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Princeton University「毫秒級超導量子比特」突破:是實用量子計算的里程碑嗎?

 

 

利創智能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1-25

 

引言

 

    近日,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工程團隊發表在 Nature(2025 年11 月5 日)的一篇論文,宣稱其採用「鈮-矽基板 + 鈦金屬電極(Ta-Si)」組合打造的二維 transmon 量子比特,其「壽命(T₁)及相干時間(T₂)皆突破 1 毫秒」標誌著該領域數年來少見的重大進展。在 SciTechDaily 的一篇介紹報導中,更進一步指出,該比特的相干時間是當前實驗室紀錄的三倍以上,且為商用大型量子處理器使用水準的約十五倍。我們不能只是歡呼這一突破,而應從多角度檢視:其創新點、潛在意義、限制因素與在台灣或亞洲技術生態中的意涵。以下,從這四方面進行評論。


創新點解析

 

1. 材料主軸:鈦金屬 (Tantalum, Ta) + 高阻抗矽基板 (High-resistivity Si)

 

  • 傳統 transmon 量子比特多採用鈉/鋁或鈮金屬,基板亦多為藍寶石 (sapphire);Princeton 團隊改用 Ta 金屬電極,並將基板從 sapphire 換為高阻抗矽。據論文指出:在 Ta-on-Si 架構中,時間平均品質因數(Qₐᵥg)可達 9.7×10⁶(橫跨 45 個量子比特),最佳單比特更達 Q ≈ 2.5×10⁷、對應 T₁ ≈ 1.68 毫秒。
  • 原因在於:Ta 金屬較鋁/其他常用金屬具有更少的隱藏表面缺陷與陷能量損失(two-level systems, TLS)問題。且,高阻抗矽基板相比 sapphire 在體積介電損失(bulk dielectric loss)上表現更佳。團隊實驗中指出:雖然表面損失 (surface losses) 基本與 Ta-on-sapphire 相近,但基板的體損失顯著下降,因而提升整體相干時間。

 

   這種從「材料」層面下手、而非完全改變量子比特設計架構的方式,本身就非常務實。論文明確指出:他們並未修改 transmon 設計架構,只調整材料平台(metal + substrate),因此具備與現有 transmon 架構兼容的優勢。

 

2. 相干時間躍進:跨越毫秒門檻

 

  • 在量子計算中,一個量子比特能保持其量子態的時間(「相干時間」、通常用 T₁、T₂ 表示)是衡量實用性的關鍵。若比特在很短時間內失去資訊,則無法進行多步量子邏輯閘操作、或者錯誤糾正流程無法有效運作。該團隊宣稱其 T₁ 超過 1 毫秒,是目前 transmon 類型中最長的之一。
  • 更進一步,其論文報告單比特閘操作保真度達到 99.994%。這顯示材料改進帶來的效益,不只是純理論,而已有操作級的成績。

 

3. 可製造性與兼容性考量

 

  • 值得注意的是,團隊強調其 Ta-on-Si 平台「可在晶圓級 (wafer scale) 製造」,並「可直接與現有 transmon 控制閘相整合」。
  • 在 SciTechDaily 報導中,研究者表示若將其元件替換進例如 Google Quantum AI 的 Willow 處理器,可讓其 運行效能提升 1 000 倍。 虽然這個數字應帶有宣傳意味,但它反映出這項改進在大型量子處理器 (大 N qubit) 環境中具備放大效益。


潛在意義與產業影響

 

1. 量子錯誤糾正 (QEC) 的鴻溝被縮小

 

  • 大型量子計算系統要能達到實用化,一定要實現有效的錯誤糾正。其中一個瓶頸是實體量子比特太「脆弱」,它們在錯誤發生前的可操作時間太短。當 T₁ 與 T₂ 能進一步延長,錯誤率降低,錯誤糾正編碼距離 (code distance) 與門檻條件 (threshold) 有望被實現得更快。論文中提及:「在先進的量子錯誤糾正實驗中,約一半的邏輯錯誤率來自單量子比特相干。若物理錯誤率降一半,邏輯性能可提升 10⁴ 倍。」這充分強調延長 T₁ 的重要性。
  • 對台灣而言,若能進入這樣高相干時間的平台設計或量產鏈,將有機會在全球量子硬體供應鏈中佔位。國內廠商若能掌握相關材料(如 Ta 沉積、矽基板處理)與製造流程,将具備競爭優勢。

 

2. 從實驗室走向製造端的關鍵一步

 

  • 在許多量子硬體研究中,頂尖 T₁/T₂ 時間的比特往往是手工製造、低良率、難以放大;Princeton 團隊強調其架構可大規模製造,這意味著從「實驗樣本」向「量產部件」的轉變。
  • 再加上採用矽基板(半導體產業主流材料)有助於與既有製造設施整合。這對於商業化量子處理器來說是利好。

 

3. 對於量子計算實用化門檻的推動

 

  • 如報導所指出:若僅透過改進比特壽命,就能使 1000 量子比特系統效能提升 10⁹ 倍(理論估算)—雖為估算,但反映「單比特性能提升」在整體系統中所具放大效益。
  • 對於台灣的研究或產業界而言,這種「性能階跳」提示:在投入量子硬體或系統時,材料與製造流程或許比量子算法更具關鍵。硬體若不能跨入新水準,算法再強也可能受制。


侷限與挑戰:不可忽略的現實

 

    即便成就令人振奮,我們仍要冷靜看待這項突破的侷限與實用化前的路徑障礙。

 

1. 從單比特到多比特系統仍有壁壘

 

  • 儘管 T₁ 與 T₂ 被大幅延長,但多量子比特耦合、干擾、交叉錯誤 (crosstalk)、量子門控制速度/準確度、熱噪聲、讀出誤差等,仍是搭建百/千量子比特處理器的重大挑戰。單比特性能提升是基礎,但非全部。
  • Princeton 團隊雖提及「將其元件整合進現有 transmon 架構」具備潛力,但未明示完整的多比特耦合演示。換句話說,尚缺 “多比特級別” 的展示。

 

2. 製造良率、可重複性與成本問題

 

  • 雖可“潛在”在晶圓級製造,但從學術實驗室轉為可靠、生產級製造仍需時間。Ta-on-Si 材料堆疊、界面控制、缺陷管理等製程難度不小。製造成本、良率、穩定性需經商業化考驗。
  • 在台灣/亞洲的製造環境中,若要承接此類高階製程,需要投入材料科學、製造設備、清潔室等設施,對產業生態具有門檻。

 

3. 錯誤糾正與系統級實用化仍需配套

 

  • 延長 T₁ 雖可降低物理錯誤率,但真正進入量子應用(如化學模擬、優化問題、量子機器學習)還需要:
  • 實用量子門算法、邏輯量子比特 (logical qubit) 架構、錯誤糾正編碼(如 surface code)
  • 制冷、控制電子、讀出系統、量子-古典混合系統整合
  • 生態系統(軟體、編譯器、應用接口)進展了硬體並不等於「馬上可用量子優勢」;這是一個系統工程。Princeton 的突破是「關鍵零件」但不是「整機完成品」。

 

4. 行業宣稱效果需慎用

 

  • 報導中有「可提升 1 000 倍/10⁹ 倍效能」等數字,這類估算有助激勵產業,但也有「宣傳性」成分。我們不應把該數字視為承諾,而是作為潛力指標。
  • 實際投入應用還未顯示,因此界定「何時實用化」仍有不確定性。


結語

 

    這項由 Princeton 團隊發表的 Ta-on-Si 量子比特成果,無疑是近年量子硬體領域最重大的進展之一。 它在材料與製程層面上的創新,對於實用量子計算中的核心瓶頸 — 相干時間短、錯誤率高 — 提出了有效解答。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從「單比特實驗室樣本」走向「千比特、百比特量產可用系統」仍有諸多挑戰。對於台灣而言,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可從材料製造鏈、量子-AI 應用結合、人才與策略佈局上動起來。若我們能在量子硬體材料平台與製造流程上及早佈局,即便無法立即製造全球最大量子電腦,也有可能抓住「關鍵元件/技術先機」,從而在下一輪量子技術浪潮中贏得一席。

 

 

參考資料:
[1]: "2D transmons with lifetimes and coherence times exceeding 1 millisecond"


[2]: "Princeton’s Breakthrough Qubit Could Finally Make Quantum Computing Practical"  


[3]: "Millisecond lifetimes and coherence times in 2D transmon qubits"  


[4]: "Millisecond lifetimes and coherence times in 2D transmon qubits"


[5]: "Superconducting qubit that lasts for over 1 millisecond is primed for industrial scaling"  


[6]: "Princeton’s new quantum chip marks a major step toward quantum advan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