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AI 破解百年物理難題:THOR 張量網路框架刷新統計力學計算門檻

 

 

圖靈學院
科楠老師
2025-10-15

 

引言:百年挑戰終被破解?

 

    在物理學領域中,有些問題雖然定義清楚,卻因為計算量巨大而被視為「理論上可行、實踐上不可能」。最近,一組來自新墨西哥大學與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宣布,他們開發出一套名為 “THOR AI” 的張量網路計算框架,可以在秒級時間內解決這些原本需耗費超級電腦數週、甚至超越宇宙年齡的計算。這項突破或許將改寫我們對物質模擬、材料設計、相變理論等的思維路徑。

 

下面我會試著描述這項成果的背景、技術核心、潛在影響與侷限,並為大家揭示其中深藏的風險與機會。


背景:什麼是「配分積分(configurational integral)」?

 

    在統計力學中,配分積分(也稱為構型積分)是描述粒子分佈、相互作用、熱力學性質的關鍵數學對象。對於一個由大量原子或分子組成的系統,要精確求解這個積分,幾乎總是「幻影」級的挑戰。傳統上,科學家會採用分子動力學(molecular dynamics)或蒙地卡羅(Monte Carlo)方法進行近似模擬,以「取樣」或「隨機抽樣」的方式逼近積分。但這些方法在維度非常高、粒子數很大、交互作用複雜的情況下,仍可能需要極長運算時間,誤差也難以保證。

 

為什麼這麼難?關鍵在於 “次數維度詛咒(curse of dimensionality)”:當維度(即變數個數)增加時,計算複雜度呈指數級增長。對於一個有上千個自由度的系統,傳統積分法幾乎無法在合理時間內完成,甚至以估算方式也可能失去精度。

 

過去幾十年,科學界曾提出許多理論與近似方法,但這些方法多半局限於特定系統或條件。要在「一般」條件下做到「高準確度、低成本」的配分積分,仍是一道懸在物理界頭上的難題。


技術核心:THOR 如何突破?

 

名稱來由與團隊

 

    這套框架叫 “THOR”,全名是 “Tensors for High-dimensional Object Representation”。它整合張量網路與機器學習模型,專為高維積分問題設計。該計畫在 GitHub 上開放原始碼。

 

圖:高維積分空間示意:從完整高維張量到底層分解鏈結圖

 

主要參與單位包括: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與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科研領軍者為 Boian Alexandrov(洛實驗室高階 AI 科學家)及其團隊。

 

核心方法:張量網路+TT-cross 插值

 

THOR 的核心點在於:

 

1. 張量網路分解:將高維資料(即積分被積函數)視為一個巨大的高維張量(tensor)。該張量維度太高無法整體列出。THOR 採用 “tensor-train(TT)” 分解方法,將高維張量拆成較小的張量鏈結結構。這樣可以在不構造完整張量的情況下計算。


2. cross interpolation(交叉插值):特製的 TT-cross 插值法能針對被積函數的重要區域進行更精細處理,不必遍歷全部變數空間。研究團隊還設計 rank-1 與 rank-2 插值策略,以針對高峰的玻爾茲曼分布(Boltzmann probability density)做高效近似。


3. 辨識晶體對稱性:在固態系統中,晶體結構經常具有對稱性。THOR 方法會自動識別這些對稱性,有助於壓縮表示與計算效率提升。


4. 與機器學習互補:THOR 可以與機器學習的原子間勢模型(machine learning potentials)結合。這些模型用來近似原子間作用力與運動行為,為張量網絡提供更精緻的函數形式。整體可在更廣物理條件下操作。

 

這些方法合力,使得原本無法在合理時間內解的積分問題,可以轉化為一系列較小維度的求和操作,在秒級時間內完成,而精度卻與最先進的模擬結果相匹配。

 

應用示例:銅、氬、錫相變

 

THOR 團隊將他們的算法應用於幾個具代表性的系統:

 

  • 銅(Cu)晶體:計算其內能、壓力-溫度關係曲線,結果與經典分子動力學法一致。
  • 氬(Ar)高壓晶體:在高壓條件下的晶態氬也被成功處理。
  • 錫(Sn)固體–固體相變:計算其 α → β 相變圖譜,重現先前模擬結果。

 

在這些案例中,THOR 的速度比最強模擬快了 超過 400 倍。


為什麼這個突破值得注意?

 

    這不只是「速度變快」這麼簡單。這項技術有幾個深遠意義:

 

1.從近似跑向「從頭算」的願景

 

    過去科學計算很多仰賴近似方法與經驗式模型。THOR 提供的是 “first-principles”(第一原理)層級的求解方法。這意味著,在更多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更嚴謹、可驗證的方法來模擬材料行為。

 

對材料科學家與物理學家來說,這是一次工具層面的根本升級。

 

2.降低資源壁壘,擴展研究門檻

 

    過去能做這類大規模統計物理計算的,多半是擁有超級電腦中心的大型研究單位。THOR 若能在常規計算平台(例如大規模 GPU 叢集)上運行良好,將使得原本資源受限的團隊也有機會涉足高階模擬研究。報導指出 THOR 已支援多 GPU、MPI 等架構。

 

這對台灣、中國、亞洲等資源有限但人才密集的國家/區域,是一大機會。

 

3.跨領域擴散可能性

 

    雖然 THOR 本身定位在物質模擬與統計物理,但 “張量網路” 本身在機器學習、壓縮感知、量子計算等領域已有活躍應用。

未來,這種高維壓縮與插值策略,有機會被移植到 AI、資料科學、量子系統模擬等領域。可想見的應用方向包括:高維資料降維、生成模型中的高維積分、量子系統模擬等。


侷限與風險:這不是萬能鑰匙

 

    在拍手喝彩之前,我要指出這項技術在目前階段仍有邊界與風險要注意。

 

精度 vs 張量秩的折衷

 

    張量網路分解有一個關鍵控制參數叫 “秩(rank)”。秩越高,表示表達能力越強,能還原越複雜的函數;但運算量與記憶體需求也會上升。若秩設得過低,會損失精度。要在精度與效率間取得平衡,是設計者的難題。

 

對於極端變化劇烈或非平滑的被積函數,THOR 方法可能不容易逼近。

 

適用範圍還不明朗

 

    THOR 在報導中成功處理了晶體系統、高壓條件下的標準金屬與稀氣,但若換成更複雜、生體材料、液體、高度無序系統或強量子效應系統,其適用性尚未被驗證。

 

計算資源並非零成本

 

    儘管速度大幅提升,但高維張量操作與 GPU 多核協調仍有資源成本。若系統維度極高、耦合極其複雜,仍可能面臨瓶頸。再者,工程實作(記憶體管理、數值穩定性、並行化效率等)可能成為阻礙。

 

對於 ESG/企業應用的觀察

 

    我把這次突破放在企業與永續視角來看,有以下幾點可供思考:

 

1. 綠色材料研發加速器


   許多企業在開發低碳材料、電池材料、催化劑材料時,必須大量模擬材料結構與相變行為。THOR 若能成為主流工具,可顯著縮短研發週期、降低能源消耗。這對「綠色創新」很有意義。

 

2. 供應鏈韌性強化


   在極端環境下(高壓、極端溫度、疲勞、腐蝕條件),材料行為可能異常。這類模擬若能更快、更精確,能提高供應鏈設計的安全邊際。

 

3. 公平技術民主化


   若只有少數大型機構能掌握這樣的技術,技術差距與資源壟斷可能加劇。政策層面應鼓勵開源、共享、能力下放,避免壟斷性壓迫。

 

4. 風險治理與監管契機


   新技術若被濫用(如軍事材料、戰略競賽),會帶來治理風險。企業與政府應共同建立技術透明性、道德準則、風險監控機制。


結語:科技突破,要用得對

 

    THOR AI 的誕生,標誌著統計物理與材料科學中的一個里程碑。它將近乎不可能的計算轉為可能。這不只是一場演算法比拼,它暗示我們:在高維計算時代,張量網路 + 機器學習融合的路徑或許正是未來。

 

但每一場突破都伴隨風險與責任。我看重的不只是能「做什麼」,而是「怎麼做才對」。技術被善用時,才稱得上真正的創新。

 

 

參考資料

1. SciTechDaily, “AI Breakthrough Finally Cracks Century-Old Physics Problem”

 

2. LANL Media, “AI tensor network-based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cracks a 100-year-old physics challenge” 
 

 

3.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 “Breaking the curse of dimensionality: Solving configurational integrals for crystalline solids by tensor networks” 
 

 

4.GitHub THOR Project repository 
 


5. Survey on Computational Applications of Tensor Network Simulations

 

6. Tensor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I4Science and Science4AI

 

7. News article “AI solves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in physics considered impossible”

 

8. The Quantum Insider, global review of tensor ne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