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liBenefit Technology Co., Ltd.
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0-13
一、AI輔助寫作的代價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Media Lab 研究團隊發表最新實驗,題為《Your Brain on ChatGPT:使用AI助理進行寫作任務時的認知負債累積》。這項研究用腦波實驗直接觀察人類在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寫作時的大腦活動,揭露出一個令人警醒的現象:ChatGPT 確實讓人「變聰明」地完成任務,但同時也讓大腦變懶。
研究顯示,當受試者依賴 ChatGPT 撰寫文章時,腦部的整體連結度下降,特別是在處理語意、判斷與記憶相關的 α 波與 β 波區域。這意味著,大腦在使用 LLM 時會進入一種「低功耗模式」,減少對外部資訊的整合與反思。研究團隊稱這現象為 「認知負債(Cognitive Debt)」——即因倚賴AI而逐漸喪失深度思考與記憶的能力。
二、三種寫作方式,三種大腦模式
MIT 研究團隊邀請 54 名來自哈佛、MIT、塔夫茨與韋爾斯利學院的學生,分成三組:
1. LLM組(使用 ChatGPT)
2. 搜尋引擎組(使用 Google)
3. 腦力組(完全不使用任何工具)
所有人都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 SAT 類型作文,並在過程中佩戴 EEG(腦電波)儀記錄神經活動。
結果顯示:
研究者指出,外部工具越強,內在大腦連結越弱。這不只是效率與成本的平衡,而是一種長期的學習代價。
三、第四回合:讓 ChatGPT 使用者脫離 AI,結果令人震驚
研究團隊設計了「交叉實驗」。在第四次寫作任務中,原本使用 ChatGPT 的參與者被要求不使用任何工具,而原本不用AI的人則改為使用 ChatGPT。
結果反轉:
研究者推論,長期依賴AI會改變大腦的學習策略,使人難以回到深度思考的模式。
這就是「認知負債」的核心:AI 幫你省下思考的能量,但也偷走了學習的肌肉。
四、擬真寫作,但失去「擁有感」
除腦波外,研究也分析語言內容與受試者訪談。結果顯示:
這反映出 AI 寫作雖能提升產出品質,卻削弱了使用者的記憶形成與自我歸屬感。研究者將這形容為「認知卸責效應(cognitive offloading)」——把思考交給AI的同時,也卸除了自己的學習責任。
五、教育的兩難:便利與退化之間
MIT 團隊指出,AI 並非「使人變笨」的元兇,而是改變了學習的神經策略。
短期內,AI 能提高效率、降低壓力;但長期下來,大腦習慣了外部支撐,就會出現學習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研究呼籲教育機構在導入生成式AI時,應採取「混合學習」模式:
讓學生在使用AI輔助後,再以手寫或口頭方式重述內容,重新激活記憶與批判思維。
這不只是科技倫理問題,更是教育神經學(Educational Neuroscience)的新挑戰。
六、研究的啟示:我們的大腦,正進入「混合認知時代」
研究者之一 Nataliya Kosmyna 表示,這項研究的核心不是批判AI,而是探索人腦如何與AI共存。
她指出:「當AI協助我們思考時,學習本身的結構也在改變。關鍵不在於AI取代人,而在於人是否仍然主導思考。」
這份論文為教育界提供了一個警訊:
ChatGPT能讓人更快完成任務,但它同時改寫了我們思考與學習的方式。
在效率與深度之間,我們必須重新學會「慢下來思考」。
參考資料來源
1. Kosmyna, N., Hauptmann, E., Yuan, Y. T., Situ, J., Liao, X.-H., Beresnitzky, A. V., Braunstein, I., & Maes, P. (2025). 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 MIT Media Lab. arXiv:2506.08872
2. MIT Media Lab Press Release, June 2025.
3. Sweller, J. (1988). Cognitive Load Theory. Cognitive Science, 12(2), 257–285.
Copyright © 2024 IntelliBefit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place this text with information about you and your business or add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your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