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ChatGPT 的內部秘密揭曉:一份「系統指令」如何塑造你眼前的 AI

 

 

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9-2

 

前言

 

    你每天都在用 ChatGPT。你下指令,它回應。順手時像魔術,不順手時像卡關。為什麼它會這樣?近日一篇發在 Medium 的文章,整理出一份「系統指令」的外流內容,讓我們得以從底層視角理解 ChatGPT 的行為邏輯。這不是八卦。這是一次把「AI 使用說明書」攤開在桌上的機會。

 

本文以報導式寫法,帶你快速抓重點:系統指令是什麼、內容包含哪些模組、對你平常使用有什麼影響、哪些流言不可信、該如何更有效下指令。最後,我用實務清單收尾。看完,你會更會用,也更少抱怨「它怎麼又沒照做」。


什麼是「系統指令」

 

  • 定義:系統指令(system prompt)是放在模型最前面的「隱藏規則」。它告訴模型該扮演誰、應遵守哪些邏輯、能用哪些工具。
  • 位置:在你輸入任何提示詞之前,系統指令已經先上桌。它是主菜,使用者提示只是佐料。
  • 影響:同一個基礎模型,換一套系統指令,就能長出不同個性與行為邏輯。你看到的「ChatGPT」其實是「LLM + 系統指令 + 工具」的整合體。

 

一句話總結:你以為自己在直接對話模型,其實你是在跟一套「帶規則的模型配置」互動。


外流內容的關鍵點

 

1. 角色與邊界已預先定義


   系統指令會設定模型的自我介紹、知識截止日、當前日期、是否支援影像輸入、回答口吻等。也會加上版權限制提醒,例如避免長篇複製受保護內容。

 

2. 模型名稱的回答方式


   若有人問「你是什麼模型?」指令會要求回覆固定名稱。這是品牌一致性的設計。你不必糾結它背後的實際型號號碼。

 

3. 工具總管


   外流內容列出一串工具說明。重點不在程式碼細節,而在「工具治理」:什麼時候該叫用、叫用後回覆要點、錯誤如何處理。這是把模型變成「會做事」的節點,而不只會回話。

 

4. 安全與使用規範


   系統指令會把安全政策寫清楚。像是避免違法教學、限制敏感內容、處理私人資料方式等。你看不見,卻一直在守門。


關鍵模組一覽(重點解讀版)

 

1. 自動化(Automations)

 

  • 能做什麼:排程提醒、定期查詢、條件通知。
  • 規格要求:標題要短、提示要像用戶原話、時程用 iCal VEVENT。
  • 對你有何意義:當你要「週一 9 點提醒開會摘要」之類的長期任務,模型其實知道怎麼幫你「持續」處理,而不是一次性的回覆。

 

2. 畫布/文件(Canvas / Canmore)

 

  • 能做什麼:在側邊開新文件,長文或程式碼,可逐段更新、加註解。
  • 對你有何意義:寫長文、改版、疊代時更穩。減少「一次全改壞」的風險。

 

3. 文件搜尋(file\_search)

 

  • 能做什麼:針對你的連結來源做多重查詢。支援精準查詢與「回憶關鍵字」。
  • 對你有何意義:當你把公司文件、研究資料都掛進來,模型能更快找準段落,不再「講概念」而是「抓證據」。

 

4. Google 生態讀取(Calendar、Contacts、Gmail)

 

  • 能做什麼:唯讀查詢行程、聯絡人、郵件內容。
  • 對你有何意義:彙整資訊、產生摘要、準備回覆草稿。不能代你發信或改行程,但能幫你省大量整理時間。

 

5. 影像生成(image\_gen)

 

  • 能做什麼:畫圖與圖像編修。
  • 設計哲學:生成後不贅述長篇描述。減少噪音,直接交付圖像。

 

6. Python 執行環境(python)

 

  • 能做什麼:在雲端 Notebook 跑運算、做圖表、產文件。
  • 限制:無外網。圖表規則嚴格(用 matplotlib、單圖、不指定顏色)。
  • 對你有何意義:要表格、要 PDF、要數據分析,這裡就是產線。

 

7. Web 檢索(web)

 

  • 能做什麼:查最新資訊。
  • 原則:凡是時效、規格、價格、名單、新聞,就該查網路,不靠「記憶」。
  • 對你有何意義:減少過時資訊。你要的不是「大概」,而是「現在」。


這些設定,為什麼讓你「覺得它不聽話」

 

你下指令,它偶爾不照做。常見原因有三:

 

1. 系統指令權重更高


   你的提示要與系統規範相容。當衝突發生,系統優先。像安全限制、版權規則、工具使用邏輯,都可能壓過你的要求。

 

2. 隱含任務太多


   你給了一句「幫我做完這份報告」。模型得自己拆解:要不要查網路、要不要找文件、要不要排版、要不要畫圖。每多一步,誤解機率就上升。

 

3. 工具條件不滿足


   你期待它寄信、改行程、讀到未連結的資料庫。結果工具是唯讀、或壓根沒接上。你以為它「故意不幫忙」,其實是「車庫沒鑰匙」。


流言粉碎機

 

流言 1:外流等於所有回覆可被「破解」


事實:外流的是「行為框架」,不是完整參數或權重。能幫你理解邏輯,不等於能控制輸出結果。

 

流言 2:只要改提示,就能關掉安全限制


事實:安全規則寫在系統層與工具層。提示繞不過去。能做的只有換合法表述,或縮小任務範圍。

 

流言 3:模型會「偷存」你的資料


事實:工具指令對資料使用有流程限制。是否存取、是否持久保存,要看你開了什麼連結與授權。別把「可讀」想成「可帶走」。


使用者的實戰清單(省時版)

 

1. 任務要素寫清楚

 

  • 產出型態:報導、簡報、腳本、程式碼
  • 證據來源:要不要查網、要不要用你上傳的檔
  • 格式規範:字數、語氣、語言、版型
  • 時效要求:截至日期、版本號、發表時間

 

2. 明確叫用工具的條件

 

  • 「請用 web 查 2025 年 8 月後的政策更新」
  • 「請用 file\_search 搜尋我上傳的〈XX 提案〉並摘錄數據表」
  • 「用 python 產出折線圖與 CSV」
  • 「不必畫圖,只給結論與引用」

 

3. 用『約束清單』壓住走偏

 

  • 結構:標題、前言、三段重點、結語、參考來源
  • 禁詞:如你希望避免口水語、廣告語
  • 範例:給一段你滿意的參考段落,模型會更貼近

 

4. 逐步驗收

 

  • 先要大綱
  • 再補證據
  • 然後排版
  • 最後產圖或檔案


  這樣出錯可回滾。一次出菜,容易翻車。

 

5. 別跟安全限制硬碰硬


換說法,縮範圍,或改成理論討論。你會更快拿到可用內容。


對產業與使用者的啟示

 

對一般使用者

  • 把 ChatGPT 當「多工具總控台」,不是「萬能回覆器」。
  • 把需求切小,讓它用對工具。你會發現準確度上來,錯誤率下去。

 

對團隊與企業

  • 建立你自己的「系統指令變體」與「文件連結規範」。
  • 把工作流標準化:何時查網、何時讀庫、何時產報告。
  • 把安全與合規寫進流程,不要靠臨場反應。

 

對教育與研究

 

  • 教學生與同事「提示工程 = 工作分解 + 工具治理」。
  • 不迷信神奇提示。回到資料、流程、驗證。


範例:把「大任務」拆成可落地的工作流

 

以「改寫一篇 3,000 字報導」為例(就是你現在看到的場景):

 

1. 要求大綱與 SEO 標題清單
2. 指定語氣、禁詞、段落長度
3. 明確列來源:只用提供的文章,不做外部檢索
4. 要求結構:前言、定義、重點模組、誤解澄清、操作清單、產業觀點、結語、參考
5. 最後請它輸出同版型之 FB 短貼文摘要(可選)

 

這套流程,不花俏,卻穩。


風險與倫理

 

  • 過度依賴:把系統指令當聖經,忽略情境判斷。你的判斷力會生鏽。
  • 資料界線:連結來源要最小化授權。需要才接。用完就斷。
  • 來源透明:要可追溯。寫報告就列出處。做簡報就留備查頁。
  • 偏見管理:模型有規範,但不等於沒偏見。關鍵結論請二次驗證。

 

結語

 

    外流內容不是災難。是教材。它讓我們看見一台「能回話的系統」背後的工程結構:規則、工具、安全、工作流。當你理解這些元素,提示詞就不再靠靈感。你的產出會更穩,也更快。下次你覺得它「不聽話」,先想想:是不是你要的事,超出了它的工具邊界?是不是你沒把規格說清楚?把任務拆開、把工具說白、把格式定死。你會驚訝它其實很能幹。只是你以前沒給它正確的舞台。

 

小結一句:別再和它「聊天」。和它「協作」。


參考資料

system prompt: https://github.com/theblackhatmagician/PromptEngineering/blob/main/openai/gpt5-systemprompt.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