口商的潛在財務負擔。預計CEA價格的上漲表明,中國企業將面臨更高的排放成本,這將激勵它們投資於減排技術,並可能增加對自願碳信用作為額外合規選項的需求。ETS下不斷上升的碳成本可能會為投資更清潔的生產方法和探索使用碳抵消來管理合規成本創造更強的商業理由。


結論:中國重啟碳市場的意義與未來趨勢分析


    中國在暫停八年後重新啟動自願碳信用市場(CCER)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旨在利用市場機制促進減排,並與其強制性排放交易體系(ETS)形成互補。儘管市場初期出現了顯著的價格波動,但高交易量表明企業對參與該市場的興趣濃厚。CCER計畫的重啟重點關注植樹造林、太陽能熱發電、海上風力發電和紅樹林修復等關鍵領域,這反映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戰略重點。北京綠色交易所預計,在金融化的推動下,中國碳市場將實現顯著擴張,未來交易量和交易額有望達到驚人的規模。


    然而,儘管碳市場不斷擴大,中國在2023年的碳排放量卻出現了上升,這對其實現減排目標構成了挑戰。為了實現其長期的碳中和目標,中國需要在短期內大幅減少排放。國家ETS的擴張,以及對鋼鐵、鋁和水泥等高排放行業的納入,預計將加強中國的碳定價機制。此外,中國正在積極應對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通過加強其ETS並挑戰CBAM的合法性來保護其貿易利益。預計中國排放配額的價格將會上漲,這將增加企業的減排成本,並可能進一步刺激對自願碳信用額的需求。


    中國積極擴大其碳信用市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價格波動和經濟考量仍然是挑戰,但碳價格的上升和法規的收緊迫使企業必須進行調整以保持競爭力。這些碳市場在實現實際減排方面的有效性將受到密切關注。持續改進和調整這些市場機制對於確保其長期成功至關重要。

 


關鍵數據整理


1.表1:中國重啟碳信用市場的關鍵數據點

 

 

 

 

 

 

 

 

2.表2:中國碳市場的預期擴張

 

 

 

 

 

 

3.表3:中國排放交易體系(ETS)的主要改革與預測

 

 

 

 

 

 

 

 

 

 

Reference:


1. China Revives Its Carbon Credit Market: Price Swings & Future ...,  https://carboncredits.com/china-revives-its-carbon-credit-market-price-swings-future-out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