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in Turing Academy cover three major themes: ESG Net Zero Laboratory, AI Laboratory and Lean Management Laboratory. We will share articles on related topics from time to time. We also welcom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above topics to submit articles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Insights (I want to contribute)

2025 年森林金融投資飆升:全球資金倍增與台灣供應鏈的新局

 

 

圖靈學院
科楠偵碳事務所
2025-10-21


一、全球資金湧入森林:從邊緣到主流

 

    2025 年《State of Finance for Forests》報告揭示,全球流向森林與自然基礎氣候行動的資金已翻倍至 235 億美元。公共資金仍佔六成,但私人資本從 2020 年的 25% 上升至 40%。這代表森林不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正式進入金融市場的投資範疇。

資金主要用於三類:

 

1. 避免毀林(REDD+)
2. 再造林與森林修復
3. 可持續農業與社區林經

 

拉丁美洲、東南亞與非洲為熱點區域,混合融資與綠色債券成為主要金融工具。

 

森林每年吸收約 76 億噸 CO₂,相當於全球排放的五分之一;每投入 1 美元,平均能創造 30 美元生態價值。投資回報不只在金額,更在於韌性與就業:全球已有 3,000 萬 人靠森林產業維生。

 

但要達成 2030 年氣候目標,年投入仍須增加 20 倍。換句話說,目前的熱潮,只是剛開場。


二、森林金融的挑戰:信任與技術

 

1. 誠信是第一關

 

    超過 70% 的新專案採第三方驗證,但仍有綠洗疑慮。若缺乏透明 MRV (監測、報告與驗證)體系,投資信任會迅速崩解。

 

2. 技術是信任的支點

 

    森林金融正導入 AI 與衛星監測,透過時序影像、區塊鏈與地塊資料追蹤碳信用真實性。投資人與企業要能回答的關鍵問題是:「這片林真的長出來了嗎?」


三、台灣的戰略定位:從跟隨者變成節點

 

    台灣的碳治理進程在 2025 年出現突破。環境部啟動「碳定價與總量管制」路線,並核准五項自然碳匯方法學,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改進農業土壤管理(黃碳)與公有地造林指引。

 

這兩條路開啟了「本地合規 + 自願市場」雙通道。對企業而言,既能取得在地減量成果,也能生產可交易的高品質碳信用。

 

同年,台灣與巴拉圭簽署 Article 6 合作 MOU,開啟跨國碳權互認。若進展順利,未來可在國際市場上販售附有「對應調整(Corresponding Adjustment)」的信用,讓台灣專案真正走上全球舞台。


四、供應鏈壓力三箭齊發

 

1. 零毀林合規:歐盟與美國供應鏈法要求企業確保原料來源「無毀林」。台灣若涉足紙漿、棕櫚油、木材供應鏈,必須能出示森林地塊追蹤資料。


2. 用電脫碳:T-REC 正從年度制邁向 24/7 時間匹配。國際客戶開始要求「小時級綠電」。


3. 碳信用品質:ICVCM 已核准 Biochar、IFM 等方法學為 CCP 標準。買方只收高品質信用,過去「便宜碳權」將失效。


五、台灣企業的三軌減量策略

 

A. 用電軌:T-REC + 跨境 I-REC

 

 使用本地 T-REC 滿足 RE100 要求,並逐步導入 24/7 匹配。
 跨境據點可用 I-REC 補足,但須標明來源國,避免「漂綠」。

 

B. 自然碳匯雙軌:國內 + 跨境 Article 6

 

 國內可開發 「農業土壤碳」或「公有地造林」專案,創造在地減量。
 海外則布局巴拉圭、印尼等 Article 6 合作區,提前準備 ITMO 與 MRV 數據。

 

C. 工程移除軌:Biochar 與 CDR

 

 為長期抵消高強度排放,企業可投資 Biochar 或 DAC 等 CCP 認證專案,分散風險並提前鎖定成本曲線。


六、MRV 與 AI :讓碳變成「可證明的資產」

 

企業必須建立從地塊到報告的資料鏈:

 

1. 監測(衛星、感測器、AI 模型)
2. 報告(碳庫變化、地理座標、時間戳)
3. 驗證(第三方查核與區塊鏈註銷)

 

若供應鏈缺乏資料綁定,ESG 報告將被視為「小說」。

AI 可在此發揮作用:自動偵測森林變化、計算碳吸存速率、預測異常排放。這是 ESG 顧問的新戰場。


七、產業落地建議

 

    製造業:以 T-REC 和 PPA 滿足電力減量,並結合 CCP 級碳權補缺口。


農業與食品:以 土壤碳 + 農林共生 為核心,結合農戶共享收益。

 

紙漿與木材:導入 IFM (改良森林經營)專案,並符合 零毀林盡職調查。


八、決策層的行動清單

 

1. 制定 24/7 綠電路線圖,將 T-REC 年總量轉為小時匹配。


2. 啟動一個在地 Nature Project,選 土壤碳 或 公有地造林 為示範。


3. 參與 Article 6 跨境合作,確保專案具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4. 採購碳信用只收 CCP 標籤或等級,保存註銷證書與序號。


5. 建立 AI + MRV 監測體系,確保每一噸減量都能被追溯。


九、結語:從「買證」到「建體系」

 

    全球森林金融已進入高速成長期。台灣若只當旁觀者,三年內將被市場排除。真正的關鍵是:不只是買碳,而是打造碳的生態系統。

 

企業應以 T-REC 建立基盤,用在地森林與土壤碳專案講故事,再用 CCP 與 Article 6 保障品質。每一筆投資都要能「被驗證、被查核、被信任」。

 

森林金融的浪潮已經起,留給跟隨者的時間不多。

 

 

參考資料

 

1.CarbonCredits.com (2025) 〈Forest Finance Hits Record Growth in 2025〉

 

2.UNEP 《State of Finance for Forests 2025》

 

3.Taiwan MOENV 政策白皮書 (2025)

 

4.ICVCM Core Carbon Principles (2025 Edition)

 

5.RE100 Taiwan Guidelines (2025)