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INC-5.2 日內瓦決戰:全球塑膠公約卡在「限產、化學品、執行力」三道門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8-18

 

一、會議關鍵資訊

 

    INC-5.2 全名是「聯合國制訂國際具法律約束力的塑膠汙染文書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屆第二階段會議」。時間為 2025 年 8 月 5 日至 14 日,地點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官方設定的任務是把文本「談完並定稿」,送交未來的「全權代表外交會議」進行審議與通過。

 

這次屬於「續會」。上一場 INC-5.1 在 2024 年 11 月底到 12 月初於釜山召開。當時無法敲定文本,只同意以主席在 12 月 1 日發布的「主席文本」為後續談判基礎,並宣布 2025 年再續談,也就是現在的 INC-5.2。

 

二、現場氣氛與最新進度

 

    談判進入尾聲,文本爭議還很多。最大分歧在三塊:是否設「塑膠生產上限」、如何規管「有害化學品與高關注添加劑」、以及「執行與監督」該有多強。主席在會期後段釋出的新文本,被許多國家與環團批評為「刪弱」了對生產與化學品的硬規定,只保留較多「自願」或「國家自行決定」路線,導致會場強烈不滿。

現場出現兩大陣線。

 

  • 高雄心聯盟與歐盟、挪威、法國、肯亞、英國等,主張處理「塑膠全生命週期」,包含源頭減量與化學品清單控制。
  • 產油與石化生產國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俄羅斯等,反對設生產上限,主張用廢棄物管理、回收與設計改善來處理問題。

 

企業端的聲音並非一面倒。跨國消費品與物流、零售組成的「全球塑膠公約商業聯盟」公開表達對「文本過於鬆散」的擔憂。他們要的是全球一致的規則,避免各國各行其是,造成合規成本疊加與市場碎裂。

 

三、文本爭點地圖

 

把會場的爭執拆成八題,較清楚:

 

1. 是否限縮「原生塑膠」生產量


   支持方認為,不限產就談不上終結汙染,因為回收率長年低迷。反對方主張把焦點放在回收、再利用與設計,不該限制產量。

 

2. 化學品與添加劑清單


   是否列出「受限制或淘汰」的化學品清單,是文本成敗關鍵。許多國家與 NGO 要求對高關注化學品設禁限與資訊揭露。文本新版本傳出弱化處理,爭議升高。

 

3. 產品設計與可回收性標準


   討論是否要求統一的設計準則與標示制度,提高材料單一性與可回收性。企業希望規則一體適用,避免多頭馬車。

 

4. 一次性塑膠與問題產品名單


   是否列出「高風險或無必要」的產品類別,要求逐步淘汰或強管。最新文本傾向給各國自行決定,觸動高雄心陣營。

 

5. EPR 擴大生產者責任


   多國支持 EPR 作為資金與責任分攤機制。企業端也能接受,但希望配套可預期。

 

6. 國家行動計畫 NAP 的「硬度」


   是「自願承諾」還是「具有可比與可驗證」的指標與檢核,仍在拉鋸。

 

7. 監測、通報、驗證 MRV 與遵約機制


   是否設「遵約委員會」、是否有糾正與技術援助的配套,直接影響條約的牙齒。

 

8. 資金、技轉與能力建設


   開發中國家訴求新的資金來源與技術合作管道。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以觀察員身分參與,關注後續投融資設計。


四、為何僵局難破

 

先看三個結構性障礙:

 

  • 政治經濟結構:部分經濟體嚴重依賴上游石化。限產等於動到國家收益與就業。
  • 供應鏈複雜:化學添加劑種類多、資料不透明。要建立全球統一清單與資訊揭露,需龐大轉型成本。
  • 合規路線選擇:一種是「全球硬規範」,另一種是「各國 NAP 自定」。主席文本若偏向第二種,勢必被高雄心聯盟質疑失去效力。

 

五、可能的結局選項

 

    以會期走向與各方表述,合理預判有三條路:

 

路線 A:薄共識文本(Minimal consensus text)
刪去限產與化學品強制控制,改以自願、指南與最佳實務,快速結題。優點是易通過。缺點是效力弱,後續恐回到各國各管。

 

路線 B:關鍵條款留白,交由後續 COP 補完
先立框架,授權未來締約方會議逐步把名單、標準、MRV 做實。常見於多邊環境協定,但需要強韌的治理節奏。

 

路線 C:延長戰線
若最後時刻無法接受薄共識,也不願吞下弱文本,則「續談」與「擇期外交會議」成為現實選項。這會換得更完整條文,但政治成本升高。

 

六、數據與風險背景

 

    為何各方把 INC-5.2 當「決勝局」?因為趨勢在逼人。塑膠產量持續攀升,回收率長期停滯。若不動源頭,靠末端治理難扭轉曲線。多個國際分析也指出,沒有「生產端」措施,公約恐成「垃圾治理條約」,難觸及健康與化學風險。

 

七、對台灣與產業的實質影響

 

把公約選項翻譯成企業決策語言,會是這樣:

 

1. 若出現「全球一致」設計與標示規範


   台灣外銷鏈可減少面對多國標準的重複測試與包裝切換。短期有導入成本,中長期降低交易成本與法遵不確定。

 

2. 若列化學品限制名單


   樹脂與母粒供應商要快速完成配方與資料盤點。下游客戶會要求「化學品揭露」與「替代品時程」。先建立物料資料庫與供應商聲明機制,會是勝負手。

 

3. EPR 與費率上升的壓力


   電子、食品、零售與電商要預留 EPR 款項,並把再生料含量與可回收設計納入產品 KPI。可把「再生料穩定採購」寫成長約,鎖定價格與品質。

 

4. 若沒有全球硬規範,而是各國 NAP


   合規複雜度上升。外銷多國的企業要建立「目的地法規地圖」,動態維護差異化標準。法務與合規支出會增加。

 

5. 循環材料投資窗口


   在薄文本情境下,市場會把焦點押在回收、分選、化學循環、再生料品質提升。金融機構會看見「合規驅動現金流」。世界銀行與多邊開發銀行若啟動計畫,資金成本可望下降。

 

八、給決策者的三步行動清單

 

先不管文本最後長相,企業可以先做三件事:

 

1.做「化學品與添加劑台帳」

 

  先從前 50 大用量材料與添加劑開始。建立 CAS、功能、供應商與替代方案,對應常見高風險清單。這是所有情境下的共同基礎。

 

2.把「設計規則」產品化

 

  把可回收性與再生料目標變成設計檢核表。把包材單一化、去墨、易分離結構當標配。這能降低各國 NAP 差異帶來的反覆改版。

 

3.預做「EPR 成本情境」

 

  用三組情境估算每品類的 EPR 成本與再生料成本。把費用移轉到價格、包材縮減或供應商議價。對外提出「材料轉換時間表」與「回收端合作案」,換取通路支持。

 

九、科楠老師的短評

 

    這不是一場「理念對決」,而是一場「結構對決」。產油國怕限產,製造國怕失競爭力,消費品牌怕規則分裂。站在產業的角度,最糟不是「嚴」,而是「亂」。一個鬆散而分裂的文本,會讓合規成本像滾雪球。我的建議很直接:先把內部資料與設計規則做起來,不等文本拍板。等到公約落地,你已經在半山腰了。別在山腳整理背包。

 

十、結語

 

    INC-5.2 是塑膠公約談判的分水嶺。無論最後是「薄共識」、是「框架先行」、還是「延長戰線」,企業決策的關鍵都一樣:清單化、系統化、提早化。把風險轉為時間。把不確定轉為選項。這比任何口號都來得實在。

 

參考資料

 

[1]: "Second Part of the Fifth Session (INC-5.2) - UNEP"  
[2]: "First Part of the Fifth Session (INC-5.1)"
[3]: "Road to Busan | Plastic Pollution INC-5"  
[4]: "Countries race for late breakthrough in deadlocked plastic pollution talks"  
[5]: "UN plastics treaty talks in disarray after petrostates block progress"  
[6]: "Countries deadlocked on plastic production and chemicals as talks on a global treaty draw to a close"  
[7]: "Global Plastics Treaty Talks Near Collapse With Days To ..." 
[8]: "Latest"  
[9]: "World Bank Group and the 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  
[10]: "Global Plastics Treaty: What is INC-5.2 and why it matters"  
[11]:  "Road to Geneva | Plastic Pollution INC-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