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Canadian Solar 推出低碳 HJT 模組,塑造太陽能製造新標準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9-17

 

    2025年 9月初,加拿大的太陽能大廠 Canadian Solar Inc. 正式發表其「低碳模組」系列(Low Carbon, LC modules),標榜在功率、效率與碳排的三項指標上大幅提升。這篇報導整理其技術創新、製造流程、ESG/減碳績效與潛在挑戰,作為業界參考。


一、發表內容概況

 

  1. LC 模組預定於 2025 年 8 月開始交貨。 
  2. 適用於發電量大、需求量高的市場:大型公共事業 (utility-scale) 與商業/工業 (C\&I) 應用。
  3. 模組最大輸出可達 660 Wp,效率最高約 24.4%。
  4. 碳足跡目標:每千瓦產能(kW)約 285 公斤 CO₂ 等價(kg CO₂eq/kW),在矽基太陽能模組中屬業界領先水準。

 

二、主要技術與製造創新

 

    Canadian Solar 在模組的原料、製程與結構上做出數項創新,以降低碳排與能源消耗。下面是幾項關鍵改變:

 

 

三、減碳與 ESG 效果估算

 

碳收回期(Carbon Payback Time)

  • 因為這些技術改進,加拿大太陽能宣稱 LC 模組的碳收回期比傳統 N 型矽基模組 縮短約11%。也就是說,模組開始發電後,用來「回收」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 CO₂ 的時間變短。

 

ESG 層面

  • 企業若採用這類模組,可以在減碳報告中用實數支持其 Scope 2 / Scope 3 或整體碳足跡下降。
  • 客戶(電廠或工業端)在追求碳中和、淨零排放承諾時,可以把模組的低碳排放作為採購與合約談判的一部分。
  • 投資人會關注製造商在材料來源、能源使用、製造過程中排放的完整性。Canadian Solar 提供的數據如果透明、可驗證,會提升信任度。


四、與既有技術的比較

 

    為看到 LC 模組的進步,我們要對比現有主流矽基模組技術(例如 TOPCon/BC/N-type 矽電池等):

 

 

五、潛在挑戰與限制

 

    務實地說,以下是 LC 模組與其技術推廣可能面臨的挑戰:

 

1. 成本壓力
   提高 ingot 利用率與減薄 wafer 雖能省材料與減碳,但這些改變可能導入製造設備升級成本、良率控制困難。若良率降低,成本可能回升。

 

2. 材料與供應鏈穩定性
   減薄晶圓與 HJT 製造需用的材料與化學品別於某些傳統流程,供應商是否能跟上需求與質量可能是瓶頸。

 

3. 溫度與可靠性測試
   新電池流程與薄晶圓可能在高溫、高濕、重負荷條件下耐久性不同。需長時間的驗證與保證。

 

4. 碳足跡與資料驗證透明度
   測算 CO₂eq 的範圍與邊界設定(例如材料採購運輸、工廠能源來源、製造過程所有能源輸入)若不同,結果會有差異。若外部第三方審核資料不足,業界/公眾可能對數據存疑。

 

5. 政策與市場激勵
   各國對低碳產品的補貼/稅賦/碳關稅政策不同。若政策支持不足,買家(電站業者、政府項目)可能不願付出任何額外成本來取得低碳模組。


六、對台灣與亞洲市場的意義

 

  1. 台灣電力價格與土地限制使得效率與輸出功率是關鍵指標。若 LC 模組在亞洲氣候(高溫、高濕、塵埃)中能維持效率與耐久度,會引起市場重視。
  2. 亞洲許多國家正在設定碳邊境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CBA) 或碳稅制度。模組製造與進口時的碳標籤與供應鏈碳排會成為競爭因素。
  3. 對於台灣企業,如果採購這類低碳模組,不僅能強化 ESG 報告,也能在國際招標/出口型太陽能設備或系統整體案中取得優勢。
  4. 台灣政府與業界應鼓勵材料回收、工廠再生能源供應、地方能源來源透明,配合低碳模組推廣政策。


七、未來觀察與建議

 

  1. 建議持續觀察 LC 模組在不同氣候與運行條件下的耐用性與性能退化狀況。測試週期包括高溫老化、濕度、紫外線曝曬與機械壓力。
  2. 建立公開的第三方審計機制或碳足跡驗證報告,用統一標準報告數據(材料採購、製造能源來源、包裝與運輸等全生命周期)。
  3. 探討是否有可能將 LC 模組與儲能系統整合,以提高太陽能系統整體 ESG 成效。
  4. 在政策層級,應支持研發補助、碳定價政策與輸入產品的碳標簽制度,使低碳產品真正與標準產品競爭。


八、結論

 

    Canadian Solar LC 模組代表太陽能製造技術的一次重要進展。公司在晶圓厚度、材料利用率與製程步驟上採取實質改良,達到業界少有的碳足跡標準。這對追求 ESG 的企業、投資者與政策制定者,都構成有吸引力的選項。

 

但推廣過程不會全無阻礙。成本、供應鏈、可靠性與政策環境,都會影響其能否廣泛被採用。未來若這些問題能妥善處理,低碳模組或能成為太陽能產業的新常態,而非標杆。

 

 


參考資料

1. Canadian Solar Inc., “Canadian Solar Unveils Breakthrough Low-Carbon Modules, Setting New Benchmark in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PR Newswire, Sept. 8, 2025.

 

2. Renewable-Energy-Industry.com, “Green Tech Leader Canadian Solar: Canadian Solar Unveils Low-Carbon Modules with Industry-Leading CO₂ Footprint.”

 

3. TaiyangNews, “Canadian Solar Introduces Low Carbon HJT Solar PV Modules.”

 

4. PV-Tech (RE+ product launches), “Canadian Solar launches low-carbon modules with advanced HJT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